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精尖”享譽國際 “接地氣”服務三農

  • 發佈時間:2016-05-10 01:35:2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通訊員 楊 宇

  農業的出路在科技,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山東農業大學作為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具有110年曆史的多科性大學,緊密結合“三農”實際,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優勢,加強科研攻關力度,不斷突破農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涌現出一大批“高精尖”和“接地氣”的科研成果,獲得包括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6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近400項,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日前,該校再傳佳訊,完成的《核果類果樹新品種選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被授予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植物應答溫度和高鹽脅迫基因的挖掘和調控機制研究》、《養殖環境微生物檢測及其傳染效果與氣溶膠的發生、傳播和感染機制》、《無性暗色絲孢真菌屬、種多樣性研究》三個項目榮獲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蔬菜集約化高效育苗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韭菜和大蒜根蛆災變機制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泌乳奶牛日糧氨基酸平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側柏種質資源評價、良種選育與栽培技術》四個項目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些榮譽的獲得,不僅進一步彰顯了該校的科研實力,更提升了其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

  核果類果樹育種及栽培技術 3年推廣300萬畝

  杏、櫻桃、桃及李均為李屬核果類果樹,具有相似的生物學特點。杏抗旱性強,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經濟林樹種;甜櫻桃是“春果第一枝”,經濟效益突出。但我國核果類果樹産業發展一直面臨品種結構不合理、野生資源瀕臨滅絕、早熟品種和遠緣雜種胚敗育制約雜交育種有效開展、“杏十年九不收”和“櫻桃好吃樹難栽”等問題,山東農業大學陳學森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歷經30年,圍繞核果類果樹自然群體系統評價與優異種質挖掘、高效雜交育種技術創新、優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選育、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研發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與整合示範,取得多項重要成果。日前,該項目成果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杏起源於中亞的亞美尼亞,但課題組研究發現,新疆伊犁野杏群體遺傳多樣性最豐富,從而提出了我國新疆是世界杏起源演化中心之一的觀點,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針對南疆杏多年來一直延用實生繁殖,生産群體良莠不齊,並且由於沙漠隔絕等問題,課題組對南疆杏自然群體遺傳多樣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選育出9個新品種(係)。由於這些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南疆杏栽培面積由2000年的66萬畝發展到2012年的300余萬畝。

  新疆野生櫻桃李在國內僅分佈在新疆伊犁,是李屬植物最原始的一個種,它的紫果類型抗氧化能力高於藍莓,具有極高的保健價值。但這種資源破壞嚴重,瀕臨滅絕,並且由於在櫻桃李果實成熟期,當地的氣溫高、降水少,不利於優異種質挖掘。為此,課題組在青島膠州進行了新疆野生櫻桃李遷地種植,為優異種質挖掘創造了良好條件,選育出“森果佳人”及“森果紅露”2個新品種,實現了野生資源品種化,並挖掘出23份優異種質,不僅為新疆野生櫻桃李資源的科學保護與持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其他野生植物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資源評價與挖掘的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發明瞭“利用遠緣雜交創造核果類果樹新種質的三級放大法”,實現了桃×杏及甜櫻桃×歐李等核果類果樹6個種屬間的遠緣雜交;研究提出了雜交育種的“連被去雄法”及“早熟杏和甜櫻桃胚培育種技術”,從而創建了有性雜交與胚培有機結合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利於該技術體系,育成了從極早熟到極晚熟的核果類新品種8個,其中包括我國第一個胚培早熟經濟栽培品種“新世紀”杏,還創制出遠緣雜種新種質32份。

  在資源評價、挖掘及新品種創制的過程中,課題組深入開展了核果類果樹栽培生理的研究,明確了甜櫻桃對貯藏氮依賴性強、品質對氮供應強度敏感等特性,發明瞭袋控緩釋肥技術,保證了根層氮素穩定供應;提出了起壟加土施硝態氮防澇技術,有效解決了澇害問題;同時還研究創建了杏保護地高效栽培技術體系。良種良法配套為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經過30年的研究,該成果審(認)定新品種11個,其中國家審定3個,獲植物新品種權4個,發明專利3項,形成技術規程5個,發表論文153篇,出版專著6部,有力促進了我國核果類果樹産業技術進步,使核果類果樹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樹種和支柱産業。該項目成果近3年累計推廣300余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0余億元。

  首次發現高溫誘導 miRNA基因可變剪切

  植物在整個生産發育過程中,經常會受到乾旱、鹽漬、低溫、病蟲害等各種生物及非生物脅迫的影響。其中,高溫、低溫和鹽鹼脅迫已成為限製作物生産和植物生長髮育的重要環境因子。山東農業大學鄭成超教授課題組以重要作物棉花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將基因挖掘、機理探索與利用緊密結合,分離鑒定了多個溫度和高鹽脅迫應答基因、高效特異表達啟動子及基因表達調控元件,探討了其調控機制,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基因資源和理論支撐。

