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野蠻生長 鑒定和估值是最大障礙
- 發佈時間:2016-04-13 07: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野蠻生長的藝術品市場
警方介紹,陜西一對農民伕婦找到上海一家文物拍賣公司,拍賣一塊銀元,經電話聯繫得知,這塊銀元是“絕品”,並且有客戶有意購買
近段時間,兩例文玩流通領域的詐騙案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詐騙方式多涉及藝術品的鑒定環節。
上海市公安局3月下旬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自今年1月起,上海市多警種合成作戰,于3月17日一舉搗毀26個團夥開設的35處窩點,短期內斬斷了文玩流通領域詐騙犯罪的鏈條。
警方介紹,陜西一對農民伕婦找到上海一家文物拍賣公司,拍賣一塊銀元,經電話聯繫得知,這塊銀元是“絕品”,並且有客戶有意購買。老兩口在向拍賣公司交了600元初鑒費後,得到了一位自稱故宮博物院鑒定師出具的初步鑒定,銀元價值200萬元。此後,一位自稱老闆的人向夫婦倆出價180萬元收購,前提是還要做進一步鑒定。
但是,此次鑒定需要夫婦倆交納鑒定費1萬元。據民警介紹,“騙局總歸是騙局,這次的鑒定結果一定是‘不值錢’,從而無法成交”。
據了解,詐騙團夥聘用社會閒散人員或境外人員假扮藏品買家、文物鑒定師、評估師或競拍人員,導演虛假展示會、拍賣會,層層設套,直至成功騙取鑒定費、檢測費、展覽費和拍賣費。
今年2月,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提醒公眾警惕一種新型詐騙方式:文化藝術投資公司或相關藝術品經營平臺,先以代銷文物為名收取保證金,再以客戶標的物是贗品為由將保證金佔為己有。
近日,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有關負責人説,近年來我國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日益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領域。但藝術品經營中也存在制假售假、虛假鑒定、虛高評估、投機炒作等問題,藝術品電商、藝術品金融等新型業態亟待規範。
真假難辨的藝術品
藝術品市場看似市場供應巨大,但其中的魚龍混雜,藝術品品質的參差不齊,只要是涉足此行業的人多有耳聞或有親身體驗。然而,現在又有誰可以鑒定藝術品的真偽?
據媒體報道,2011年,商人謝根榮偽造金縷玉衣騙貸案曾引發收藏界震動,不僅因為他用假玉衣忽悠到鉅額貸款,而且牽扯到行業內幾位非常權威的鑒定專家,甚至有文物界泰斗級人物。5位知名專家僅隔著玻璃櫃子看了看,就給出了24億元估價的鑒定證書。實際上所謂的“金縷玉衣”是謝根榮找人用不值錢的玉片串起來,然後擺放到“根榮博物館”裏。
2012年1月2日,一件被稱為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千字文》的書法作品,在深圳拍出1.4億元天價。緊接著,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單國霖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只有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館,深圳拍出的這件作品應當是贗品或臨摹品。此話一齣,收藏界譁然。
2015年6月6日,在由中國舍得拍賣國際(澳門)有限公司舉行的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上,一件被標為宋代定窯白瓷“美人枕”拍出3.5億港元天價,加上13%佣金,最終成交價高達3.955億港元,約合3.2億元人民幣。據稱,這是澳門有史以來最高的藝術品成交紀錄,也是世界拍賣史上定窯作品的最高成交紀錄。
但很快,這件昂貴的“國寶”被眾多行家指斥為贗品,並涉嫌自買自賣,操縱交易。儘管這件瓷器配有有關檢測機構的熱釋光報告,依然被眾多行家視為假拍、拍假。
據媒體報道,有消息指出,“美人枕”的競買人為廣東琮尚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琮尚文化”)。此後,琮尚文化背後的“大老闆”香港萬豐國際文化藝術品産權交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豐國際”)又被曝光。
據多名投資者反映,萬豐國際違法買賣藝術品份額,並私自凍結投資者賬戶資金或超過10億元,涉及投資者數萬人。據媒體報道,萬豐國際利用藝術品圈錢的騙局浮出水面。
利用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製造騙局的交易模式不在少數,2013年7月在香港註冊的中華文交所,在2014年1月出現不能提現、平台資金鏈出現問題,最終老闆鄭旭東卷走近7億元,之後中華文化産權交易所及其網貸平臺崩盤。隨後,同一模式的天德文交所也完全照搬中華文交所。
其實,2009年以來,文交所曾在國內遍地開花,被一些投資者等同為股票交易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隨即走紅,同時,暴漲暴跌、暗箱操作、退市缺陷等諸多亂象不斷發酵。
因此,2011年11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叫停藝術品類證券化交易模式,一大批文交所隨之停牌。
然而,此後文交所的亂象仍然在滋生。
自2013年南京文交所上市郵幣卡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小投資者紛紛進入郵幣卡電子盤,開始變炒股為炒郵票。在郵幣卡暴漲暴跌的同時,這種藝術品金融的創新方式也備受質疑,“瘋狂”的背後潛藏著監管缺失的風險。
中國藝術品金融的真正發展也就只有十餘年。在創新的金融手段集中迸發時,監管和法律的缺位其實並不奇怪,然而這些市場狀態的不成熟,可能會長期制約市場的良性成長,讓亂象不斷繁衍。
鑒定和估值是最大的障礙
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隨著藝術品市場化、資産化和國際化的深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教授在《中國藝術品金融2015年度研究報告》中寫道,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問題表現在:
第一,藝術品市場層次錯位。一級市場畫廊的功能是發現和發掘具有潛力的藝術家並與之簽約,指導藝術家的發展方向;只有一級市場優秀的藝術品才能進入二級市場拍賣,拍賣主要服務於高端客戶。一級市場的規模應該遠大於二級市場。
然而,在中國,由於信用環境不佳,畫廊不願投入重金長期培養年輕的藝術家,而藝術家也急功近利,經常不守信用,繞過畫廊私自賣畫。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拍賣市場較為強勢,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礎不牢。
第二,藝術品市場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鑒定和估值機構。藝術品鑒定與評估在藝術品投資、保險、抵押、典當、遺産傳承和財産分割等經濟行為中非常重要,鑒定和估值問題是影響藝術品與金融對接的最大障礙。
“中國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的原因,既有鑒定專家缺乏職業素養和唯利是圖等因素,也有整個急功近利的大環境和法制建設缺位等原因。”黃雋認為。
第三,藝術品行業造假成風。拍賣公司“假拍”和“拍假”屢見不鮮,拍賣公司與藝術家聯手做局,製造價格紀錄。藝術品造假成本很低,在巨大利潤的驅使下,造假、尤其是名家作品造假已成完備的産業鏈。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藝術品市場陷阱很多、監管缺失,天價成交額頻現的背後不排除有人為炒作的可能。拍賣成交不付款的現象也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