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俗旅遊漸成氣候 “特色飯”越吃越香

  • 發佈時間:2016-04-15 07:32:18  來源:廣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邱宜鋼

  編者按:

  近年來,我區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尤其是“壯族三月三”被確立為廣西公眾假日以來,全區各地以此為契機,大力開發民俗節慶、民俗風情景區、民俗實景演出等旅遊項目,有力推動了旅遊業發展。廣西打民俗旅遊牌,吃特色旅遊飯,也收穫了民俗旅遊的紅利。

  A 民俗節慶 旅遊

  “這兩天,廣西從南到北像一個盛大的舞臺,艷麗的民族服飾隨處可見,搶花炮、跳竹竿舞、對山歌……一個個節目讓人看得開心,玩得盡興!”4月10日,記者見到上海遊客馮女士時,她與朋友正在武鳴伊嶺岩興致勃勃地觀看民族服飾表演。馮女士説,本來她這次旅遊有幾個備選目的地,得知廣西要舉辦“壯族三月三”盛大民俗節慶活動後,便決定到廣西來。

  “要把‘三月三’打造成廣西文化旅遊節。”自治區旅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年“壯族三月三”期間,自治區有關部門都指導各地組織開展一系列創意新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旅遊活動,今年還到上海等地舉行“壯族三月三 相約遊廣西”旅遊推介活動,推動“觀廣西山水、賞八桂民俗、品傳統美食、唱民族山歌”精品民族文化旅遊品牌形成。

  “‘壯族三月三’已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塊招牌。”伊嶺岩風景區負責人蒙善瑜説,作為廣西最早開發的幾個景區之一,伊嶺岩以“壯族三月三”節慶為契機,把壯民族風情融到景區建設中,深受遊客歡迎,去年景區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壯族三月三”給旅遊業帶來的紅利已出現,包括伊嶺岩在內,今年“壯族三月三”武鳴全縣接待遊客約18.1萬人次,同比增長80%多,旅遊收入近70萬元。據了解,今年“三月三”期間全區舉辦規模較大的節慶活動點達360多個,各地的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有不錯表現。

  廣西師範學院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廣西民族文化産業研究會副會長黃桂秋表示,民俗節慶是發展民俗旅遊見效較快的一種範式。除了“壯族三月三”外,全年各種民俗活動、節慶活動接連不斷,對廣西民俗旅遊市場繁榮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節慶旅遊缺乏長效性,要使其産生良好效應,必須不斷增強遊客的參與性、互動性,使之形成品牌;借助節慶活動品牌效應,應結合當地資源情況,積極打造原生態旅遊、民俗博物館、微縮民俗景觀等其他模式的民俗旅遊,使全區民俗旅遊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B 全域發展 環境

  繡球是壯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具有發展民俗文化旅遊的豐富內涵。在中越邊境的靖西市,有一個以繡球聞名海內外的小鎮——舊州,那裏基本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繡球,每年有20多萬件繡球、壯錦等刺繡工藝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形成了著名的“繡球一條街”,吸引無數遊客慕名前往。

  “以前不少遊客想到舊州玩,但了解到交通不便、設施不齊全且周邊沒什麼其他好玩的景點後,都打消了念頭。”靖西市旅發委主任梁志宏説,近年來,靖西不斷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如在全市範圍內設置旅遊標識系統,建成長達100公里的旅遊騎行綠道,遊客到靖西既能體驗民俗文化,又可以遊山玩水,民俗旅遊成為旅遊發展的內生動力。據統計,2015年,靖西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10.25萬人次,同比增長26.6%;舊州在去年接待遊客68萬人次的基礎上,今年繼續快速增長,截至4月12日已超過30萬人次。

  “民俗旅遊不能孤立發展,必須把民俗文化與其他旅遊要素融合起來。”黃桂秋認為,利用民俗村落髮展原生態旅遊,是民俗旅遊最理想的模式,但如果交通不便且旅遊産品單一,孤伶伶一個景點很難成氣候,也不會有太多遊客願意去,那坡黑衣壯民俗旅遊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發展民俗旅遊要有發展全域旅遊的思維,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完善的服務,我區龍勝、靖西等地民俗旅遊發展勢頭良好就是得益於此。

