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作業更精準種田效益高

  • 發佈時間:2016-05-11 07:30: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昊

  “三、二、一,啟動。”隨著現場作業指揮李楊明一聲令下,在山東常林機械集團公司的2000畝農業機械試驗田裏,記者看見5台大馬力拖拉機同時點火轟鳴,一名手捧筆記型電腦的小夥子將拖拉機作業實況和數據報告給集團監事高建國。他告訴記者:這是在培訓農機合作社的駕駛員,使他們熟練掌握各種農機具的使用方法,並讓他們親身感受不同馬力拖拉機作業的效果。

  為解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缺種地能手、尤其是提高勞動效率和增強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的問題,臨沭縣立足當地實際、整合資源,依靠本土農機企業如常林機械集團、金銘農機、東泰農機的技術支撐優勢和金正大史丹利等國內一流肥料企業的技術優勢,探索出一條促進農業機械化與資訊化、農機、農藝、農肥融合發展的路子,提出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生産全程機械化。在去年試點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礎上,臨沭縣今年開始在全縣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整體解決方案。

  種地缺人、農業生産成本高效益低,全程機械化呼之欲出

  隨著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不斷深入,農業機械中的小馬力農機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産的需求。

  臨沭縣的山東常林機械集團經過幾年的研發,該企業高端智慧大馬力拖拉機在國內市場一躍領先,為土地集約化規模化作業提供了有力支撐,這讓臨沭縣委、縣政府有底氣決定在全縣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整體解決方案。

  臨沭縣提出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整體解決方案是指農作物種植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運用機械化操作的方案。它不同於國內農化企業提出的“作物解決方案”,而是更加注重農業生産資料與機械化的配套,更加注重綠色種植即通過耕作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通過改良土壤,增加作物産量和改善農産品品質。

  臨沭縣農機局局長徐會社告訴記者:“隨著城鎮化水準發展加快,臨沭縣留在村裏種地的青壯年越來越少,而願將土地流轉整合起來生産的人越來越多。農業生産的規模化需要大馬力機械作業,深耕深松沒有大型機械根本整不了;農民收入主要靠二三産業,種地只是小頭;對農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來説,有了大拖拉機,可以集中流轉更多的耕地,種地會比過去省時省力。”

  智慧控制讓糧食快速入庫,雲平臺掌控農機作業

  在臨沭縣鄭山街道官路新村惠龍農機合作社,記者看見兩座嶄新的糧食烘乾塔剛剛安裝完畢。在現場指揮的臨沂金銘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濤説:“糧食烘乾是全程機械化作業整體解決方案的最後一道工序,需要保證收穫的糧食在24小時內烘乾達到入庫存儲標準。”公司研製出一款糧食水分檢測儀,根據監測儀的數據在電腦就可以設置烘乾溫度、濕度和烘乾時間了。目前,企業能生産從5噸到50噸的智慧控制烘乾設備。

  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臨沭推進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整體解決方案不僅僅是在規模化作業中依靠大馬力拖拉機驅動,還體現出智慧化,這就是“網際網路+”的應用。以常林集團為例,公司生産的高端智慧大馬力農機和配套農機具,實施農機、農藝高效融合和機械之間的合理配套,可以通過農機智慧監控系統來監控整個作業過程和作業效果。

  記者了解到,常林的農業機械智慧監控解決方案通過雲平臺將農機和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連接起來,農機作業數據通過雲平臺傳到手機電腦上。它包括:拖拉機遙感技術,用戶可以遠端實時連接拖拉機,獲取它們的位置,掌握拖拉機運作狀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警;深松監控系統,可以幫助用戶及時地控制深松機的作業深度;播種監控系統,實現精量播種,避免在已播種區域重復作業,精確控制種子和肥料的用量;收穫監控系統,可以持續收集糧食數據。

  臨沭縣縣長劉飛説:“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僅是要依靠機械化作業,更重要的是智慧化。高端智慧化的大農機更能適應農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可以説是真正開啟了農業新時代。如今,農忙季節,我不用到生産一線,在辦公室通過電腦實時數據就可以監控全縣農機合作社的作業情況。”

  “地交給合作社種更划算”

