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已過,書墨香猶在
- 發佈時間:2016-04-29 02:31:1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世界讀書日剛剛過去,媒體掀起了報道熱潮,推出了許多愛書人的故事。看這些故事很愉快,看看他們都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讀書心得,讀書有什麼習慣,甚至書房是什麼樣。這些年讀書日報道做得越來越好,少了些皺眉頭的所謂“思考”,多了些余味不盡的書香。
當然,也有不少聲音發出這樣的論調:讀書日是媒體的狂歡,讀書不是讀書日的事等等,大概人們對運動式解決社會問題已經厭惡至極,但用在這裡其實沒必要。
《科技日報》曾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做過一次抽樣調查,想了解代表委員們的讀書情況是不是可以做好“代表”,結果是樂觀的,受訪對象的讀書情況不像想像的那樣糟糕。當然,前提是調查難免受採訪界別和範圍局限,精英人群的閱讀狀況不能完全代表全民閱讀情況,但這給我們帶來心態上的一個變化,甚至是進步:促進全民閱讀,正面引導和氛圍的營造更重要,就如採訪調查所見,代表委員們自身的讀書生活就是對社會風氣的一種良好帶動。
關於讀書,意義誰都可以背上幾段,這裡只想簡單説,讀書千般好,誰讀誰知道。對於國家來説,讀書也是和教育意義等肩的百年大計,所謂國民素質提高,學習型、創新社會建設,更大到所謂民族復興這樣龐大的命題,看似高樓大廈,但也許不如從細微處文火慢燉,比如從讀書來築就。
讀書首先是精神享受,按層次境界論,也需要自覺,甚至需要硬頭皮,所以培養習慣和環境熏染也是重要因素。設立並“隆重慶祝”讀書日,乃至政協委員們努力多年終於進入倒計時的全民閱讀條例,都是在讀書的環境、風氣方面做努力。
社會上習慣發出這種論調的人很多,什麼母親是一輩子的,不是母親節發一個朋友圈,比如找對人天天都是情人節,不是玫瑰和巧克力等等,倒感覺是缺乏情趣、思維刻板的一種表現,而遠非是在揭示什麼生活本義。
其實,促進讀書還真不是我國這樣的“讀書落後國”首創,美日韓等閱讀率較高的國家早已出臺過此類計劃乃至法律。世界讀書日也是來源於讀書狀況優於我國的“西方世界”,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世人讀書少這樣的世界性現象,或許更是某種文化責任感。
我們應該承認,近幾年來社會各界的不斷“吹風”,已經帶來了改變,實體書店沒有全軍覆滅,甚至有反攻之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省,“逼迫”自己重拾書本。今年3月,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徵求意見稿也結束徵求意見階段,開始進入“流程”。這部條例初稿制定得相當全面,強調從政府到出版機構、社區、學校、媒體等各層組織都要為閱讀讓出一席之地,從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水準,到增加相關人員配備,從政府要有資金配套,到建立閱讀推廣人資訊庫,從研究機構要持續關注國民閱讀率,到定期開展集中的讀書活動,再小到推薦書目,以及對閱讀服務進行捐贈的個人和團體予以稅收優惠……對國民的閱讀權益進行了方方面面的保障。在我國立法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此舉可以是值得稱讚的突破,體現出法治的文明,治國理念的進步。
古往今來,勸學之聲從來不絕於耳,關於讀書的“鼓吹”,再怎麼熱都不會多餘。節日、紀念日的豐富是多元化社會的體現,它既是社會問題的正面顯現,同樣彰顯著現代社會的文明自覺。再退一步説,總比什麼狗肉節之類的要好多了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