  自治區旅發委市場推廣處處長程大興表示,廣西創建特色旅遊名縣就是按照全域旅遊的概念和模式在運作。當前,龍勝各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靖西、大新、上林等民俗旅遊資源豐富的縣(市)都已成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或創建縣。

  C 龍頭企業 升級

  “景區的客房一般要提前一個星期預訂。”南丹歌婭思谷·中國白褲瑤民俗風情園景區負責人莫智謀對記者説,該景區融合神秘的白褲瑤民俗風情和自然風光于一體,深受遊客青睞,特別是景區內利用白褲瑤族木骨泥夯建改造而成的泥巴酒店床位供不應求。

  有著“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的白褲瑤,被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為充分利用好這塊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該縣先後建起裏湖鄉民族風情集市,洞湖、下水等村落,白褲瑤民俗工藝傳承體驗區。特別是在裏湖鄉甘河屯按五星級農家樂標準建設歌婭思谷·中國白褲瑤民俗風情園,改變了白褲瑤民俗旅遊以往散、亂、不成規模的狀態,成為推動全縣旅遊發展的生力軍。

  南寧海外旅行社、南寧壯威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嘯認為,民俗文化保持得比較完整的少數民族村寨,一般都處於相對偏遠、落後地區,要發展民俗旅遊,沒有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建設,很難做好。近年來,廣西採取措施,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旅遊開發,成立廣西旅遊發展集團。不少旅遊龍頭企業也看好廣西民俗旅遊,在三江、巴馬、融水等民俗資源豐富地區投資建設了一批重大旅遊項目,有效促進民俗旅遊品質的提升。

  2015年底,三江程陽八寨景區順利通過4A級景區復核和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雙檢”;投資過億元的中國首部侗族風情大型實景演出《坐妹》,成為遊客感受侗族地區婚戀、服飾、耶歌等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旅遊精品項目。三江侗族自治縣縣長吳永春介紹,民族文化旅遊提擋升級加快了該縣旅遊發展速度,2015年全縣旅遊人數同比增長66.75%,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54.24%。

  D 科學規劃 難題

  廣西民俗旅遊發展雖然成績不俗,但也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雲南和貴州的旅遊大都與民族風情結合起來。”張嘯説,廣西的自然風光和民俗資源不比它們差,甚至更好,但旅遊發展卻與人家相距甚遠,其中一個原因是廣西旅遊的規劃和觀念跟不上。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某個計劃在巴馬投資10億元的自治區重點旅遊項目,已完成項目選址、環評、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卻因土地問題無法開工建設。該項目負責人十分無奈:“花了幾百萬元做完前期工作,現在只能乾等、幹著急。”他認為,巴馬作為自治區重點發展的旅遊區域,雖然安排了不少景點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但項目進展都不是十分理想,導致當地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其他優質旅遊資源得不到很好地開發利用,十分可惜。

  旅遊項目建設因土地受阻的問題,並非巴馬獨有。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市縣的旅遊建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張嘯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地方政府應事先做好規劃再招商,明確哪些土地可以徵用,哪些不能,並做好相關服務工作。民俗旅遊項目的合理規劃更加重要,只有規劃好了才不會挫傷企業積極性,有利於民族地區旅遊發展,促進民族團結。

  “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僅關係到項目能否順利建設,更關係到民俗旅遊能否有序發展。”黃桂秋説,自治區有關部門應該對全區民俗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整合,要做好全區民俗旅遊景區佈局和民俗旅遊線路統籌規劃,既要明確主題,又要避免生搬硬造和重復建設,杜絕出現幾個地方同時爭“劉三姐”、爭“布洛陀”、爭“駱越始祖”等“打架”現象,這樣全區民俗旅遊才能實現健康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