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國學者:中國經濟優於預期 改革推動長期向好
- 發佈時間:2016-04-15 21: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柏林4月15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中國15日公佈了今年一季度核心經濟數據,其中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下同)增長6.7%,處於官方設定的目標區間內。此前一日公佈的3月外貿總值增長8.6%,其中出口大增18.7%,為近三個季度來首現正增長。
針對中國經濟最新“成績單”及後續前景,歐洲多國知名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家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表現優於預期;由於官方採取的穩增長措施,中國經濟出現了向好的跡象。
“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達到了6.7%,這相比我們此前的預估更勝一籌。”英國經濟學人智庫(The EIU)全球總編輯羅伯特·沃德(Robert Ward)表示。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納·米科施(HeinerMikosch)向中新社記者指出,當前推動中國經濟向好的主要是三方面因素:相對靈活的貨幣政策、政策性穩增長舉措和官方鼓勵國內消費增長的若干措施。
“從短期來看,這些因素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維持較理想的增長狀況。”海納·米科施表示。
位於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經濟週期研究部負責人費迪南德·菲希特納(Ferdinand Fichtner)表示,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樂見中國經濟持續繁榮,“因為這樣也有利於支撐德國經濟向好”。
經濟數據向好的背後,中國究竟在發生著什麼?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經合組織(OECD)秘書長安赫爾·古裏亞(Angel Gurria)表示,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可以直觀地理解為“投資與消費的此消彼長”。
“假如我們以2014年作為一個觀察的基點來畫一幅圖表,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投資開始逐步低於水準線下方,而消費則開始高於水準線下方。”安赫爾·古裏亞指出,中國經濟增速的部分放緩,是由於消費所驅動的經濟增長尚未及時反映在GDP當中。
“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總理在此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十三五’期間6.5%左右的增長目標,根據我們的研究預測,這既是可行,也是可能實現的。”安赫爾·古裏亞説。
與此同時,上述經濟學家亦強調,中國不應沉浸在經濟開局良好的樂觀情緒當中,而應及時有效地繼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從而確保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海納·米科施指出,決定中國中長期經濟表現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中央政府在經濟領域落實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及成效”。
羅伯特·沃德補充認為,儘管一季度GDP增速亮眼,但中國如何處理好驅動經濟增長的傳統行業,即房地産業和信貸增長與推行改革之間的關係,仍有待觀察。
安赫爾·古裏亞則提醒,中國應高度重視去過剩産能問題,“這一增長目標不會自動實現,必須在去産能方面採取切實措施,傳統鋼鐵、水泥、化工等産業的‘僵屍企業’需要得到清理。”
德國四大權威經濟研究機構日前發佈的報告預計,在2016年和2017年兩年時間裏,受益於日益強勁的私人消費需求、迴旋餘地仍大的財政及貨幣政策等兩大因素,中國經濟不會在轉型中出現猛烈的放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