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淘稅收新政的悖論

  • 發佈時間:2016-04-12 08:21:5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個週末,許多人手機都被海關稅收新政刷了屏,憤怒和不滿是主基調。海關方面出來對網傳的圖片辟了謠,接著有人説,並非所有商品稅收都增加了,而是有增有減,稅收新政的真正目的在於維護稅收公平,同時跨境電商可以陽光作業了。但對這些正面的解讀,人們仍然是半信半疑,更多的人仍然相信此次稅收新政有三大動機:一是增加稅收收入;二是保護國內生産商;三是限制人們消費進口貨,防止外匯流出過多。

  近幾年來,老百姓通過非傳統渠道購買洋貨已形成一股風潮,通過海淘、代購、專程購物遊等方式,從名牌手錶、皮包、服裝,到化粧品、奶粉、紙尿褲、家電,國外品牌、國外製造的消費品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千家萬戶。在今天這種高度全球化、商品流動非常便利的環境下,一國老百姓消費世界各地的優質商品再正常不過了。但奇特之處在於,這股方興未艾的洋貨消費大潮不是通過一般貿易進口這種傳統方式進行,而是通過跨境電商、代購、專程購物遊等新型方式實現的。據統計,通過這幾種方式每年進口的貨物價值高達數千億人民幣,中國消費者以這種奇特的路徑消費洋貨,不敢説全世界絕無僅有,但至少也是非常少見的。

  中國人為什麼不買進口貨,而通過這麼一條不尋常的路去直接買洋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國消費者對商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消費的品種、品牌越來越多,有不少商品因為各種原因尚未開通傳統渠道,在國內難以買到;第二,傳統貿易渠道對商品進行多層分銷,在産品規格、包裝、標簽等方面要符合中國政府制定的政策,這個環節的存在為一些不法商家摻劣使假提供了可乘之機,相對傳統渠道來説,老百姓更相信那些“原汁原味”、“沒有動過任何手腳”的洋貨,特別是一些嬰幼用品和特殊食品,人們對安全性的要求極高;第三,價格有吸引力,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方式較傳統進口模式經營環節少,存貨管理水準高,因此經營成本低,加上此前海關對這些商品一直徵收行郵稅,在稅收上也有一定的優勢。

  正是因為品質更可靠,價格更優惠,所以,人們寧願花較多的等待時間,或花上價格不菲的飛機票,也不願意從傳統渠道買進口貨。由於稅收較低的原因,這種買洋貨方式確實對傳統的一般貿易構成了不平等競爭,官方對此次稅收新政給出的理由也主要是這點。

  但這個看似合理的理由,細究之下完全站不住腳。因為一般貿易方式目前負擔的稅收較高,這本身就是非常不合理的,促進公平競爭最合理的方式是降低一般貿易方式下的稅負,而不是提高海淘、代購、旅遊購物等稅負;要讓高稅收的向低稅收看齊,而不是讓低稅收向高稅收看齊。中國消費者是比較不幸的,不僅消費國內商品面臨著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17%的增值稅(中國增值稅在其他國家大多叫消費稅),而且相當一部分已成為普通消費品的商品仍然被課以高額的消費稅(中國消費稅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奢侈品稅),而進口商品除這兩項稅之外,還要支付關稅。海淘、代購、旅遊購物等方式近年來之所以大受歡迎,飛速增長,説白了,就是中國的稅負太重。

  目前,中國居民腰包鼓了不少,但要讓居民的消費能力真正釋放出來,需要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中國各類産業都經過長期發展,沒有保護的理由,以合理價格消費全世界優質商品應該成為居民的基本權利。洋貨通過新的渠道達到中國消費者手中,對傳統貿易實體構成一定衝擊,稅收是因素之一,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新型跨境貿易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很多境外代購、直郵進來的商品在當地交納了消費稅之後,仍然與境內購買之間有巨大價差。應該在公平稅負的基礎上,讓他們自由競爭,讓效率更高者勝出,公平稅負應該是降低一般進口貿易的稅負。

  降稅方面,一是降低或免除關稅,二是降低國內的增值稅,削減消費稅稅目、降低消費稅稅率。中國實行17%的增值稅率,不僅在世界各國中處於最高行列,而且財政收入長期高度依賴增值稅弊端極大,使得窮人的稅收負擔遠高於富人,産生了嚴重的不公平問題。在消費稅方面,中國也是非常高的,很多國家除了對煙、酒之類的商品徵收奢侈品稅,很少對其他商品徵收奢侈品稅,而我們至今還對化粧品、摩托車、汽車這類生活必需品徵收很重的消費稅。

  除了獲取更多的稅收之外,人們相信提稅另一大考慮是保護國內産業。在我看來,這種過時、愚蠢的觀念在今天還有市場,匪夷所思。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如果因為誠信、因為食品安全的原因被國內消費者拋棄,那就更沒有保護它們的理由,對於妄顧人民健康的企業,政府應該用手銬和鐵窗表明自己的堅決態度,而不是施予父愛式的保護,保護這種企業無異於對消費者犯罪。

  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幾乎所有傳統産業都已經有很長的發展時間,並不存在什麼需要保護的幼稚産業。一個行業或企業,如果因為缺乏資源稟賦優勢而害怕國外競爭,那麼越早放棄就越有利於節約資源,平等競爭永遠是市場經濟最高的道德原則,是造福消費者的唯一途徑。

  生活于19世紀上半期的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曾對那些以“崇高”藉口推行的貿易保護進行過無情的冷嘲熱諷。他在《蠟燭製造商關於禁止太陽光線的陳情書》一文中,虛構了一封“蠟燭、紙媒、提燈、燭臺、路燈、燭花剪、滅燭器製造商,動物油脂、植物油脂、樹脂、酒精及與照明有關的各種商品的生産者”給國會的陳情書,在這封信中,請求政府給予保護的生産商這樣説道:

  “我們正在遭受一個外部競爭者的毀滅性的競爭,他生産光線的自然秉賦要比我們的優越得多,他以一種難以置信的低廉價格向國內市場傾銷光線;只要他一齣現,我們的生意就完蛋了,所有的消費者都去用他,法國的一個工業部門——其派生出的影響是數不勝數的——就完全陷入停頓狀態。這個競爭者,不是別人,正是太陽。

  我請求你們發善心通過一部法律,要求關閉老虎窗、天窗、內外百葉窗等所有窗戶,拉上窗簾,關上窗扉,關上船上的圓玻璃窗,舷窗蓋,拉上遮陽蓬——一句話,關上能使陽光照進屋子的所有口子、洞眼、裂口和縫隙,因為它損害了我國的這一重要産業,我們充滿自豪地説,是我們向國家奉獻了這一産業,而國家如果不經過一番搏鬥就拋棄我們,那絕對是忘恩負義。”

  今天,如果還真有人以這類崇高的理由限制洋貨,保護國內的落後企業,我建議他們完整地讀一讀這封170年前的信。(黃小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