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十餘年如一日就為磨好“一把刀”

  • 發佈時間:2016-04-28 03:31:1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開欄的話:他們常年駐紮科技一線,堅持夢想、攻堅克難;他們長期奮戰生産一線,嚴謹專注、追求極致;他們堅守平凡崗位,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源泉,為倡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從今天起開設“勞動者之歌”欄目,報道一批生活、工作、奮戰在基層一線的勞動者先進事跡,展現他們在平凡崗位上辛勤勞動、成就夢想的時代風采,倡導廣大勞動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功立業。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丁怡全

  從油漆工到雲南機械加工行業的“一把刀”,從學徒到擁有“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的“名匠”……53歲的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車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執著,詮釋著“工匠精神”。

  意義非凡的“兩把刀”

  出生技術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畢業後,先是在昆明銑床廠當油漆工。兩年後,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了車工。零基礎的他,從最基本的搖手柄學起,在廠裏請教老師傅,回家就問同為車工的父親。勤學苦練的耿家盛很快成為骨幹。

  “車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會差,否則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從工具箱裏又翻出幾把車刀説。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領,車刀用起來就容易報廢,尤其是特殊材料,就會造成浪費。

  工作30多年,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車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多的時候一個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個工件最多時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為此,他沒少吃苦頭,雙手經常

  起血泡,漸漸結成厚厚的老繭。

  耐磨的“工匠”技術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錚亮鋒利,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這種刀幹活快、準、好。”迷上了車刀,車間幾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這種熱情直到今天仍沒有變。

  車刀切削著金屬,陣陣尖銳響聲摻雜在機器的轟鳴聲裏,一卷一卷的鐵屑隨之落下……這場景,耿家盛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這樣和車刀“較勁”的,車間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讓刀使用壽命更長,讓工件光潔度更高……

  鑽進車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沒差異,但其實刀的角度、材質區別很大。加工軋輥時連續切削11個小時不用換,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15年,以耿家盛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實用新型專利。

  耿家盛從骨子裏喜歡對技術精益求精。一談技術,他有説不完的話,技術之外,他內斂拘謹。這些年,耿家盛帶領團隊完成了拉絲機、橡膠縐片機等産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余項,改進塔機起升部分、重卷機滑槽等生産工藝400余項。

  當好一把“師匠”的傳承刀

  利用休息時間,耿家盛又學了鏜床、鑽床等加工技能,還自學CAD製圖,成了一名技術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車間大量的“硬骨頭”加工任務。

  “幹這行,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除了車間,現在耿家盛多了一個去處——“耿家盛技能大師工作室”。靠著老一輩經驗成長起來的他,知道“傳幫帶”的重要性,2010年以來,他帶了20多個徒弟,昆明重工涌現出一批年輕的技術人才。

  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絕。“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説。也許,有人認為“工匠”就是一種重復勞動。其實,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耿家盛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耿家盛説,“中國製造2025”、産業轉型升級……要將這些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推動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技術工人承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問及他心中的中國製造是什麼時,耿家盛堅定地説,就是磨好手中的這把車刀。

  據新華社昆明4月27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