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甄嬛傳》用微信的埃及姑娘
- 發佈時間:2016-05-06 10:07:00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開羅5月5日電(記者鄭凱倫)每週四下午,埃及開羅大學孔子學院的戲劇課堂都擠滿了學生。舞臺上高年級同學正在排練小品《甄嬛新傳》,在台下“圍觀”的3名中文名分別為瑋琪、夕文和芳芳的大二女生不時被臺詞逗得捧腹大笑,活潑的瑋琪更是惟妙惟肖地模倣起臺上“太后”的神態。
她們3人是生活中無話不談的好友,也是這一戲劇課堂培養出的“漢語學霸”姐妹。在前不久由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第10屆“大使杯”説漢語講故事比賽中,3人穩重大氣的颱風、字正腔圓的發音給台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最終分獲第一名、第三名與鼓勵獎。
3個姑娘的參演節目別具一格。瑋琪在表演中引用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一“正能量”哲理;夕文講述了經歷汶川地震的假肢舞者廖智的故事;芳芳則介紹了來華學習中醫的肯亞鄭和水手後裔瓦瑪卡·沙裏夫。
“孔子學院的中方老師幫我們設計臺詞,開羅大學音樂學院的志願者幫我們編排舞美,老師鼓勵我們扮演符合自己性格的角色,展現真實的自我,”3名女生告訴記者。
“我們都喜歡上網看《失戀33天》《甄嬛傳》《幸福來敲門》等電影電視劇,不僅可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還可將自己喜歡的段落改編成劇本,像他們這樣表演出來,”夕文指著臺上的演員説。
不僅是影視作品,中國的新聞網站、流行音樂以至微信等手機應用均已進入這些漢語學習者的日常生活。
“你有微信嗎?我掃一下你的二維碼,把我們排練的劇照發給你,”芳芳熟練地將記者加為微信好友。她的“朋友圈”裏最近轉載了一篇中文文章。
排練中文小品、上網追《甄嬛傳》、用微信和中國朋友聊天……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引入與網際網路的普及,令埃及學生過上了“中式”生活,也為學習漢語創造了潛移默化的環境。
李哈布從1988年開始在艾因夏姆斯大學學習中文,曾赴北京留學,回國後獲得漢語博士學位,如今已是開羅大學中文系主任、孔子學院院長,也是學生們心中“漢語説得最好的埃及人”。
李哈布站在舞臺邊觀看門生的表演,回憶起自己還是學生時的經歷。“除了每年從中國來講課的兩三名老師,我們什麼都沒有。沒有教材,沒有詞典,沒有講中文的朋友,也沒有網路。我們只能纏著中國老師,和他們多講中文練口語”。
“如今完全不一樣了,學生們有現代的教材,有孔院組織的活動,網上也有大量中文資源。現在是學漢語最好的年代,”李哈布説。
李哈布自2007年開羅大學孔子學院建院起一直擔任院長職務,不斷推動課程體系的改革。為提高學生的漢語應用水準,她重點打造中文戲劇課堂。已有的教材跟不上時代發展,她就組織團隊進行改編。
李哈布認為,新的教學方式與資源固然重要,前人的經驗也不可或缺。
“我也是一名老‘學霸’,有20餘年學習漢語的經驗,這些可避免我的學生走彎路。比如,我特別強調大一新生應重視語音語調,因此大一的語音課全由中方老師教授。”
新思維與傳統經驗的結合正逐漸結出碩果。近年來,開羅大學中文系和孔子學院的學生先後在多項漢語競賽中摘得桂冠,已有多人代表埃及前往中國參加“漢語橋”比賽。
今年的“漢語橋”埃及賽區比賽將於5月中旬在開羅大學舉行。作為東道主,李哈布和她的學生們自信滿滿。
“我們今年參賽的選手來自大四和研一,希望他們能取得好成績,獲得去中國參加決賽的機會,”李哈布説。
芳芳的微信簽名是“做自己的英雄”,她表達了通過“漢語橋”比賽前往中國的願望:“我們計劃明年參賽,雖然‘壓力山大’,但我要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