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綠色轉型秀皖江
- 發佈時間:2016-04-20 06:31:3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聳聳而連綿蒼翠,水深深而曲折縈回。
當浩蕩的長江流過安徽這片文化積澱極其深厚的土地,人們習慣將這416公里的江水稱作八百里皖江。
皖江兩岸,集聚著安徽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自然,安徽進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首發”城市,當仁不讓是省會合肥。
2014年9月國務院公佈的《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安徽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合肥則與杭州、南京並列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向東順江而下,是浩瀚的大海,是中國競爭力最強的沿海發達地區;向西沿江而上,是逶迤的河道,是廣闊的中西部市場腹地。
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安徽對自身的區位優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居中靠東,緊鄰蘇浙滬發達省市,又與中部省份相連,兼具開放前沿和後發優勢特徵。
而對標“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新要求,安徽尤為緊迫地感受到了自己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安徽濱江而建的城市群,産業結構多是重工業唱主角,鋼鐵、有色、石化佔比較大,既是傳統工業化的優勢區,又是生態環境的承壓區。
2015年,安徽印發《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提出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新型顯示、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慧語音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打響轉型升級發展攻堅戰。
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説,“強調保護生態、堅持生態優先,不是不要發展,關鍵是發展什麼、如何發展;不是搞過度開發、低水準重復建設,而要高起點定位、高水準發展。”生態優先為安徽沿江地區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注入了新的內涵。
環境友好 傳統産業浴火重生
銅陵的有色,馬鞍山的鋼鐵,安慶的石化,蕪湖的建材……它們應該怎樣著色,才能在“綠色長江”的美麗圖景中和諧共存、增輝添彩?
“建設長江經濟帶,心中始終要有‘生態、綠色’四個字。”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説,安徽進一步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和重點——提升生態建設新水準,樹立産業轉型升級發展新標桿,“必須加快推進鋼鐵、有色金屬、石化、水泥等重點行業改造升級,儘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這是詩仙李白描寫銅陵礦山煉銅場景的名句,而今,這一延續千百年的現象一去不復返。陽春三月,走進銅陵,滿目染綠,空氣清新,發展生機撲面而來,讓人很難想像這座城市曾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困境。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十幾年前剛到這裡工作時,酸雨是常有的事,空氣中總飄著硫磺煙嗆鼻的味道。
銅陵,因銅得名,依礦建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全國最大的電解銅基地、全國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2009年,銅陵被國家列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2013年,銅陵成為中西部唯一的國家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雙示範市。自此,銅陵的綠色轉型開始加速。
銅陵市常務副市長江婭正是2013年來銅陵工作的,她回憶説,那時她的皮膚會因為空氣中的硫排放而過敏,現在就沒有這樣的情形了。單是一個硫排放指標,考驗的就是整個銅産業的綠色轉型。3年前,銅陵的酸雨頻率是24.1%,通過大力推進迴圈經濟和節能減排,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上萬噸,現在酸雨頻率已降至2.7%。2015年,全市銅産業主營收入達2113億元,較2010年翻了一番,二氧化硫排放卻同期下降45%。銅陵市“建設節能減排示範市,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案例,被國務院作為2015年大督查先進典型予以通報表揚。
産業綠色轉型的快慢、高低,考量的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大小、強弱。
銅陵綠色轉型的效果顯著,與其強烈的綠色發展意識緊密相關。“銅陵的‘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雙示範市’是PK出來的,是全力爭取來的。”江婭對記者説,當長江經濟帶建設“綠色生態廊道”的戰略明晰以後,銅陵又敏銳地把握機遇,制定了建設生態銅陵的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形成了節能減排、迴圈經濟、生態城市“三市聯創”系統推進的新格局。
蕪湖在綠色轉型中自提門檻的嘗試,同樣為人稱道。材料産業是蕪湖的支柱産業之一,其中水泥産業比重較大。去年,蕪湖採取市場手段引導,淘汰了一批按照國家標準非強制淘汰的企業。7條小型水泥生産企業醞釀退出,蕪湖運用産能置換的方法,通過公開市場競價生産指標,最終由中建材集團納入囊中,形成了單條日産能2500噸的生産線,配套利用餘熱發電,有效實現節能增效。“在綠色轉型中,利用市場化手段可以有效減少阻力,實現雙贏。”蕪湖市委常委、副市長曹哨兵説,綠色發展,要主動順應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通過機制創新,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增長方式。
龍頭企業起到了綠色轉型的引領作用。在迴圈經濟示範園區,銅陵有色集團銅冠冶化分公司總經理左永偉介紹説,硫排放的國家標準是400毫克/立方米,而他們自發將硫排放標準提高到了0至10毫克!這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增加數百萬元的成本。“類似的環節還有很多。短期投入加大了,長期的綜合的效益卻提高了,我們覺得值。”左永偉語氣堅定。
在因鋼而立的馬鞍山,當全球鋼鐵行業進入微利時代,馬鞍山延伸産業鏈,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做強以鋼鐵産業為依託的鐵基新材料産業。作為大型鋼鐵企業,馬鋼找到了煉鋼之外的新增長點——高速動車車輪業務。業內公認,高速動車的車輪要求很高,材料中不能有絲毫的氣泡。馬鞍山市發改委副主任王維説,目前,馬鋼高速車輪路試已經結束,基本可實現替代進口。
