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化全川總體規劃即將公佈四大區域率先啟動森林城市群建設

  • 發佈時間:2016-04-12 06:33:00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聚焦

  今年,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將全面展開。其中最扯眼球的是啟動建設川南、川東北、成都平原區、成渝經濟帶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群建設是按照全國綠化委員會的部署,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的一項綠化創新行動。”省綠委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何為森林城市群?又該如何建設?建設成果又該如何管護?

  □本報記者 王成棟

  為何建

  增加生態供給,四大城市群先行一步

  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説,建設森林城市群、綠化全川行動,最終目的是增加生態産品供給、提高民眾在生態文明領域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四川的城市、城市之間的現實,期待更大力度的綠化行動。省綠委辦統計顯示,2015年四川的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3.71%,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38平方米,兩項指標均超過全國平均水準。但仍有部分城市的中心城區,還未達到每人平均5平方米的國家標準。部分地區還延續著注重城區忽略城郊的傳統做法。城市內部、城市之間、城鄉之間斷帶多,森林整體功能差,與城市建設、新型城鎮化及城鄉統籌發展不相適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森林城市群建設呼之欲出。

  四個城市群的選擇慎重。省林業廳將森林城市群建設瞄準在森林城市建設具備一定基礎、城市與城市之間距離相對較短的川南、川東北、成都平原區和成渝經濟帶。規劃專家組的初步建議是建設成都平原區(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秦巴山系(廣元、巴中、達州)、川南(宜賓、瀘州、內江、自貢)及成渝經濟帶(資陽、遂寧、南充、廣安)四大森林城市群。“先易後難,為今後擴大建設範圍提供經驗和基礎。”省林業廳造林處處長童偉透露,綠化全川總體規劃仍在修改之中,“但很快就會公佈,隨後就會啟動。”

  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這個核心任務,也是四川建設森林城市群的出發點。“對於四川而言,首先要考慮的是保護。從林業行業的角度來説,就是必須擔負起修復沿江生態系統的責任。”省林科院生態所所長向成華説,大江大河沿線、平原地帶城市密布,川南、川東北、成都平原區、成渝經濟帶或是我省人口集中、城市密度高地區,或是大江大河流經地區,入選其中並不意外。

  以川南城市群中的瀘州和宜賓為例,兩者先後獲評國家級森林城市稱號,具備一定的綠化基礎;兩地主城區相距不足100公里,均位於長江之畔,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關鍵區域。

  怎麼建

  將綠化區串聯成帶,優先選擇鄉土樹種

  建設思路是,以路網、水網、山系為紐帶,通過生態走廊建設和城市綠化,將散落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內部的綠化區串聯成帶,強化城市內部區域與城市之間的“生態聯繫”。

  在省林業廳召集的座談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打通城市之間的生態通道,並非難事,“沿著公路、水系,都能做到。難點在城市內部,城市裏面沒有森林,咋個能叫‘森林城市群’?”

  城市內部的綠色走廊帶如何打通?

  “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根源在規劃建設思路上。”省綠委辦相關負責人坦言,城市內部能否形成“生態聯繫”,關鍵在於城市佈局上,能否增加生態用地面積。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四川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依託自然生態資源,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城鎮綠地系統,劃定並強化城市綠線管制。“這等於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綠線’就是一條高壓線,碰不得。這也增加了我們的規劃落實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省綠委辦負責人介紹,經過多方徵集意見,城市內部的生態聯繫,將依靠擴大永久性公共綠地面積,提高城市綠地率、每人平均綠地面積來實現。

  打通生態聯繫,只是森林城市群建設的第一步。如何實現森林城市群建設過程中的綠化“量質皆升”?“城市也好,鄉村也罷,綠化的時候千萬要注意樹種選擇、樹種搭配和尊重民意及文化傳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尹偉倫為森林城市群建設提出四大建議:優先考慮本土樹種,其次考慮無害的外地樹種,防止生物入侵和樹種水土不服;注意喬木、灌木、草結合,避免千篇一律和大樹進城,提高綠化品質同時,還能加速修復生態系統並規避大規模病蟲害;允許鄉村、郊區綠化時,農戶自主選擇樹種;注意與當地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綠化環境也美化環境。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吳章文則認為,參照新一輪退耕還林,允許農戶選擇樹種,將會進一步激發市場力量和社會資本的造林熱情,老百姓借助綠化有很多的産業文章可以做。更深層次的説,這也減輕了政府的建設壓力、扶貧壓力。

  童偉表示,上述專家學者的意見,多數已經被採納,寫入即將定稿的建設方案。

  如何管

  確權頒證明責任,聘農民為護林員

  森林城市群的建設成果,怎樣管護?在城市,這很容易回答:納入市政、林政等部門管理範疇。但對於建設任務更為繁重、建設面積更大而管護責任更需落實的鄉村,又該怎麼辦?

  向成華表示,應該視其具體功能而定:位於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的,將其劃為公益林,可以發放管護資金/生態效益補貼,聘請當地農戶或土地經營權所有者為護林員,明確其管護職責。如果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很大的話,甚至可以考慮成立新的保護機構。鋻於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地區高度重合,這一做法也有助於提高貧困戶的收入。對於生態功能次要地區,則參照退耕還林等相關做法:視其土地性質、林木種類,確權頒證,發林權證或者經濟林木(果)權證,鼓勵引導以轉租、流轉等形式向種植大戶、專合組織等業主集中,發展相關産業。

  向成華認為,完善後續的管護機制並非難事,但必須做好建設前期的規劃、評估工作。

  省綠委辦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森林城市群規劃方案已經收錄對應的管護機制,“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對城市森林系統實行認建、認養也不失是一種選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