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地力保護有補貼 種糧貸款有擔保——四川省先行先試推進“三補合一”改革調查

  • 發佈時間:2016-05-10 09:4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4月25日,財政部、農業部兩部委下發《關於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援誰”。明確了不種糧的農民沒補貼。這個政策對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和流轉入土地的種糧大戶雙方會産生什麼影響?以及該項政策在推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應該怎麼解決?請看來自農民日報四川和湖北記者的報道。

  立夏時節,四川省廣漢市進入大春生産最忙碌的季節,小麥油菜陸續收割,心急的糧農已經開始插秧作業,田裏一片繁忙景象。此時,廣漢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小朱已經張羅著落實2016年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面積核實工作。有了去年第一年推進的經驗和底子,小朱工作起來有條不紊。

  2015年,四川省作為“三補合一”改革的5個試點省之一,在全省推開改革。改革對擁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規模種糧主體帶來哪些影響?實施效果如何?在當下“三補合一”改革全國推開之際,記者對先行先試的四川省進行了走訪調查。

  面積核實四次變一次 耕地地力不受損農民就有補貼拿

  補貼發放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對種植面積的核實,而這曾讓不少基層幹部抓破腦袋。

  在崇州市農發局,記者看到了“崇州市2016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面積核實分戶表”。“補貼面積很好計算,用土地承包面積+新增土地承包面積-六大類排除面積即可。而以前,每年僅補貼面積確定程式就需要進行4次,共涉及24道程式。”崇州農發局農經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四川省農業廳廳長任永昌表示,農業三項補貼實施的10餘年間,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許多擁有承包權的農民不再種地,一些地方“三項補貼”逐漸名不副實,一些農民即使不種糧甚至撂荒地,也能得到補貼,偏離了補貼政策的既定目標。

  針對這一情況,2013年,四川省試圖改變,在全省選擇了10余個産糧大縣進行“誰種糧誰受益”試點,要求將“三項補貼”發給真正從事糧食生産的經營主體;2014年這一試點進一步在35個縣推開。

  産糧大縣廣漢市是試點縣之一。沒想到的是,2014年,廣漢不少種糧大戶雖然拿到了三項補貼,卻迫於承包土地農戶的壓力,不得不逐戶退錢。

  “多年來,承包農戶已經形成政策慣性,如果三項補貼從承包農戶轉移到糧食規模經營主體手中,勢必會引起土地租金的上漲以彌補補貼損失。”任永昌表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將政策目標調整為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穩定小調整”,既增加了農民的獲得感,又促進了糧食規模生産。

  “三補合一”後,由於將農資綜合補貼的20%調整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農民拿到的補貼減少了多少呢?以廣漢市為例,2015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標準為173元/畝,比往年三項補貼資金少了約37元/畝。“雖然補貼資金有所減少,但能一次到位,大部分農戶表示滿意和理解。”小朱表示。

  佈局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以金融杠桿撬動糧食資金投入

  在支援適度規模經營上,四川將原農資綜合補貼的20%用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在補貼方式上重點支援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通過農業信貸擔保的方式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風險補償。

  2015年底,四川省政府安排財政資金注入資本金10億元,正式成立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標誌著四川省農業擔保體系建設跨出關鍵一步。公司負責人劉文龍告訴記者,日前,四川省農保公司推出了農業信貸擔保産品“糧易貸”,已有11位種糧大戶通過這一産品獲得了銀行貸款。

  在縣一級,四川省要求:55個2014年糧食産量5億斤以上的各糧食主産縣和有條件的國家現代農業開發區必須將用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補貼資金(即原農資綜合補貼的20%)全部用於建立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

  處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崇州市便在55個糧食主産縣之列。按照規模種植補貼面積,崇州在2015年獲得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達2824萬元,超過成都市這一總額的30%。目前,這筆糧食風險擔保基金已經委託崇州市政府組建的擔保公司進行管理,專戶專用,用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擔保貸款。

  四川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力爭用3年時間建立健全包括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和市縣農業信貸擔保機構且註冊資本金都達到1億元以上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框架,加快建成覆蓋糧食主産區及主要農業大縣的農業信貸擔保網路。

  縣級擔保網路組建不易 種糧大戶資金需求不一

  糧食主産縣的農業信貸擔保網路建立並非易事。

  廣漢市就在組建農業擔保公司上感到十分棘手。按照省裏相關規定,縣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1億元資本金可在3年內到位,第1年到位5000萬元,剩餘資金分年落實。而在2015年,廣漢獲得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僅為1026.2萬元。“這就意味著廣漢市級財政需要自籌近4000萬元,這對於一個農業縣可不是小數目。”廣漢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一方面,最近兩年種糧大戶年貸款規模僅在500萬元左右,在現有的多種金融支援下,已基本能滿足其資金需求,並沒有明顯的發展資金缺口。”該負責人認為,從這一角度看,建立1億元的擔保基金一定程度會造成財政資金的閒置和低效。

  廣漢的處境並不是個案。即使是處於成都市區近郊的崇州市,面對成都市提出的按照承貸銀行以5~10倍比例放大貸款,擔保基金的年度貸款總額必須達到擔保基金年度餘額3倍以上的高要求,仍然感到“壓力很大”。

  “這就意味著一年要放出的擔保貸款在5000~6000萬元左右,而貸款主體又受到嚴格的限制,必須是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生産者,最高貸款額也有明確的限制,要完成這一目標並不容易。”崇州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記者在崇州、廣漢、安縣等産糧大縣走訪了多位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農場主、種糧大戶以及合作社,他們從事糧食規模種植已有多年,談起擔保體系的建立,大部分表示目前對貸款需求並不迫切,認為在糧價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現金直補來得更為實在。

  對此,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調研,對於進行簡單再生産的種糧大戶來説,資金需求可能不迫切,但如果需要擴大再生産、延長産業鏈、添置農業設施、打造品牌開拓市場等,就可能産生較大資金需求,而這需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成長壯大到一定階段後才會發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