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放歸長江

  • 發佈時間:2016-04-25 01:29: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宜昌4月24日電 (記者陳磊)24日,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余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今年放流的魚種選取了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09年至今繁殖的魚種,且放流魚種體型規格大、遺傳多樣性高。

  “在放流魚群的追蹤監測方面,除了沿用以往的體外T型標記、PIT標記和體內植入聲吶標記外,今年放流的部分中華鱘子二代還率先採用了衛星標記技術。”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説。據介紹,此技術是彈射技術和衛星定位技術的有機結合。衛星標記懸挂于中華鱘體表,分別設置在放流後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后脫落。標記脫落後自動浮出水面,連結衛星併發回洄遊路徑水溫、鹽度及軌跡資訊。此項監測數據如果能夠按計劃回收,意味著人類將首次獲取中華鱘海洋生活情況的初步資訊,對揭示中華鱘洄遊習性與環境的相關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也標誌著中華鱘研究“由江入海”。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中華鱘在長江中上游出生,在大海裏成長,成熟後又能千里溯源回到出生地長江生兒育女。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的興建,阻斷了中華鱘洄遊繁殖通道,這一古老魚類生存方式受到挑戰。中華鱘保護由此經歷了從江中捕撈野生親魚繁殖到建立人工養殖群體30多年的歷程。

  中國三峽集團副總經理張誠介紹,該集團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億多元,支援開展中華鱘的科研與保護工作,取得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如實現了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首次實現了中華鱘單性繁殖,開展了中華鱘基因組研究等。“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技術獲得突破,確保了中華鱘在不依賴野生資源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持物種繁衍。”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陳磊説。

  “追蹤數據顯示,去年我們在此放流的3005尾中華鱘,最終抵達長江入海口水域的僅有約1050尾,也説明保護中華鱘、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任重道遠。”張誠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