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模式”引警示 如何讓網約車安身立命
- 發佈時間:2016-04-15 07:21: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短視、功利的"網約車亂象"損傷了網約車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修復亂象帶來的信任裂痕,公司加強對司機的監管只是第一步。只有提升網約車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水準,凈化網約車司機隊伍,讓消費者的出行之旅更安全、更有品質、更加舒暢,才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從而實現消費者、司機和網約車公司的多贏
日前,對於武漢快車司機強姦女乘客的事件,滴滴方面回應稱:快車司機此前並沒有犯罪和不良駕駛記錄,而司機評價中沒有騷擾乘客或打罵乘客記錄,只有少量投訴司機繞路的評價。
滴滴方面同時回應稱:我們推出的新版安全指引強調,滴滴強大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體系,是整個平臺安全保障的依託和安全管理的發展方向。目前,所有通過滴滴出行平臺的訂單,都會進行全程記錄,滴滴還將在行程中通過軟體和GPS系統實現對司機駕駛行為的實時監控,特別是對超速、非正常急剎車等威脅行程安全的動作進行實時監控與提醒。通過長期監測所積累的數據,構建平臺駕駛員安全駕駛信用系統。
同時,滴滴還引入了虛擬號碼技術,實現司機和乘客手機號碼隱藏,免去雙方手機號碼洩露的苦惱,該功能已經在部分城市測試,未來將會面向全國推廣。此外,一鍵報警功能也已經在實驗階段,一旦司機和乘客在行程中出現意外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向警方發送報警資訊,其中包括具體方位、車牌號碼等關鍵資訊。
根據安全指引中的資訊,滴滴自公司成立以來,在安全方面投入總額已經達數億元人民幣。未來,滴滴將繼續加大投入以加強用戶安全出行保障,預計今後每年將投入1億元專門用於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完善各種安全措施,全力為用戶打造“十分安全”的出行體驗。
從字面意思上看,滴滴方面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歷史記錄並未顯示該快車司機有犯罪傾向,所以發生這類的事情滴滴也是“防不勝防”的。
記者在採訪業內人士時發現,滴滴司機平臺準入條件中並沒有要求無犯罪記錄。“滴滴註冊條件”為:1.年齡在22周歲到55周歲之間,不限男女,身體健康,有駕駛證;2.有一部可以隨時隨地為自己使用的四門汽車,裸車價格在8萬元以上,車齡在6年以內,行駛證上的姓名和駕駛證上的姓名可以不同;3.有一部安卓手機,最好支援3G或者4G。
由此可見,司機只要滿足上面3個要求即可申請入駐滴滴平臺,而司機是否有犯罪前科並非申請必要前提條件。
“滴滴模式”遊走在法律邊緣?
一直以來,業內對“滴滴模式”頗有微詞,合法性一直是爭議的焦點。
在滴滴推出“快車”服務之初,很多年輕人都優先選擇“滴滴快車”軟體,理由很簡單,方式靈活,動動手指車就來了,司機服務態度好,結算時有優惠抵用券。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很美,可隨著“快車”的使用率增多,一些亂象也慢慢浮現出來。
所謂“快車”都是私家車,只要是行駛里程6萬公里以下,駕齡超過1年的私家車主都可以向滴滴公司申請“快車”,不需要任何營運培訓。如此導致了多數司機路線不熟。更有甚者,不合理收費、同一路線收費不同等問題此起彼伏。
而最為重要的是,則安全問題如何保障?
加入“快車”,滴滴公司只需要車主提供駕使證、車輛行駛證的圖片即可,而乘客對來接自己的人、車輛狀況、車輛來源一無所知。經常打“快車”的趙女士説,有一次她叫了一輛“快車”,出來後按系統給的車牌號碼尋找,沒找到。給司機打電話,司機説他車牌壞了,開雙閃讓趙女士尋著車燈找到他。“當時沒想那麼多就上去了,後來被媽媽知道了説了我一頓才知道害怕。”趙女士表示,年輕人接受新事物快,享受科技快捷的同時也忽略了潛在的危險。
2015年,在“滴滴快車”上線之初,滴滴總公司相關負責人就公開強調,“滴滴快車”屬於公益性搭車服務,乘客付費都歸車主所有,軟體平臺不收取任何費用。近日,記者呼叫一輛“快車”,被問到是否合法營運時,司機劉師傅對記者言之鑿鑿地説:“我們當然是合法的,因為我們不用現金交易,結賬都是通過支付寶、微信、網銀付款,我們的定價標準都是統一的,國家都承認。”但自相矛盾的是,既然“快車”合法,又怎麼會一次次地被執法部門罰款呢?
如何能讓網約車安身立命
作為一種新興的出行方式,滴滴等網約車之所以得到一部分消費者的“用腳投票”,就在於做到了便民、利民。與傳統計程車相比,網約車一方面收費更低,另一方面以“私人定制”的方式解決了“打車難”的問題。此外,網約車的服務態度,通常比計程車要好。網約車的高性價比,讓乘客的用戶體驗得到了提升。
然而,網約車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快速生長”之後,一些弊病也開始暴露出來。不論是網約車司機,還是司機對路線、路況不熟悉,抑或繞路等“收費亂象”,網約車的角色扮演背離公眾期許,不可避免會切割公信力;一旦這樣的失范行為得不到有效治理,網約車難免會遭遇市場的“滑鐵盧”。
目前,網約車還處於公共治理的邊緣地帶,約束司機更多地依靠網約車公司的監管;網約車公司也尚未形成有效的監管辦法,只能依靠消費者的投訴來進行“倒查”。“消費者不投訴公司不追究”的責任倒逼,一方面會讓網約車司機産生僥倖、投機心理,另一方面也只是一種“亡羊補牢”——即使消費者最終收穫了道歉、得到了補償,“網約車亂象”也給他們留下了心理陰影。
短視、功利的“網約車亂象”損傷了網約車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修復亂象帶來的信任裂痕,公司加強對司機的監管只是第一步。只有提升網約車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水準,凈化網約車司機隊伍,讓消費者的出行之旅更安全、更有品質、更加舒暢,才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從而實現消費者、司機和網約車公司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