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外電影合作生態嬗變

  • 發佈時間:2016-04-19 22:30:3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夏陽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17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主論壇——中外電影合作論壇,臺上大咖雲集,台下座無虛席,場面異常火爆。這不僅僅是因為娜塔麗·波特曼、朱賽佩·托納多雷等一批中外知名影人的到來,更是因為中國電影本身的火熱。“未來不存在國産電影‘走出去’或者是好萊塢電影‘走進來’的問題,中國首先要做的是拍好電影,當國內市場足夠大時,海外電影市場方與投資方就需要考慮中國口味了。”著名導演、製片人黃建新在論壇上分享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事實上,“中外電影合作”,這條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必經之路,其內涵正在中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悄然發生著變化。

  市場改變“講故事”方式

  近年來,中國電影迎來了爆髮式的增長,並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去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44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48.7%;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繼續高歌猛進,總票房達到15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50%。票房高速增長的背後是整個中國電影産業的回歸,尤其在國産電影的品質方面,票房有著絕對的説服力:在2011年北京電影節剛剛創辦時,當年中國電影票房第一名為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3》的10.93億元,而5年後的今天,票房冠軍是一部國産電影《美人魚》,成績達到了33億元。

  “好萊塢連《蝙蝠俠大戰超人》這樣的題材都開始拍電影,它在中國的票房不到7億,而同時你會發現中國一部年輕人拍的低成本電影就可能在中國市場輕鬆超越它。”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表示,而他對於中國電影未來的市場規模有著更大膽的預測,“中國市場迅猛增長的勢頭還要保持至少十年,每年6000張左右的銀幕增長還會持續5~8年。按照這個增長勢頭,到今年年底中國可能就達到了北美3.9萬張的銀幕數量。而當我們的銀幕數量到6萬張以上的時候,中國的票房可能會達到今天美國100億美元的3倍,可能達到1500億元~2000億元人民幣。”

  需求市場的快速增長,勢必對電影“供應巨頭”好萊塢帶來影響。“從前中國會來學習好萊塢的講故事方式,但是現在你會發現全球的電影人反而更希望了解中國講故事的方式。”《臥虎藏龍》的編劇詹姆斯·沙姆斯表示。這種市場的需求為中外電影合作帶來了新的模式,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就是一個例子。這部由中影股份、中美合資的東方夢工廠以及美國夢工廠(動畫)三方聯合出品的動畫電影可以説已經不是一部單純的“好萊塢電影”了,該片不僅在中美兩國同步公映,連影片的角色口型、配音語言等方面都與中國本土文化對接,為中國觀眾重新打造了一個定製版本。

  資本聚集中外電影打破合作生態

  “這兩年來,萬達收購了北美的第二大院線公司,收購了傳奇影業;華人文化和好萊塢巨頭華納兄弟聯合成立了旗艦影業,中國公司的股份佔到了51%。這些現象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之前理解的簡單的合拍概念,合拍也遠遠不是請一個國外演員那麼簡單。”黃建新解釋道。詹姆斯·沙姆斯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合作方的作用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博納、萬達,他們不單是利用已有的中國市場,還要用已有的資源滲入到各種製作當中,會覆蓋方方面面不同的領域”。“資本的聚集會帶來溢出,也會慢慢滲透到獨立製作。當這五年的片子都被買光以後,這些錢還會進入好萊塢的獨立製片。而這些獨立電影必然是中國投資人帶去的創意或者是改良的適合中國市場甚至亞洲市場放映的電影。”于冬所説的並非空穴來風,此前中國著名遊戲企業完美世界就以5年內5億美元的價格投資環球影業下的電影,成為電影的出品方之一。“未來大的合拍電影一定是在中國投資人主導下的國際製作。”于東補充道。

  作為與中國影視交流較早的南韓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幾年前,只有在南韓發展不佳的演員才會考慮中國的影視娛樂市場,而2014年之後,中國市場成了南韓頂級演員也不願缺席的目標。《太陽的後裔》製作公司為NextEntertainmentWorld,其第二大股東就是來自中國的華策影視

  圖為中外電影合作論壇,左數分別為著名導演、製片人黃建新,著名影星娜塔麗·波特曼,著名導演朱賽佩·托納多雷,《捉妖記》導演許誠毅。本報記者夏陽攝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