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東擬漲公辦大學學費 已有高校“提前”漲價

  • 發佈時間:2016-04-14 10:48: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學費調整後,高校學生上課負擔將相應增加。圖為2016屆畢業生找工作。(資料圖)夏世焱/攝

  ■記者 王 娟 沈逸雲 實習生 葉碧君 通訊員 林延軍 黃 芊

  ■《廣東擬漲公辦大學學費 28日聽證》追蹤

  從2016年秋季開始,廣東公辦高校(除普通藝術院校和普通高校藝術專業)新生的學費又要漲了。根據兩個調整方案,調整後的加權平均學費標準比現行標準分別增加801元、1216元。消息一齣,不少高校相關負責人都認為這“意料之中”。不過,對於此次學費調整,不少高中學生和家長都還蒙查查,更感嘆工資的漲幅遠遠跟不上學費的漲幅。

  走訪:廣東已有高校“提前”漲價

  前日,省發改委發佈第二次通告稱,廣東省公辦普通高校學費標準調整聽證會將於4月28日舉行。按《通告》的兩個方案,調整後的加權平均學費標準比現行標準分別增加801元、1216元。並按照“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的原則,2016年入學的本、專科學費標準按照調整後的學費執行,現在校生仍按原學費標準執行。

  多年來,廣東高校本科文理科學費基本保持在4560元/年和5160元/年。而據業內人士介紹,該標準形成于2000年。也就是説,16年來,廣東高校學費標準基本未變。

  記者走訪了解到,在2013年2月21日,廣東省物價局、省教育廳、省財政廳曾聯合發出《關於調整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學費標準及有關問題的通知》,同意三校普通本科教育學費標準自2013年秋季開學實行調整。三校的美術學類、音樂舞蹈學類等十多個專業,每學生每學年學費調整至5200元到15000元不等。

   公辦高校:學費上調是種必然

  昨日,記者採訪了涉及學費調整的多所本科高校的相關負責人和老師,在他們看來,高校學費的調整,是遲早的事情。有知情人士表示,2013年前後,廣東就有不少高校向省教育廳提出上漲學費的要求。為此,省發改委、省教育廳曾在2013、2014年分別對省內高校教學成本進行調研。

  “公辦高校的學費收入是用來補充財政撥款不足的。”廣東一所一本高校的相關負責人説,普通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學生學費,另一部分是政府的生均撥款。這些年來,廣東高校在學校硬體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學生的培養成本明顯提高。“雖然國家對高校的支援也在不斷提高,高水準大學等項目,也讓部分高校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援,但還有很多學校並沒有太多的專項資金支援。”該負責人説。

  另一所公辦高校的相關負責人也介紹:“2012年前後,廣東省屬高校每年生均撥款為6600元,生均撥款數額多年沒變。2015年,進入高水準大學整體建設的廣東高校,生均撥款也才提高至每生每年12000元,這樣的生均撥款與經濟狀況並不相匹配。”而據省發改委表示,經成本監審,2012年至2014年廣東高等教育生均培養成本分別為23520.39元/年、24344.67元/年、24930.46元/年,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可見,生均撥款+學費,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

  採訪中,有高校老師透露,學校為了建設,不惜舉債引進人才。“物價上漲的情況大家都清楚,每人平均工資上漲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位本科高校的老師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他們學校普通崗位上,十年前的工資約為5000元,而現在近萬元。

  那麼學費上漲對於貧困的學生是否有更大壓力?對此,多名高校輔導員和團委老師表示,每個高校都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範生免費教育等各種各樣的獎學金和完善的助學系統,還有不少公益基金,都會對貧困和優秀的學子進行資助和獎勵。不少學校負責人表示,新學費標準調整後,會加大資助力度,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讀得起書。

   民辦高校:上調學費也是趨勢

  此次擬提高學費的高校中,民辦高校並不在其中,那民辦高校是否會漲價呢?

  這一答案,在民辦高校的相關負責人口中也是肯定的。一位二本的民辦高校負責人表示,民辦高校雖然看起來學費遠高於公辦高校,在本輪調整之前,民辦高校學費的平均水準高出公辦學校一倍以上,全國的平均水準在每生12000元/年。但因其經費來源單一,支出多樣,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也存在不足的情況。因此,上調學費也是趨勢。

  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執行董事兼常務副院長遲雲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辦高校因收費基數較高,上調的幅度應該不大。“全國來看,調整的平均水準當在2000元左右,廣東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估計會突破3000元。”

  為何這個漲幅是合理的?遲雲平表示,這是就平均水準而言,對於不同科類的專業,調整漲落的空間會有較大差異。“公辦高校的學費和生均撥款加上專項經費的生均水準決定了民辦高校的學費標準。民辦高校處在發展階段,事業性經費支出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支出佔比一般達到1/4。全國各類公辦高校的生均經費水準接近2萬元,民辦高校學費水準達到公辦的5/4為宜。目前廣東民辦本科的學費在1.8萬—2萬元之間,可預期的調整應在2萬—2.2萬元為宜。”

  ■家長説法

  漲學費的同時 教學品質能否跟著“上漲”?

  “大學學費又要漲?”漲價消息一齣,家長們又炸開了鍋,不過這次頭疼的是孩子準備讀大學的高中家長們。孩子已讀大學的家長帶著僥倖説,幸虧孩子讀得早,不然又得多花錢了。而大部分高中家長對於漲價表示困惑。

  “如果能維持在5000元左右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高一家長胡女士告訴新快報記者,在她看來,這次兩種漲價方案都“定高了”,“我的年薪都不到三萬元,漲價對於工薪家庭而言,負擔又重了。”她表示,如果非得漲價,希望師資及校區硬體配套要更過硬,學生能有更多的選修課程與體育活動項目。同時,她認為有必要列清單告知家長,學費上漲究竟漲在哪些方面,讓家長們明白錢花在哪。

  高二家長曾女士也表示,近年來大學動不動就“升級”,學費也是水漲船高,但學費漲的同時,師資水準與教學品質能否同等“上漲”?“為了孩子讀書,就算漲得再多,也得交錢。”曾女士坦言,學費從來是只增不減,家長缺乏話語權。此外,孩子上大學不僅是學費,生活費等都在漲,東漲一點、西漲一點,我的工資都還沒學費漲得快。”曾女士笑稱。

  ■相關連結

  高校資訊公開有法可依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高等學校資訊公開辦法》。但因沒有有效的問責機制,加上師生沒有監督權力等,很多高校並未嚴格執行資訊公開辦法,財務資訊方面,更是公佈得少之又少。

  2014年7月,教育部就以業務主管機構的身份,向各省及各部屬高校發佈《高等學校資訊公開事項清單》,要求全國各高校建立即時公開制度,在每年10月底前向社會公佈上一學年資訊公開工作年度報告。這份清單包括基本資訊、招生考試、財務資産、人事師資、教學品質、學生管理等十大領域內容,細化到總計50小項。對較為敏感的財務資産資訊,教育部指令高校不僅公佈收支預決算,還須告示校辦企業的資産、負債及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情況。

  ■聲音

  “真正做到學費上漲在城鄉居民可承受範圍之內,希望調整後的收費標準佔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要超過25%,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決不能讓畸高的學費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水準,加重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

  ——某高校負責人

  “學費可適度上漲,但也期望學校按資訊公開的要求公佈學校的所有經費收支。”

  ——某一本高校教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