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冬春連旱 幹熱河谷的枇杷為何豐收

  • 發佈時間:2016-04-21 06:29:49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線故事

  4月5日中午,攀枝花市米易縣草場鄉龍華村外,整齊地停靠著十幾輛卡車,不遠處的枇杷林裏,人們抬著一筐筐枇杷進進出出。

  “村裏的216公頃枇杷即將采收完畢。”村支書楊利貴説,今年的産量與去年持平,每公頃可收入15萬元。實際上,去冬今春,這個地處幹熱河谷的村莊遭遇了冬春連旱,氣溫偏高1℃,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少了三成。

  “就是借鑒了以色列做法,每年節水三成以上。”攀枝花水務局節水辦主任呼正明透露了龍華村抗旱的秘訣:從2011年4月起,當地以PE管取代明渠,以微灌取代漫灌,實現了用水量減少而産量不減。

  □本報記者 王成棟

  PE管取代明渠不滲漏防蒸發,節水15%

  在村裏走了一圈,除了幾個封閉的蓄水池,記者沒見到水渠的影子。灌溉用水從哪來?

  “順著微灌噴頭走,在地底下。”村民楊利華指了指遍佈枇杷林的微噴設備。

  2010年,以色列政商代表團訪問攀枝花時,提議雙方在高效節水灌溉領域強化合作。趁此機會,呼正明和米易縣水務局節水辦主任茍正銀前往以色列參觀考察,見識了“沙漠中的農業奇跡”。

  省農水局農水處處長陳鵬説,出於成本考量,四川並未大規模採購以色列灌溉設備,“但我們學到了技術、模式和思路。”

  這些PE管的鋪設,正是受到了以色列啟發——封閉式輸水,不滲漏防蒸發,且不佔土地。直徑40釐米的PE管,每公里成本只需要1萬元左右。

  茍正銀介紹,龍華村的灌溉水全部來自4公里外的昊橋水庫。水庫比村裏海拔低280米,過往輸水全靠明渠輸送,輸送過程中,因滲漏和蒸發,15%的水白白浪費掉。“也減輕了老百姓和水庫方面的負擔。”茍正銀算了一筆賬,此前,當地水費為240元/公頃/年,“每公頃年定額是6000立方米,實際上都用超過1萬立方米水,超出部分農戶要多付錢,對農戶而言,水費吃不消。但水庫方面成本壓力也不小,這麼高的揚程,抽1立方米水就得5毛錢。”

  此外,有了PE管,還免除了清淤修整渠道之苦,“往年要修一個星期,花幾大百呢。”楊利華説。

  微灌取代漫灌針對性灌溉,再節水15%

  “水順著斜坡往下淌,跟下雨一樣。”呼正明記得,6年前第一次來龍華村時,村民的漫灌方式讓他“直咬牙”。呼正明不滿,楊利華也不太開心:我又不是專家,咋個曉得枇杷澆多少好?

  以色列的做法也被龍華村所借鑒:實施農村作物動態監測,有針對性地完成灌溉。

  2011年4月底,在PE管埋入地下的同時,土壤濕度監測儀器和一座座高不足1米的微噴設備,也被悄然運到村裏。順著PE管延伸的方向,這些設備被均勻地安置在枇杷林中。

  如今,楊利華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整個微灌系統:土壤濕度監測儀器上顯示具體的土壤墑情,並提出灌溉水量參照數值,操作者只需要將前述數值輸入即可,“跟手機上輸驗證碼一樣,簡單得很。”

  而呼正明説,看似簡單的操作,卻蘊含著一個灌溉竅門:根據乾旱程度澆足對應的水量,“這樣就不會浪費水了。”據統計,實施微灌技術後,枇杷林的節水量佔15%以上。

  政策期待

  楊利華:

  希望在節水灌溉設施的管理上,能夠做得更好。這些設備很金貴,又分別建在各家各戶田裏頭,萬一有故障,老百姓不知道咋個整。我看新聞裏説,省裏其他地方對水利設施確權頒證了,咱們的節水灌溉設施呢?是大家出錢請人管,還是落實到人頭上,希望能早點落實。

  記者手記

  補水利短板走節水灌溉之路

  採訪中,楊利華反覆念叨一句:沒有水,咱幹熱河谷別説致富,就是吃飽肚子都不容易。

  水利是農業的基礎。無論是著眼于農業現代化,還是實施“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的戰略目標,都離不開農田水利這個基礎性前提。

  有一組數據顯得刺眼:四川全省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為74億立方米,佔全川水資源總量的2.3%,僅為全國平均值的十分之一;農業用水佔全省用水總量七成左右,但渠係水利用率仍不足0.5。此外,還存在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等因素。

  數據呈現的事實是,四川的水利仍是短板。如何補強?補強後效果如何?龍華村的故事,或許能夠帶來啟迪——運用現代科技,走節水灌溉之路,既能節約資源,又能降低成本支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