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位水稻專家的“升級版育秧經”

  • 發佈時間:2016-04-14 01:30: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朱海洋

  2016年3月29日,對王岳鈞來説,註定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天,全國水稻育秧現場會在浙江諸暨召開,目的就是向全國推廣一項新技術——“疊盤暗出苗”技術模式。站在諸暨市山下湖新桔城糧食生産功能區的智慧化溫室育秧中心,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技專家嘖嘖稱讚,王岳鈞的內心無比激動,又倍感欣慰。

  王岳鈞是浙江省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同時兼任省糧油技術團隊專家組組長,這項技術正是由團隊課題組研究完成,可以説是團隊成立後最大的成果。據了解,從探索到攻克,該課題前後歷時5年,于2014年正式宣告成功,為全國首創。前年,在諸暨山下湖鎮成功試點;去年,向全省大面積推廣;此間,又作為重大技術成果,向全國推廣。可以説,每年都跨出一大步。

  在育秧中心,記者看到,一條全自動的播種流水線上,一個個育秧盤整齊排列,先裝入事先準備好的基質或床土,灑上水後,把已浸種消毒的稻種播入,再用基質覆蓋,形成了“2+1”的夾心模式;緊接著,育秧盤會沿著傳送帶,移至智慧化育秧暗室裏進行催芽;最後,待秧苗長到0.5-1釐米,就可以從暗室中移出,連盤帶秧提供給農戶,由他們在煉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後續育秧即可。

  “如此一來,原來需要5到6天育成一葉一心的秧苗,用‘疊盤暗出苗’這項技術,2到3天就可以轉移到普通大棚進行煉苗,再過20到25天后即可進行機械插秧。”王岳鈞介紹説,“一直以來,在水稻機插發展中,出苗不齊、出苗率低成了最大的技術瓶頸,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組建了課題組。”

  據王岳鈞介紹,“疊盤暗出苗”育秧模式的核心技術,正是在於通過暗化齊苗、智慧溫濕度調控等作業程式,一方面大大縮短育苗時間,同時將出苗率提至90%以上;另一方面,保證秧苗整齊均勻,在後期機插時可有效避免空株的出現,平均畝産比傳統育秧種植提高50公斤。

  王岳鈞説,“疊盤暗出苗”技術模式,也被稱為“1個育秧中心+N個育秧點”的育供秧模式。首先,由專業育秧中心完成前期“疊盤出苗”,保障了育秧過程中影響産量和效益高低的關鍵技術的到位率,解決了一家一戶育秧難的問題;同時,由於育秧點分散後,設備利用率和勞動效率都顯著提高,供秧能力至少提高12倍以上,育秧總體成本可下降10%-15%。

  説起該項成果,王岳鈞將其歸功於産業技術團隊的創建。記者了解到,以糧油技術團隊為例,集結了農業廳、省農科院、中國水稻所、浙江大學等科研機構頂級專家,以及地區農科院、農技推廣機構和部分種糧大戶。“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技術聯合攻關,對促進成果轉化和産業提升發展,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像我們做農技推廣的,上接科研單位的最新成果,下接基層農民的實際生産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總結、試驗、示範、推廣,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永遠沒有終點。”王岳鈞説,從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工作,最專注的就是水稻,“一定要深入基層,走到農戶中去,才能發現問題,這樣科技才能更好地為生産服務。”

  談到今後的科研方向,王岳鈞認為要在“綠色增産”上多下功夫,而這也是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近年來春耕發生的新變化。“未來,不再是單純以畝産論英雄,而是在高産的前提下,探索如何更加節本省工,如何更加綠色可持續發展,如何産出更加優質的産品。”

  同時,王岳鈞也坦言,規模化是穩糧增産的必經之路,但如今由於土地租期短、田塊分散、租金不斷上漲,導致許多大戶不敢投資,效益空間也被不斷壓縮,而破解這些瓶頸制約,需要政策的支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