産業轉型牽一髮而動全身,很多時候甚至涉及整個城市、區域佈局的大調整。
在安慶,石化油氣管線分東西兩段穿城而過,總長11.6公里,是城區最大的安全隱患,也是事關安慶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的一個關鍵點。為此,安慶下決心建設的管廊帶沿線無密集居民區,總長度將從11.6公里壓縮到約5公里,安全度和環保度都將大大提升。去年底,項目已經正式開工。“下一步,石化企業都要向園區遷移、集中。”安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姚孝勝説,園區將嚴把項目準入、投資強度和環境評價關,推動入園石化企業集聚節約、綠色發展。目前已確定13家石化企業入駐。
“我們要把産業轉型升級的新標桿高高地樹立起來。”張韶春説,“我省沿江地區每萬元産值的能耗、水耗相對較高,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步伐必須加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馬力必須加大”。
錯位突破 新興産業高位佈局
沿江産業佈局欠合理、發展不平衡、環境負荷重、重復建設,如何破解共性難題?安徽沿江城市在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産業佈局、制度設計與體制機制創新上,錯位突破,高位佈局,爭相發力戰略性新興産業。
一隻只機械手臂靈巧翻轉,精準地抓取、焊接、噴塗……這是《經濟日報》記者在安徽埃夫特智慧裝備有限公司見到的生産場景。“這是20公斤六關節機器人進行滿負荷測試。這種機器人去年銷售超過1200台,産值連續5年實現80%以上增長。”公司行銷中心總經理張帷説,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生産的工業機器人進入市場,國際知名機器人企業在華同類産品都出現不同幅度降價,有的降幅高達30%。
眼下,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搶抓機器人産業機遇。“我們在産業規劃、産業生態方面,突出自己的優勢,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蕪湖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東説,在蕪湖,和埃夫特一樣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創新的,還有一批整機和關鍵零部件企業,構成了一個國家級機器人産業園的生態圈。依託産業園,打通了上游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製造,中游整機廠和下游整合應用的全産業鏈。
如果説蕪湖的機器人産業尚是“鄰家有女初長成”,安徽的新型顯示産業則已是一馬當先。投資400億元的全球首條京東方第10.5代薄膜電晶體液晶螢幕件生産線,已在合肥開工建設。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羽説,各大企業都不約而同佈局高端化,加大電視尺寸。彩電尺寸每增加一英寸,就能消化一條8.5代線的面板。10.5代線是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線,也是利潤寶塔的頂端。
在合肥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范觀兵看來,生産線的建設將吸引産業鏈集群化高端佈局,利於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顯示産業基地。目前,圍繞京東方合肥6代線和8.5代線,已有彩虹集團、樂凱、住友化學等30多家企業在周邊投資配套,合肥的新型平板顯示産業在6年內便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
蕪湖機器人産業基地、合肥新型顯示産業基地都屬於安徽在全省佈局的14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基地,去年這些基地實現總産值增幅高於全省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1個百分點。
百花爭春態勢喜人。安徽的新興産業還形成了上中下游協同發展的集聚效應。“安徽設立了高新技術産業投資基金和3隻子基金群,4年將募集300億元,為基地各類企業提供支援。”安徽省發改委皖江處處長張小忠説。
人水和諧 城市建設擁江發展
綠色生産方式讓産業轉型,綠色的城市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則讓沿江城市更具親水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路走來,記者感受到,安徽沿江城市努力改善空間佈局,把水安全、防洪、交通、景觀等融為一體,實現岸線資源的有序利用和有效保護,給城市留下了更多生態空間,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生態福利。
在銅陵濱江生態公園碼頭書屋,品一杯茶,讀一本書,靜享閱讀,江風吹來,竹風鈴敲出清脆的聲響。書屋由散亂的小碼頭整治而來,運用鋼結構玻璃幕墻,將建築“懸浮”在舊碼頭上,營造出下、中、上三層觀江平臺。“環境美了,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江豚嬉戲。”在書屋讀書的市民告訴記者。
長江邊小碼頭變身書屋,昔日黑水河成為清清濕地,千年採掘傷痕纍纍的山體被修復,西周時期古採礦遺址被保護……銅陵全面推進老工業區生態整治,搬遷棚戶區居民5.3萬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7%,有效改善了入江水質。
異曲同工。馬鞍山還江於民,建設濱江新區,將採石港區原20多家簡易碼頭和10多家沿江小選礦企業拆除或整合搬遷,投入10多億元建成採石濱江公園,構成江邊生態美景。池州市堅持“生態立市”首要戰略,實施“開發沿江一線、保護腹地一片”空間開發保護戰略,推進城市北擴,實現濱江而建,使城市更具親水性。
安徽境內的主要水體,還有巢湖。八百里巢湖,煙波浩渺,湖水最終匯入長江。一句“湖污則城黯、湖清則城美”,道出了合肥堅持城湖共生的執著。
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市從擁有湖區面積的三分之一拓展到包含全湖。面對巢湖富營養化和藍藻暴發的遺留問題,合肥規劃建設環巢湖生態示範區。春日裏,與巢湖一路之隔的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美景醉人。林木茂密,水網密布,滿園蒼翠。這是我國首個退耕還林並經生態修復建成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在環巢湖生態建設規劃下,巢湖的生態效益、休閒功能、審美功能得到初步展現,水質改善明顯。
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沿江通海。長江經濟帶戰略提出後,安徽整省“入長”,東向發展,擁抱“長三角”。與此同時,安徽把綠色作為産業轉型和城市發展的生命,持之以恒推進産業發展綠色化、城市空間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在資源開發、産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迎來了更廣闊空間。
八百里秀美皖江的綠色夢想,值得我們期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