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莫寵壞了“洋貨”

  • 發佈時間:2016-05-03 05:32:13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正偉

  吃慣了粗茶淡飯,本就對進口酒進口蝦之類的“洋”商品沒有什麼特別的喜好,至於國人遠赴海外爆買之類的事,更是微微一笑,權作談資。但是最近的一則新聞讓筆者不淡定了,不免要對追捧“洋貨”這事説上幾句。

  市內媒體近日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國家質檢總局對紐西蘭麥盧卡蜂蜜摻假問題進行了通報。據報道,這已經不是該品牌第一次被通報。今年2月底,紐西蘭常青樹公司的18款麥盧卡蜂蜜因涉嫌人為添加二羥基丙和甲基乙二醛被列入問題商品名單。

  摻的二羥基丙和甲基乙二醛是什麼物質,我們暫且不去追究。只説造假兩字,似乎不應該是外國商品的“標簽”呀:以前只要説到“洋貨”,那可是品質與身份的象徵,朋友圈轉發、漂洋過海去搶購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懷疑它是假貨呢?然而,一切就這麼發生了。近年來“洋貨”造假屢有發生,而且呈不斷增長之勢,這在海關、檢驗檢疫部門是有據可查的。

  個中原因不去細究,今天想説的是:作為一個購買者,我們這些普通人對“洋貨”造假這事,有沒有一份“功勞”呢?想必好多人讀到這裡已經有點臉紅了。這是一個再簡單、再清晰不過的邏輯:當消費者認為國內商品不“安全”,轉向國外採購的同時,已經撬動了供求關係杠桿,造成海外商品供不應求,利潤看漲。這個時候,相信再淡定的海外供應商也會亂了“慈悲心”,通過偷工減料、移花接木等手段去擴大供應滿足需求。想想馬桶蓋熱賣時,由於有利可圖,就連一貫很“講究”的個別國家也動起了“進口轉外銷”的腦筋。

  在一定階段、一定範圍內,國外商品的品質的確可能比國內商品好,這不可否認。但如果一味崇拜,那也是不對的。因為寵壞了“洋貨”,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因此,對於“廢鐵充銅”“新瓶灌裝”之類的洋貨“欺詐案”,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把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第一時間發佈的消費警示當一回事,加深對“洋貨”的認識。此外,對於中國製造還要有點信心與耐心,相信“洋貨”起步時,也不是一下就美名遠播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