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樹”黑木耳“杠杠的”
- 發佈時間:2016-05-10 07:35:3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在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品牌建設已經成為優化農業結構、提升品質安全水準和農業競爭力、適應消費需求升級以及提效增收的重要抓手。專業合作社是農業品牌建設的有效載體。為打造合作社品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2015年,農業部首次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出一百個合作社農産品品牌,同時啟動大型公益宣傳活動。本報今日起開設專欄,選取10個合作社品牌代表進行報道,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孫魯威鄧俐
4月9日清晨,記者來到重慶市雲陽縣大溪河畔的泥溪鄉勝利村,南山峽黑木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子全、監事長胡國民、行銷部總經理胡太華在合作社辦公大院迎接我們。這裡的黑木耳讓我們好奇。因為坊間流傳他們的黑木耳好得“不要不要”的,所以,合作社經營的經驗,我們是堅決要“要的”。
“除去青杠無好火,除去娘親無好親”。青杠樹是啥子樹?讓農民視作至親?“殼鬥科櫟屬植物,生長在石山石縫中。此樹材在川北一帶多用來生産黑木耳、香菇,它也是杠碳的唯一原料。青杠樹黑木耳,味道與營養優於其他樹材,被尊為山珍極品。”原來,青杠樹黑木耳是大山的饋贈。如今的生産方式是將青杠樹截成4尺長的樹段,在平整的場地裏搭成“人”字架,氣溫在15℃到24℃時,恰好雨水與陽光又巧妙相遇,形成乾濕交替的條件,三五天就能生長一茬黑木耳。但是,一棵樹只能截三四個樹段,每段只能使用3年,3年只能産2兩幹木耳。這麼珍貴的東西,怎樣才能走出大山,致富山民?他們選擇了合作社。
把傳統山珍做成現代品牌是合作社的自覺。汪子全、胡國民、胡太華都是當地的文化人,他們深知青杠樹黑木耳的價值。雲陽縣是農業大縣,國家級貧困縣,農業人口115萬人,泥溪鄉10個村7個是貧困村,要脫貧必須成立合作社。2007年7月他們合股註冊合作社時,在當時也是一個創新,只有十多戶加入。泥溪鄉政府把合作社做為扶貧抓手,鄉人大主席譚華對口聯繫。36歲的譚華一抓就是10年。如今,合作社有200多農戶576人,另外帶動周邊1000多農戶。在政府項目支援下,山洼裏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配備了現代設備的加工廠、菌種廠,每個村都有菌種分廠。1000畝地的流轉形成了集約經營的十里園區,建起了200棚(40段為1棚)以上的大型生産基地20個。
整個經營採取“六統一”模式:統一制菌種,統一制定技術參數,統一調配種植輪作,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分級銷售,統一安排青杠樹種植。2015年,合作社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合作社成為國家級示範社。
把現代品牌做成優質品牌是合作社的大考。規範化、科技化、集約化、市場化、品牌化、持續化,“六化”貫穿合作社生産與發展全過程。如果實現了“持續化”,那就是“青杠文化”了。持續發展關鍵在保持産品品質和創新行銷策劃。胡國民負責基地生産管理,他牽頭組織編寫的《技術手冊》把西南大學、重慶市農科院的研究成果與當地生産經驗相結合,成為生産規範。在魚鱗村山谷下小溪旁的一塊魚形的狹長地塊,農戶正在清理樹段上的雜菌。胡國民告訴記者,隨著氣溫升高,雜菌開始繁殖,按規程要定期清理雜菌。而泥溪商業聯合會會長、70後的供銷社下崗職工胡太華一開始就應邀加入合作社負責市場開拓,2015年3月又成立行銷部,專事線上線下業務,開發的6款新品提升了品牌價值。他告訴記者,“挑戰很多,但我會迎難而上。”如今,品牌建設梳理出三大體系:青杠樹牌、泥溪牌黑木耳、大溪河牌香菇的名稱體系;農業部有機認證與申報中的地理標誌認證的品質體系;還要申辦QS認證、生産標準制定、産品專利保護的標準體系。最終實現品牌引領持續發展。
62歲的汪子全告訴記者,成立合作社前,黑木耳的收購價不到20元/斤。2007年,合作社的黑木耳收購價是30元/斤。2015年,合作社生産了3萬斤黑木耳,收購價格120元/斤,經過加工分級去雜,一級黑木耳賣到288元/300克。合作社的銷售方式由托熟人到開店再到電商,現在,品牌價值與産品價值已經達到“一半一半”。由於青杠樹生長緩慢,合作社只能限量生産,但現在品牌效應在推著走。他説:“最近有個上海客戶,一個電話就訂貨7000斤。我們全年的産量只夠應付4位這樣的客戶,不發展怎麼行?我們還要深入研究品牌價值。”2009年註冊的“青杠樹”商標2013年成為重慶市名牌農産品和著名商標。這一個五年,汪子全的目標是:“中國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