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也説“陰陽五行”寫入“科學素質基準”

  • 發佈時間:2016-04-29 02:31:2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科技部、中宣部發佈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寫入《基準》引發非議,甚至被斥之為宣傳迷信和偽科學。但我認為,把中國古代傳統對科學概念、理論和方法的這幾個重要表述寫入《基準》,不僅是合適的,而且恰恰體現了對科學的更深刻的認識,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勵的進步。

  提到“陰陽五行”,人們常會斥之為迷信或巫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泊。其實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帶有偏見。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發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論,是中國古代認識自然和社會在理論和方法上的劃時代的進步,可以與同時代古希臘的哲學理論相媲美。這些理論的提出,使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過去的神學和巫術,而是用“自然主義”的概念來認識自然世界。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其要點是人和宇宙是和諧的。它使人們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怎麼就是迷信呢?即便是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如霍金、溫伯格等,也相信宇宙的和諧,追求“終極理論之夢”,討論“人擇原理”,為什麼我們的科學就不能提“天人合一”呢?

  “格物致知”則出自《大學》。“格物”實際就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研究的意思,是認識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17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我們還經常用“格致”來譯“科學”,如《空際格致》之類。我們讓大家知道“格物致知”這樣的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又有什麼不妥呢?

  有人認為,即便你講的這些概念和理論,有一定的科學意義,但與現代科學知識相比,那是大大落後了的東西,不值得一提。這種看法在從業的科學家群體中是非常普遍的。過去的知識,不能因為過時就斥之為“迷信”或“神話”,因為它們的産生經歷了與産生我們今天的科學知識差不多一樣的過程。如果我們斥過去的科學知識為“迷信”,那若干年後,現在的科學知識又過時了,我們的後代是不是也可以斥我們是在搞“迷信”呢?

  很多人認為,科學是與歷史和文化割裂的,即便有關係也是歷史和文化“阻礙”科學的發展。這種科學觀對科學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科學基本上很少提出創見、跟著西方跑的根本原因。即便過去的理論被證明是錯了,因為它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也是值得關注的。

  無疑,我們要全面學習西方科學,但同時也不能忘記自身的文化認同。不能因為我們近代在科學上落後,就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什麼可取之處也沒有。中國畢竟在相當長的時期,在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是不落後於西方的,甚至是領先於西方的。所有這些古代科學的成就,人們都是抱著“天人合一”的信念,本著“格物致知”的方法,用著“陰陽五行”概念和理論,一點點做出來的。我們從中不是也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發嗎?真正的“融彼方之材質”,需要對自身的充分認識。以為學到了一些西方科學的概念公式,就以為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是非常膚淺的認識,不能培植科學創新的底蘊和動力。我們今天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為建設新的現代世界科學文明服務,這種嘗試是值得的。

  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寫入《基準》,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表明制定者已經注意到了科學歷史的和文化的維度,理解科學的歷史和文化可以在大眾科學傳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科學,有必要加上歷史和文化的維度,脫離了歷史和文化的科學,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科學。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