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私募“保殼”戰

  • 發佈時間:2016-05-09 08:34: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私募備案新規的實施,讓大批空殼私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殼戰。日前,基金業協會推遲部分私募登出登記的5月1日大限至8月1日,約1100傢俬募有望“續命”。此外,基金業協會明確表示,被登出的私募可以繼續申請登記資格。業內人士稱,登記通道的敞開,有望令炒殼熱降溫。

  在私募登記備案新規下,以券商為主力推的私募“保殼”業務用“兇猛”來形容毫不為過。“3天就能成單,只要兩萬元手續費”……券商業務人員活躍在各大私募群中,主打“優惠”和“迅速”的廣告語令人眼花繚亂;一些第三方也推出了“首發産品”計劃,為私募提供路演通道。

  “過去幾年,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出現井噴,一些機構登記備案後開展著跟基金管理完全無關的業務,不少機構根本沒有實際的辦公場地和人員,完全是個空殼。新規推出之後,保殼成本大大增加,這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都是主動棄殼。”一家券商相關研究人員表示。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已登記但未發行私募産品的基金管理人超過1.7萬家,佔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在這1.7萬家中,有接近1/3的私募公司實繳資本為零、無官網、無産品,即“三無私募”。此外,有很大一部分私募為迷你私募,産品規模不超過5000萬元,甚至有不少私募産品僅為一兩百萬元。

  自“史上最嚴”私募政策出臺之後,私募界從“小白”到“大佬”都如坐針氈。臨近5月1日的第一次洗“殼”大限,新規不僅要求“空殼”私募基金在期限內備案項目,其高管及相關機構的負責人也必須取得基金從業資格證。根據基金業協會公示的資訊,備案私募機構數量從4月底的26056家減少至24155家。這就意味著,今年2月5日新規生效後,登記滿一年的1901傢俬募“空殼”已經遭到清理,成為第一批出局者。而3個月後,未能保殼的私募還將繼續出局。

  湛羌鄄壞

  “有私募牌照一張出售,有需求私聊。”“有沒有私募牌照想出手?聯繫人吳總,手機號XXXXXXX。”“私募牌照出讓,有興趣的朋友私信。”除了“保殼”業務兇猛之外,近來在投資圈中,買賣私募牌照的消息也突然多起來。

  如今所謂的空殼私募並不在少數,很多人拿到私募牌照後,卻拿不出能讓客戶認可的産品,只能淪為空殼。記者了解到,諸多私募隨意備案,但不積極運作産品,這樣的空殼私募幾乎佔整個私募數量的七成左右。

  由於相關監管政策加強以及市場轉冷,基於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眾多迷你私募開始棄殼,“不少私募之前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去備案,産品規模也就幾百萬元,根本不可能花大筆錢去‘保殼’、‘養殼’。”業內人士表示。

  實際上,按照新規,維持一張私募牌照的成本並不低。“比如律師、基金業會費、券商、場地租賃費等,尤其是律師費,月度、季度、年度都要出具相應的律師意見,這樣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年二三十萬元是打不住的。”深圳一家小型私募管理人黃先生説。

  隨著市場轉冷,股票越來越難做,小型私募的生存空間更是明顯受到擠壓。“我們資金管理規模1億元,按照2%管理費計算,一年營收才200多萬元。扣除其他費用,在沒有業績提成的情況下,不可能賺錢。”一位私募人士坦言,與此相伴的是離職潮來襲,“我原來的公司現在只剩下老闆和另外一個人。去年業績不好,錢少得可憐,十幾個人的團隊基本走光了。”

  記者了解到,一個私募“殼”值多少錢,主要看有無産品,産品交易記錄情況。一般來説,存續時間長、業績記錄好的,價錢會比較高。這類殼後續募集資金比較方便。大致來説,一家合規的私募基金公司,在不計算註冊資本金的情況下,若只為“保殼”,當年需要至少付出700萬元的代價,包括實繳註冊資本金500萬元,以及當年發行備案一隻100萬元規模的基金産品。其後每年也需要支付100多萬元的“養殼”費用。

