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學習新加坡:對華最大投資國是怎樣煉成的

  • 發佈時間:2016-04-13 07: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加坡,一個總人口500多萬的城市國家,卻從2013年以來牢牢佔據著對華最大投資國的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新加坡在華累計投資金額723億美元。2013年和2014年新加坡都是中國的最大外資來源國,2015年1-9月,新加坡新增對華投資50.7億美元。新加坡對華投資超過2萬個項目,近一半的中小型企業在中國進行了投資。目前,新加坡在中國的投資主要以園區經濟為主,包括已經建成的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以及即將展開的、落戶重慶的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

  經過21年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成為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引進外資項目上,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吸引外資項目超5500個,實際利用外資282億美元,93家世家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4個項目,上億美元項目149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在電子資訊、機械裝備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生態城內已有來自新加坡吉寶、世特、新亞等38家企業在生態城開展投資,投資總額達數十億美元,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長。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已初步建立國家動漫園、生態科技園和生態産業園三個産業載體,為綠色節能及高科技企業入駐奠定基礎。

   輸出資本與理念輸出並重

  縱觀兩個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源於新加坡的多年投資,不僅僅注重資本輸出,同時還輸出的還有其融合發展理念。

  “蘇州工業園區今日的成績,借鑒新加坡經驗功不可沒。”蘇州市委常委、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翔將蘇州工業園從新加坡這位老師身上學到的寶貴經驗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一張規劃圖,管了二十年”,保證了發展建設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第二個層次是招商引資的親商理念。站在投資者角度考慮問題,讓蘇州工業園區21年來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60多億美元,引進了9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而以“親商”理念為核心的“園區經驗”也成為蘇州發展的三大法寶這一,成為蘇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個層次是“公共行政管理”。王翔説,“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意義,就是讓管理者的管理對象和管理內容,從招商引資時期針對企業的管理,轉變到招商引資後期對所有企業員工——即新城居民的管理,也就是從初期對企業管理到後期轉變為對城市管理的昇華,最終讓工業園區的建設完成向新興城市建設的進化。

  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新方資本通過多項目融合發展的方式,全面介入生態城的建設。在中新天津生態城發展起步階段,吉寶集團作為新加坡方面投資方,通過與中方投資方天津泰達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全面參與到生態城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中。新加坡英諾旺地集團則投資1億元人民幣,在生態城內正式開建新加坡美食城。

  2015年以來,生態城管委會還與新加坡在基礎領域開展一系列合作,包括共建中新友好公園、中新友好圖書館和新加坡商品城。

  分析新加坡在華投資軌跡不難發現,其對中國經濟走向保持高度敏感,在投資方向的選擇上緊扣中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主題。

  以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馬錫為例,2004年前後,中國國有大型銀行開始改革,淡馬錫幾乎出現在所有大型商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名單中。2005年前後,中國房地産市場異常火爆,淡馬錫這一時期的投資則涵蓋了恒大地産、碧桂園、合生創展、龍湖地産、綠城地産和佳兆業等主要的地産商。2014年7月,新加坡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表示,新加坡對華投資以往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房地産業的開發,以後可能會更傾向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會計、律師、高科技等。

   多措並舉釋放發展紅利

  儘管新加坡在華投資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助力,但利用外資的同時,更要注重從中汲取更多發展紅利。業內人士及專家認為,還需通過多項措施將投資留住,將理念學到,為兩國合作發展提供更為適宜的環境。

  2014年7月,《天津生態城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臺,具體可開展的政策包括跨境人民貸款業務,股權投資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業務,生態城內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個人對外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業務等。此舉主要是為促進人民幣資金回流,降低貸款成本,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斌認為,跨境人民幣貸款創新業務的實施,將有效促進生態城綠色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類似的金融政策如果能更多地推出,將有助於吸引新加坡資本,並促進兩國合作項目更好發展。

  “我們在發展,新加坡同樣在發展,其先進的發展理念是我們需要繼續學習的。”王翔説,蘇州向新加坡的學習至今沒有停步,蘇州工業園區每年都還會派出50多批人去學習,尤其是新加坡的現代服務業。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志彪認為,除了吸收新加坡的資本外,教育、社會管理等先進經驗同樣要吸收。目前,天津生態城與新加坡之間的教育已有互動。2014年5月,來自生態城內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的11名學生,通過了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首次在中國進行的招生考試,獲得錄取資格,將有機會赴該校留學。這批同學將成為生態城啟動“國際教育直通車”項目以來的首批留學生。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劉愛虹、劉巍巍、毛振華、康淼、賈遠琨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