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面支援實體經濟 在轉型中搶佔先機

  • 發佈時間:2016-04-12 06:02: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自貿區的差別化定位和政策紅利是吸引金融機構積極入駐的重要原因

  ◎ 自貿區業務與傳統業務相比利潤率較高,是商業銀行打造新利潤增長點的方向之一

  日前,平安銀行正式落戶天津自貿區,並計劃在3年時間內,通過産業基金、本外幣借款、股權投融資等多種渠道,在天津自貿區內投放1000億元人民幣。至此,平安銀行在上海、天津、福建、廣東四大自貿區均設立了分支機構。

  平安銀行的佈局是金融機構深化自貿區服務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入駐天津自貿區的各類金融機構已超過110家;福州自貿片區已引進金融及類金融機構超過200家;截至3月末,廣東自貿區南沙、橫琴片區共設立了5家法人機構、22家分行、25家中外資銀行支行、1家外資銀行代表處,自貿區內企業“走出去”金融環境進一步優化。

  找準定位 創新業務

  自貿區的差別化定位和政策紅利是吸引金融機構積極入駐的重要原因。

  “與其他自貿區相比,天津自貿區更加突出區域特色,在融資租賃業務、高端製造業和航運業等方面優勢明顯,這給區內金融機構發展帶來了機遇。”平安銀行天津自貿區分行行長魏會生認為。

  針對不同自貿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業務創新方面也展現出不同特點。平安銀行天津自貿區分行以對公業務為主,重點發力物聯網、融資租賃業務、自貿區基礎設施建設,並與京津冀政府引導基金等相互配合,支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福建自貿區內的恒豐銀行則重點圍繞對臺業務、海洋業務、跨境融資業務等,為實體經濟提供全方位支援。

  “與傳統業務相比,自貿區內銀行更需要根據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量體裁衣’。”魏會生認為,這要求金融機構在熟悉自貿區政策的基礎上,找準政策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契合點。如,跨國企業在境外有各種投資需求,可能是“走出去”的工程投資,也可能是跨境兼併重組收購的投資,其跨境資金有避險、增信的需求,也有境外融資等需求。

  積極入駐自貿區之後,金融機構紛紛開始試水業務創新。廣東銀監局局長王佔峰介紹,廣東自貿區(不含深圳前海片區)掛牌一年來,轄內已有多家銀行實現跨境人民幣直貸、跨境人民幣資金池、粵港澳多幣種同城支付等創新業務落地。對臺金融發展方面,建行福建省分行設立了國內首家總行級“海峽兩岸跨境金融中心”,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積極發力兩岸同業業務,為5家在大陸的台資銀行開立了8個同業賬戶。截至2015年底,天津自貿區內110家金融機構共為跨國公司歸集境內外匯資金48.8億美元,實現境外放款2.8億美元,為企業節省資金成本約1500萬美元。

  轉型契機 先行先試

  對企業來説,金融服務升級了,融資成本下降了,“走出去”更加便利。而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説,深化在自貿區的佈局,也是傳統銀行轉型的重要契機。

  2015年上市銀行年報顯示,銀行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而自貿區業務與傳統業務相比利潤率較高,被認為是商業銀行打造新利潤增長點的方向之一。不過,業內專家看來,自貿區業務要成為利潤增長點還需要一個過程。因為新的政策需要一個磨合期,企業“走出去”及對政策的深入理解也需要一個過程。但金融機構都已經將自貿區佈局視為業務結構轉型與經營管理體系改革的平臺。

  “自貿區是國家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的‘試驗場’,也是商業銀行深化創新轉型的‘練兵場’。”中國銀行總行貿金部負責人曾如此描述自貿區與商業銀行之間的關係。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各金融機構深化佈局,先行先試,力圖在未來轉型變革中搶佔先機。

  “這對於金融機構來説是轉型的機遇,也是挑戰。”魏會生認為,金融機構當前面臨的最大難處在於人才短缺。與傳統業務相比,自貿區業務對人才的要求更高,銀行業在離岸業務、京津冀産業轉移、有同業和投行經驗等方面的人才極為稀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