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本電子業風光不再?

  • 發佈時間:2016-04-12 22:29:30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劉旭穎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2日下午,在夏普位於大坂堺市的10代廠SDP中,台灣鴻海科技公司(富士康)與夏普株式會社正式簽署了收購協議。根據協議,鴻海將用34.6億美元購買夏普66%的股份。對於夏普來説,外部資本的引入確實為其帶來了更多生機,但同時也無法否認,隨著外資大量持股介入夏普這家有著100多年曆史的日本公司的經營,電子工業——這曾一度令日本頗為驕傲的産業,似乎也已風光不再。

  收購“眾望所歸”

  鴻海一直有顆收購夏普的心,但卻波折不斷,2月底還一度暫緩簽約。不過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雲看來,這不過是商業性的要價行為和細節性談判。“實際來看還是很通暢的,最後達成了雙方比較滿意的結果,一個是鴻海要求減少2000億日元的收購價格,最後減少了1000億日元;一個是鴻海承諾夏普的員工儘量不下崗,特別是管理層。”

  劉雲認為,鴻海收購夏普實現的是三贏。鴻海獲得了夏普較為先進的液晶技術,同時也獲得了夏普這一品牌的市場商業價值。對於夏普而言,鴻海強大的經營能力和資本實力,也是眼下經營陷入窘境的夏普所急需的。

  第三個贏家則是日本政府,這種收購行為對其同樣具有意義。劉雲指出,按照“安倍經濟學”,日本在宏觀層面上要走改革的增長戰略路線,實現從以前的生産産品製造業大國向資本大國的轉變。“在這一發展節奏下,將不良的電子産品製造業資産剝離出去,並保留資本控股以獲取利益,這種方式符合日本的國家戰略。”

  當然,鴻海收購夏普後也要面臨很重要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著高額債務的夏普一直被部分鴻海高層認為是包袱。

  此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劉雲指出,夏普利潤的下降並不簡簡單單地表現在其賬本上,人才的流失、人口的老齡化,以及技術方面的傳承甚至於創新,都是鴻海要面對的。

  劉雲認為,擺在鴻海面前的問題很實際。如何將鴻海的文化和夏普原先的問題相結合解決所存在的體制內和創新上的問題,如何實現傳承並在體制上有所改變,同時又如何實現鴻海所承諾的2~4年內盈利,這些都是艱巨的任務,需要其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資本上、改革上的支援。

  日本不再“保守”?

  不過,與鴻海、夏普和日本政府表現出的“皆大歡喜”,日本電子産業的未來卻因此樁收購案令人平添了一絲擔心,畢竟此前日本政府對外部資本大幅持股日本公司始終持有保守態度,且日本的電子産業一向在全球頗具競爭力。

  劉雲認為,這屆日本政府在增長戰略中明確表示鼓勵外資企業對日本進行投資、建立總部基地,鼓勵外國人赴日工作以促進房地産企業等,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對此是“不持否定態度”的。

  事實上,跨國並購是企業投資的一個重要戰略和常見行為,日本企業在國外也常採取並購的方式收購成熟企業來進行投資和佈局産業鏈,日本協力銀行在2015年底針對製造業的調查中就詳細提出了這一項,並將並購作為一個對外投資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從鴻海收購夏普一事中就判定孰強孰弱,若就中日電子産業發展進行對比,那麼中國在基礎元件的創新和精細化程度上與日本企業還有很大差距。”劉雲説。

  可以看到,美的收購了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三洋的白色家電業務也被海爾實際控股,白色家電行業已經不具備“生命力”了,並且正從日本的國家經濟中剝離出去,這也是日本該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日本電子工業現在重視的一方面是基礎元件,另一方面就是高新技術,這是其他國家不可模倣也不可生産的。“對於白色家電這種利潤低、競爭激烈並且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包括液晶、手機製造等,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已經喪失,也正在逐漸放棄該市場。”劉雲坦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