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去庫存助中國引領WTO農業談判

  • 發佈時間:2016-05-12 20:34:3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薛榮久 楊鳳鳴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中國大宗農産品庫存偏高,遠高於中國實際必要的消費量,並導致中國農産品的高價格且壓低了全球農産品價格,適當削減大宗農産品庫存是中國推動WTO農業談判的重要選項。

  目前,中國在WTO農業談判中處於守勢,影響中國在WTO中的引領作用。適當削減大宗農産品庫存是中國推動WTO農業談判的重要選項。

  高庫存背後存隱憂

  當前世界水稻庫存的40%、小麥庫存的30%、玉米庫存的50%、棉花庫存的60%、食糖庫存的20%在中國,遠高於中國實際必要的消費量。中國大宗農産品庫存偏高,導致中國農産品的高價格並壓低了全球農産品價格。中國為實現國內的支援目標支付的財政補貼在某種意義上補貼了全球農産品消費者,形成補貼外溢。

  中國為了維持高庫存,對內採取了使用最低收購價格收購,加以各種補貼等財政支援政策;對外控制市場準入等措施,導致庫存內外差距過大,形成“水壩效應”。“水壩效應”在短期內可以保障農民收益,提高農作物産量,但如果水壩落差過大,則會帶來六大負面效應:

  第一,降低中國農産品競爭力。為了彌補農民種糧成本,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政府每年都要提高臨儲價格,導致中國農産品國內價格與國外農産品價差不斷擴大,其幅度已從10%提高到20%~30%。

  第二,農産品價差的擴大刺激了農産品走私行為,削弱了中國農産品進口關稅和關稅配額的正當保護作用。

  第三,浪費了糧食、傷害了品質。糧食的存儲期是一年,存儲一年後的糧食和棉花品質將大幅下降,對糧食消費者和棉織品的生産者産生不良影響。

  第四,除去農産品補貼,維持龐大的庫存涉及大量的保管、貼息費用和農産品輪換過程産生的品質損失,加大了中國政府的財政負擔。

  第五,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完善,降低了市場配置資源、優化農業結構的功能。

  第六,降低了中國推動WTO農産品談判主動力,陷入被動局面,減弱中國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引領作用。

  適當削減高庫存不會影響糧食安全

  根深蒂固的糧食安全思想與不穩定的貿易參與成為中國高庫存的思想根源與環境壓力。但在世界處於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農産品産量的提高和農業自由化的推進,維持絕對意義上的安全數量並無實際意義,適度削減糧食庫存才是理性的選擇。

  適度減少庫存可提高糧食安全的品質。依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的定義,中國應在糧食供應充足的基礎上,加大糧食的“安全、有營養”和“滿足其飲食需求和食物偏好”。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上述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加,食品結構多樣化追求在興起,而中國高庫存可保證糧食供給,但不能滿足上述要求。

  中國可以通過對外貿易調劑中國糧食安全的品質,同時可以發揮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産品的優勢,有助於貿易對象國人民過上“積極、健康的生活”。

  適度減少庫存可以提高耕地的可持續生産能力。維持糧食安全的基礎在於耕地數量的安全,它是調整國內糧食供應的可靠基礎。通過適度減少庫存實現耕地休養生息和調整國內種植業的結構和佈局。中國即使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也能拿出幾億畝地去休耕,一旦出現全球性糧食危機,可以馬上把休耕地變成耕作地。因為糧食供應可以通過對外貿易解決,帶有流動性,但耕地是不能移動的,對外貿易不能解決耕地的數量。適度減少庫存可以擴大中國耕地的後續力。

  適度減少庫存可以擴大差異和特種農産品的進口,滿足中國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並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加大對糧食品質和食品安全的投入。

  庫存消費比調至30%為宜

  鋻於中國這一人口大國和氣候多變的情況,中國糧食安全庫存量可以保持在我國原有水準和世界水準之間,把庫存消費比下調到30%左右,以此為基礎,削減大宗農産品存在量。

  在此基礎上,放開除口糧小麥和穀物以外農産品的進口,下調這些農産品的關稅稅率和配額數量。

  減少庫存可以加大中國在WTO農業談判中的作為:首先加大關稅減讓談判的要價力;其次,為補貼確定峰值,以補貼峰值的確定要求美國削減國內支援;再次,以農業談判的讓步換取對方在非農業談判中的讓步;最後,密切與WTO成員中生産棉花、糖等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薛榮久係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楊鳳鳴係中國WTO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