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博山區“接二連三”助村民化貧為富

  • 發佈時間:2016-04-14 01:30: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孫春曉蘇兵

  春寒料峭,擋不住人們前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上瓦泉村採摘有機富硒草莓的熱情。近年來,該村瞄準市場緊俏的有機富硒農産品,通過對當地山、水、林、田、路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治理,以及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産業化項目扶持,將原來顆粒不收的荒土坡,打造成了一年四季可供觀光、採摘的“花果山”。2015年,該村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從原來的2000多元增長到1.5萬多元,村集體收入由2萬多元增加到100多萬元。一個省級貧困村就這樣“脫胎換骨”,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

  “上瓦泉村是博山區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成功典範。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農産品安全意識的增強,有機富硒農産品越來越受追捧。我們抓住這個市場先機,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將農業‘接二連三’,在全區大力發展有機富硒農業,把農産品當作旅遊商品來經營,大大提升了農産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有效實現了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中國夢。”博山區委書記許冰説。

  走進上瓦泉村的有機富硒草莓採摘園,筆者看到這裡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上百個溫室大棚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山間道路兩旁,由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修的道路直通山頂,山上還開闢了999果園,通過果樹認養的方式,栽種了蘋果、葡萄等10多種果樹。“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觀光、採摘,還可以吃飯、住宿,玩上兩天都沒問題。這裡的每個大棚佔地一畝多,採用有機肥種植、蜜蜂傳粉、粘蟲板和中草藥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每個大棚的年收入8萬元左右。村裏成立了淄博博山潤成有機農産品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租金、在園區打工、股份分紅等多種方式幫扶貧困村民‘化貧為富’。”村支部書記王金成説起村裏的發展頭頭是道。

  無獨有偶,在博山區朱南村的“杏山新廬”旅遊度假村,筆者發現不少騎著山地車踏青的遊客來到這裡競相拍照。“果樹認養”為該村的2000多棵杏樹挂上了“身份證”,每棵杏樹的春華秋實牽動著認養人的心,培養了大批的“回頭客”。該村還將廢舊的民房改造成了鄉村賓館,通過舉辦“中國博山山地自行車邀請賽”等活動,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住宿,體驗農家樂,將鄉村資源轉化成旅遊商品,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如今,在博山區南部山區,一個個山村依託當地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環境,紛紛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在有限的土地上做足市場大文章,發揮出農業生産、觀光、體驗等多重效益,徹底改變了過去守著綠水青山受窮的境況,帶領貧困村民真正“化貧為富”奔小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