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撈紙工周東紅:在宣紙上烙下工匠魂

  • 發佈時間:2016-04-30 06:5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韓秉志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鐘,但是宣紙的好壞、厚薄、紋理和絲絡,全在這一“撈”上

  常年圍在水泥鑄就的紙槽邊,抄起紙簾,在紙漿水裏彎腰打撈,然後一個跨步轉身,將打撈好的濕紙頁放到旁邊的紙板上。這樣的動作,周東紅每天要重復上千遍。作為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撈紙工人,周東紅自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從未後悔當初的選擇,一直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自身價值。

  著名國畫家李可染曾説過:“沒有好的宣紙,就作不出傳世的好國畫。”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上百道工序,而決定宣紙成敗的就是撈紙這道工序。

  “撈紙既是個體力活,也是個技術活。基本功要紮實,觀察力要敏銳,還得有一個創新的頭腦。”周東紅説。

  所謂“撈紙”,就是兩個人抬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濕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鐘,但是宣紙的好壞、厚薄、紋理和絲絡,全在這一“撈”上。

  按周東紅的説法,這叫“一簾水靠身,二簾水破心”:雙手要擺到水面上,不能動,像繩子一樣吊著,然後整個手抬起到45度角,直到齊肩高,在抬手、彎腰、轉步中,將游離在槽裏的紙漿抄撈出有形的紙張來。

  撈紙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但周東紅至今保持著一個令人敬畏的紀錄:30年來,年均完成生産任務的145.54%。這個數字意味著,每天至少需要在紙槽邊站上12個小時。一天下來,相當於走了幾十公里路。

  因為工作需要,周東紅常年與水打交道,即使在寒冬,為了保持手感,也要將赤裸的雙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一到冬天,手上全是凍瘡,裂口浸入水中鑽心地疼,但上班不能耽誤。一忙起來,也就忘了疼,可回家的日子就不好受了,只能靠敷藥來緩解疼痛。”説起這些,周東紅感慨萬分。

  但周東紅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一堅持就是30年。每年經他手撈出的紙超過30萬張,沒有一張不合格。撈了一輩子紙的老周,2015年獲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因為技藝精湛,他加工的紙成為國內不少著名書畫家的“御用畫紙”。

  周東紅深知,從事撈紙工作,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如果一味按照固有模式來生産,總有一天會被時代淘汰。從1992年開始,周東紅就致力於新産品的研發。他曾參加過多項技術創新活動,如為公司撈紙機械劃槽、紙藥桶替換等技術革新獻計獻策等。經他撈制的各種紀念宣以及定制的特殊規格品種宣紙,一經投放市場就廣受好評。

  “其實,很多創新都是從實踐經驗中積累出來的,都是熟能生巧。何況有些技術的創新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很多都是大家一起想出來的。”周東紅説。

  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但大部分撈紙操作工不願意培養學徒工,因為在帶徒弟時,自己的成品率也將大幅降低。按每天浪費200張成品紙算,這意味著要比平時多耗費將近兩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不過,當公司因為帶學徒的事情找到周東紅時,周師傅二話不説,積極配合。

  “要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就一群人走”。周東紅説,如今撈紙行業太累,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吃這個苦,看著那些沉得下性子的徒弟,他這個老師傅也很敬佩。近30年來,周東紅先後帶出了20多名徒弟,而今這些徒弟都能夠獨當一面。

  “師傅對我們在工作上要求很嚴格,生活上很關心,當年要不是他手把手教我,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周東紅的徒弟趙志剛感慨道。

  30多年來,經周東紅撈的每一刀(100張)紙,誤差都不超過一兩。對宣紙事業的熱愛,讓周東紅在創新路上不停歇。用自身努力讓傳統得以延續,這是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宣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已經有1500多年曆史。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經歷300多天,18個環節,100多道工序。我現在特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撈紙,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周東紅説。(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