  課題組首次發現植物高溫誘導miR400宿主mRNA前體發生可變剪切,探討了低溫脅迫下GhDREB1與激素的調控關係,為闡明植物應答溫度脅迫的分子機理提供了新證據;解析了GhZFP1、GhMT3a和GhNHX1等基因在植物高鹽脅迫適應中通過調節Na+積累和清除活性氧發揮作用,為作物抗逆品種改良提供了重要基因資源;發掘並鑒定了植物組織特異高效啟動子和調控元件,闡明瞭核基質結合序列在提高遺傳轉化效率和轉基因表達水準方面的作用,為植物遺傳轉化提供了有效表達載體。

  據介紹,該成果發表研究論文71篇,其中SCI論文62篇,JCR1區論文34篇,獲得耐鹽轉基因棉花材料3份,國家發明專利2項。高溫誘導的miRNA可變剪切,闡明瞭環境脅迫與植物miRNA加工的調控關係,是本領域研究的重大發現,在國內外産生了較大影響,為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蔬菜集約化育苗 連續被列為山東省主推技術

  育苗是蔬菜生産的首要和關鍵技術環節,育苗的效率和品質對蔬菜産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有著直接影響。長期以來, 我國的育苗設施主要以日光溫室和拱圓大棚為主,裝備性能差、環境控制能力弱、基質種類單一、育苗成本高、標準化水準低是制約育苗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山東農業大學魏珉教授等主持完成的“蔬菜集約化高效育苗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發明瞭用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為主要原料替代緊缺的草炭作育苗基質,研發出專用智慧自動噴水車、育苗灌溉施肥一體化系統等機械、裝備和管理軟體,有效提升了我國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水準。日前,該項目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課題組與山東安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商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育苗相關企業聯合,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與開發,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在育苗設施與裝備方面,他們研發出蔬菜集約化育苗專用智慧自動噴水車、基質一體化生産設備、育苗灌溉施肥一體化系統、物聯網溫室育苗環境資訊系統軟體等機械、裝備和管理系統軟體28台套,以及連廊式棚體結構等集約高效育苗設施4種,顯著提升以日光溫室和拱圓大棚為主要設施類型的蔬菜集約化育苗的裝備水準,大幅度提高了育苗效率。

  在育苗基質方面,發明瞭以作物秸稈、菌渣和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育苗基質及其製備方法,探明瞭基質的適宜理化性狀指標,並以發酵物為載體,研發出替代草炭型專用、免營養液、功能基質配方産品12個,減少草炭用量30%—80%,基質成本較常規草炭係降低20%以上,蔬菜育苗基質年銷售量達30萬立方米,實現了以農業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替代草炭型育苗基質的産業化開發應用。

  另外,選育瓜類砧木品種6個,篩選出瓜類、茄果類優質多抗砧木品種10個,並整合優化了高效嫁接方法,首次從生理和分子水準上提示了黑籽南瓜和不同類型南瓜影響嫁接黃瓜果實表面蠟粉形成的機制。根據不同蔬菜種類的特點,構建了從播種到出圃的關鍵點品質控制和動態綜合管理育苗技術體系,先後制訂了11種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標準和規程,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連續6年被列為山東省主推技術,有效提升了蔬菜集約化育苗的標準化水準,規模化育苗成功率和整齊度提高到95%以上,研究成果已經在山東、寧夏、河南、河北等省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綠色防控技術 有效治理韭菜和大蒜根蛆

  德州寧津縣柴胡鎮東崔村的韭菜地頭上,來買韭菜的人絡繹不絕。村支書崔國強樂得合不攏嘴:“咱們的韭菜是按標準生産的,絕對安全,你們就放心吃吧。是山東農業大學的薛明教授和縣蔬菜局給我們解決了韭蛆防治的難題。”

  崔國強是韭菜種植戶,過去韭菜年年種,但有産量沒錢賺。“主要是韭蛆危害重,農藥用得濫,自家地裏的韭菜自己吃也不放心。”據崔國強介紹,採用綠色防控技術後,他生産的韭菜不僅供不應求,而且比去年多掙了好幾倍的錢。

  根蛆是為害韭菜、大蒜的重要害蟲,防治難度大。在多個省部級科研項目支援下,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薛明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經過10餘年的研究,揭示了韭菜、大蒜根蛆的災變機制,研究韭蛆的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安全的化學防治技術,以新煙鹼類藥劑噻蟲嗪和噻蟲胺、昆蟲生長調節劑氟鈴等低毒的環境友好藥劑替代毒死蜱等有機磷農藥,發明瞭噻蟲胺和氟鈴等6個高效低毒的環境友好型農藥混用組合,創建了防治根蛆定位施藥技術,整合了兩項綠色防控技術規程,制定了2項山東省地方標準。韭菜收割後在韭菜根部定位噴藥,藥液用量45kg/667㎡,在土表噴藥後再澆水。定位施藥與常用大水漫灌的傳統方式相比,地表局部施藥有利於使為害幼蟲處於較高濃度的藥劑下,不僅防治效果高,還可大大降低農藥的使用量,産品符合國家和出口産品的農藥殘留標準。日前,薛明教授完成的《韭菜和大蒜根蛆災變機制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山東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2012至2015年,該技術在德州、濟寧、濰坊以及泰安等地建立了大面積示範基地,並在全省廣泛推廣,用於露地和設施栽培韭菜生産中根蛆的防治,使化學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示範區産品達到綠色和無公害標準,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