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系統為何讓大國如此較勁?
- 發佈時間:2016-04-19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軍事
近日,美國防長卡特表示在韓部署薩德導彈系統“是必須做的事”,而且是美國和南韓之間的事。此舉招致中國和俄羅斯的強烈反對。那麼,“薩德”系統為何能引起大國如此激烈的較量呢?
2012年3月7日,首個完整裝備的“薩德”系統連建成。這標誌著美國陸軍已具備對最大射程為3500千米的中程彈道導彈的實戰攔截能力。
與“愛國者”PAC-3動能攔截彈相比,“薩德”攔截彈除同樣具有尺寸小、重量輕、便於機動部署等特點外,還有一些PAC-3攔截彈所不具備的突出特點。
第一,能夠保護更大的區域。“薩德”攔截彈的最大攔截距離200千米,攔截高度40-150千米,可以保護直徑為200千米的廣大區域,是一種真正的區域防禦武器,而PAC-3攔截彈只能算作一種點防禦武器。第二,能實施多次攔截。該攔截彈由於攔截距離遠和作戰高度高,因此有更多的交戰時間,可以採取“射擊-觀測-再射擊”的戰術模式:先發射一枚攔截彈攔截來襲目標;如果攔截失敗,可以再發射一枚攔截彈進行再次攔截;如果再次攔截失敗,還可以把目標交給PAC-3攔截彈進行第3次攔截。
根據任務需要,“薩德”系統的AN/TPY-2雷達有前沿部署和末段部署兩種部署模式。在前沿部署模式下,該雷達是美軍彈道導彈防禦體系陸基中段反導的重要一環,“薩德”系統連的雷達處於這種模式下時,則無法使該系統始終保持待命狀態;在末段部署模式下,該雷達是“薩德”系統連的火控雷達,能使系統始終保持待命狀態,美國辯稱在這種工作模式下不會對部署地域以外的他國構成威脅。但這種辯解其實是不值一駁的,首先,該雷達能夠在這兩種模式之間切換,模式切換耗時不超過8小時;其次,如果實在需要,美軍可以選擇多部署一部雷達,一部處於前沿部署模式,另一部處於末段部署模式。
關於該雷達處於前沿部署模式時的探測距離,美國一直保密。我國學術界則有2000、1500、1200、600、500千米等多種説法。有專家採用雷達探測距離的常用公式,根據美國反導專家使用的參數值,並對目標雷達散射截面這一變數的取值進行細化,得出兩組數值:當目標雷達散射截面假定為0.1、0.5、0.01平方米時,該雷達的探測距離分別是1540、1300、870千米,甄別不同目標的有效距離分別是1026、870、580千米。這些數值可以確定兩點:首先,如果美軍最終在南韓部署該雷達,將大幅提高對中國戰略導彈的探測能力,特別是渤海和黃海的潛射導彈試驗;第二,鋻於該雷達有效識別不同目標的距離大大低於其探測距離,將其部署地點從日本向南韓進一步推進,對美國的全球反導體系建設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來,美國一直在歐亞大陸兩端通過串聯各盟國的防空力量、部署其自身的反導系統,一步步構建全球反導體系,AN/TPY-2雷達是該體系的重要一環。如果將該雷達部署到南韓,將有利於美國在平時積累中國彈道導彈的特徵數據,並在危機或戰時提高反導能力,從而改變中美目前的戰略力量態勢,削弱中國對美國的核威懾能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