  “殼”從何來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告訴記者:“不少打著‘私募’旗號的‘空殼’並沒有發行産品的能力,反而借此從事P2P、民間借貸、擔保等非私募基金管理業務,甚至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這是必須要清理和限制的。”

  “但是市場並不同想像的一樣,很多人拿到‘牌照’後,卻拿不出能夠讓客戶認可的産品,只能淪為‘空殼’。當然也有一開始就只打算要佔個‘牌照’的那部分人。”奚君羊説。

  上海一傢俬募基金的高管也告訴記者:“會出現這麼多‘空殼’私募,很大原因就是私募市場火爆的時候,不少代辦公司註冊業務的仲介機構鼓勵投資公司拿一個私募‘牌照’,這樣仲介機構就能多收一筆仲介費,但是這些拿了‘牌照’的公司其實並不了解私募。”

  “其實在之前北京收緊帶‘投資’、‘基金管理’等字樣公司的註冊後,民間私募殼的買賣就開始火熱了,去年12月均價大概在5萬-10萬元,更有甚者達到20萬元。”一位北京私募人士認為,“不過,現在協會對私募基金管理人做出發行産品的要求後,私募殼也沒以前值錢了,對於不是誠心想做基金投資管理的人説,拿了牌照不發産品照樣沒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一些可以放在陽光下討論的用途外,私募殼還有諸多灰色用途,比如一些大小非減持者可以利用這些殼作為“馬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大小非或者大戶為了規避監管,會通過“代持”方式將籌碼轉移或者分散化,這幾乎是目前最為隱晦的減持方式,代持的“馬甲”如果是私募這類準機構戶,顯然利於掩人耳目。

  分析人士預計,隨著私募監管的收緊,私募業走到最後可能只有兩處與公募不同:一是“特定和非特定的”,即資金募集方式的不同;二是私募基金投資更具靈活性。但在規範性、資訊披露等方面二者應達到同等水準。對於私募來説,未來將是“業績、規模、合規”的三元考核模式,合規會成為私募的生死線,如果不合規,其他都等於零。

  三個月續命

  4月29日,基金業協會發佈通知,推遲部分私募登出登記的5月1日大限至8月1日,讓近千傢俬募基金管理人松一口氣。知情人士透露,約1100傢俬募基金管理人有望“續命”。此舉令面臨8月1日登出大限的私募增加到1.57萬家。

  不過,基金業協會明確表示,仍然為想要展業的私募保留著大門。通知顯示,被登出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因真實業務需要,可按要求重新申請。對符合登記要求的申請機構,協會將以在官方網站公示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情況的方式,為其再次辦結登記手續。

  業內人士認為,登記大門的敞開,有望遏止“炒殼”行為。據悉,由於多地工商局已經收緊對包含私募在內的投資類企業的註冊,再加上基金業協會加強對空殼私募的清理,有登記資格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價格一度攀升。據悉,一個已登記滿一年、也有産品備案的私募,近期因為無需補提法律意見書,也沒有首發産品的緊迫性,價格迅速抬升。“有的股東私下跟我説,預期價格從10多萬元增加到100萬元以上。”法律相關人士透露,“據了解,一些想做私募的人甚至以投顧身份來借殼展業,原股東採用代持方式,這樣不用變更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甚至不用出具重大事項變更的法律意見書。”

  據悉,我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制度始於2014年2月7日,此後私募基金行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590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7553隻,認繳規模5.7萬億元,實繳規模4.61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44.65萬人。

  上海一家顯示為“相關申請正在辦理”的私募機構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早在兩年前就成立,目前已發行13個産品,規模達78億元。只是這些産品都走的是通道,所以並未單獨在公司名下備案。新規出來以後,公司內部積極地準備備案事宜,一開始跟很多私募一樣存在諸多疑惑,直到4月上旬才提交有關申請,而這個時候正是眾私募集中提交之時,所以並未來得及在節前走完程式。

  基金業協會公示的資訊也顯示,5月1日前補充提交法律意見書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500余家,提交首只私人募基金産品備案申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有600余家。目前多家機構登記平臺上的資訊顯示“相關申請正在辦理”,這也意味著與一些棄殼而去的機構不同,這些機構正努力地進行著“保殼”運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