  記者來到臨沭縣鄭山街道官路新村惠龍農機合作社採訪時,看見村民正圍著兩台高大的拖拉機評頭論足。王漢密是合作社理事長,也是管路新村的支部書記。他説:“合作社成立時流轉土地600畝,就到常林買了五台90馬力的拖拉機,等作業時發現效率不高,今年還要建立示範點,流轉周邊土地達5000畝,乾脆就買回來這兩台170馬力的大拖拉機。大拖拉機不但作業效率高,作業人員也用不了那麼多。”

  記者在村裏隨機採訪了60歲的村民周敬佩,他家有5口人,4畝地。記者問他地是願意自己種還是交合作社種?老周説:“當然是交合作社划算,我閒著可以搞柳編掙錢。”老周算了筆賬:以前每年出去打工,一天掙120元,一年能幹200天,地還不能閒著,到季節還要跑回來種收,路費加上種子化肥農藥等,一畝地算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與合作社簽的協議條件優惠:村民想要糧食就按畝産量稱,要現金就按糧庫收購價折錢,村民只負擔每畝40元的管理費。

  據了解,臨沭縣為解決不想種地而將土地流轉的返鄉農民工、留守老人婦女二三産業就業問題,按照企業所需專業和技術情況進行分類,印成宣傳頁送到農民家中。

  同時,臨沭縣還把農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利用基層平臺開展送技能培訓下村入戶活動,把就業服務、技能培訓送進鄉村,送到農民家門口,確保每一個有培訓意願的農民工都能享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培訓。使一大批農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長,既提高了自身技能素質,幫助他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又解決了企業的缺工問題,實現雙贏,受到企業與返鄉農民工的歡迎。

  記者在與六家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座談時感受到,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機部門聯繫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它所具有的規模化和産業化優勢,還是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可以説,農機合作社不僅為農戶和自己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它顯著的社會效益也凸現出來。

  全程機械化關鍵在於土地集中連片

  推進全程機械化的關鍵是土地集中成方連片,這有利於大馬力農機作業。記者了解到,臨沭縣推進土地集中成片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土地流轉模式。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目前,全縣以農機合作社為主流轉土地規模達3.6萬畝。二是委託管理模式。由農機合作社對各村居、農戶的土地或生産實行全委託、環節委託等方式,與相關村居、農戶簽訂生産環節勞務合同,由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土地耕整、作物種植、糧食收穫、糧食乾燥等專業化生産服務。三是聯耕聯種模式。在確保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基礎上,打破戶與戶、村與村的界限,由農機合作社統一作業耕種。四是土地入股模式。由農機專業合作社採取以土地入股、農機入股等形式,不斷壯大規模,帶動土地規模經營。

  臨沭縣種糧大戶陳壽民9年前就承包了1450畝耕地,在政府的支援幫助下,他通過以上四種方式建立了5000畝全程機械化示範片。種了9年地的老陳的最大感觸就是土地規模化經營後能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如秸稈還田避免焚燒保護了環境,還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實現了統種同收、統一施肥、統防統治、統購統銷,降低了種地成本;土地成方連片消除界溝能節約土地;深松、秸稈還田提高土地肥力,從而提高畝産量;通過科學施肥,統一防治,從源頭上保證了農産品品質安全。

  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

  臨沭縣加快了在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作物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步伐。為此,臨沭縣縣委縣政府推出六大措施:一是推進農機裝備創新示範;二是培育農機新型經營主體;三是促進農機農藝農肥融合;四是提高農機資訊化水準;五是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六是著力改善農機化生産條件。

  徐會社説:“今年縣農機局重點抓的一項工作是強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對列入縣級‘千畝方、萬畝片’示範區,並購買大型拖拉機、糧食乾燥機械等高端農機裝備的農機戶、合作社,按1:1比例標準實行縣級財政農機補助。對新購買花生聯合收穫機械的農機戶、合作社,縣級財政按照每台5000元標準給予補助。對實施重點區域、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機合作社和適合三大作物機械化作業的大型農機具、烘乾設備等,優先給予補貼。”

  目前,臨沭縣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33家,農機用戶5.8萬戶,從業人員6萬餘人,擁有大型農用拖拉機3300余臺、中小型農用拖拉機5萬餘臺、配套農機具5.6萬台,機械總動力達78.8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山東省農機局副局長韓永平對記者説:“臨沭縣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該縣的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可以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成為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