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開啟“快、好、省”模式
- 發佈時間:2016-04-19 01:30:3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關注
于4月6日發射並於4月18日成功回收的實踐十號衛星,不僅啟動了我國首次大規模無人空間微重力試驗任務,而且開啟了衛星研製“快、好、省”時代的先河。
記者從該衛星研製單位航太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在如何更快研製衛星、更好滿足用戶需求以及低成本研製方面,該院通過實踐十號邁出了探索的步伐,獲得了有益的經驗。
一步正樣:基於風險分析的流程優化
從2012年底立項並啟動工程研製開始,五院實踐十號衛星科研人員就開始與時間賽跑。
受制于研製週期和經費的約束,科研人員省去了衛星初樣階段的結構星和熱控星研製,僅保留電性星研製,從而完成了衛星結構設計、總裝設計和熱控設計一步正樣,省去了大量的時間、財力和人力。
衛星的“脊梁”和“骨架”是否結實?能否有效應對太空中的冷暖環境?在如此之大的流程優化下,對於一些關鍵性能,科研人員僅採用了經驗繼承和倣真分析的方法,這無疑會帶來一系列風險。為此,科研人員以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開展一系列成熟度理論方法應用研究,全面推進項目各層級的風險管理工作,並利用風險管理軟體工具開展項目風險動態評估與管控,使方案固有風險及研製過程風險均大大降低。
“我們並非一味地追求短週期、低成本,而是基於風險分析之後做出的流程優化。”實踐十號衛星副總指揮太萍説。
用戶導向:衛星設計理念的改變
實踐十號衛星發射前幾小時,發射塔架上仍有幾個忙碌的身影,他們正從一個特殊設計的“窗口”往衛星裏放置科學實驗設備。由於實驗條件的特殊要求,有9台實驗載荷只能在發射前安裝。在極端講求狀態穩定、固化的衛星研製領域,發射前進行這樣的操作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為了滿足19項科學實驗載荷複雜的技術狀態和眾多不確定因素,實踐十號在設計上做了眾多優化。這19項實驗項目,有的需要一直開展實驗,有的要在合適的時間才能開啟,對於溫度、振動等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何確保它們安全有序地各自開展工作,讓衛星研製人員煞費苦心。
為此,實踐十號衛星總設計師趙會光帶領著研製人員,在繼承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經驗的基礎上,首次在返回式衛星上採用流體回路系統,大幅提升載荷功耗承受能力;首次構建基於數管分系統和服務支援子系統兩級構架機制,以更好地適應多任務、多載荷的適配要求;首次採用高精度、多模式工程參數測量分系統,讓科學家能精確掌握平臺的微重力數據……
“作為我國首顆專門的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我們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滿足科學家的需要,這是衛星設計理念的改變。”實踐十號衛星總指揮邱家穩説。
成熟産品“大薈萃”:低成本理念貫穿始終
實踐十號衛星身上,可謂跨領域成熟産品的“大薈萃”,一些“舊貨”、“大路貨”、“二手貨”,在這裡實現了化“腐朽”為神奇。
記者從五院了解到,包括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遙感衛星、導航衛星、小衛星、嫦娥等多個型號和平臺的成熟産品,在實踐十號身上都能找到。不僅産品選用領域多,實踐十號産品的研製狀態也涵蓋了繼承類、更改類、新研類、重復使用類、恢復投産類、市場採購類,應有盡有。有些關鍵産品來自此前的返回式衛星,它們充分發揮餘熱,抖擻精神重出江湖。為進一步降低成本,實踐十號衛星還嘗試在市場中採購了普通商業用部組件,將其按照航太標準進行加工加固,經風險評估後應用到衛星研製中。
各類不同“年齡”和“身體狀況”産品的適應性以及系統間匹配性,給任務帶來了較大的風險。研製團隊針對科學實驗衛星研製特點,探索並創新産品保證管理模式,以品質保證體系為基礎構建産保體系,分類定制産保要求,確保了形形色色産品的品質,在我國航太器産品低成本技術和可重復使用技術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
(科技日報北京4月18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