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
- 發佈時間:2016-04-12 06:02:1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國際經濟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影響越來越大。我們歡迎國際輿論正視這樣一種變化趨勢,順應新的發展格局,同時也要防止一些人過分誇大新興經濟體的市場影響力,甚至把國際金融市場的正常波動一概歸咎於新興市場的外溢效應。
在全球金融一體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金融溢出效應確實相當普遍。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在資本市場的資産清算操作,均會迅速波及其他市場,引發相關市場的資産價格波動。但相較發達經濟體,現階段新興經濟體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有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新興市場資産價格的變化能解釋全球股價和匯率約三分之一的漲跌。換言之,全球市場近三分之二的股價和匯率波動與新興經濟體無關。把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原因歸咎於新興經濟體純屬誇大其詞,抑或別有用心。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宏觀調控的一舉一動自然會受到全球關注。但中國對全球市場的溢出效應到底有多大?是否像某些輿論所宣稱的那麼誇張?對此,IMF在近日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認為,“中國資産價格衝擊的溢出效應仍十分有限”。報告分析,儘管有關中國經濟的報道的確能影響全球股權收益,但“中國資産價格變動對國外資産價格則影響甚微”。應當説,IMF的這一判斷是基於事實的,符合全球金融市場近年來的實際表現。IMF一位長期研究金融穩定的高管坦言,“中國的純金融溢出效應仍然很小”。
其實,發達市場共同基金的投資投機活動才是全球金融動蕩的“幕後推手”。研究表明,在西方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和“流動性驅動”的市場導向下,一些部門被誘導“過度承擔金融風險”,導致“更多資金配置到高風險資産”,而共同基金投資投機活動使全球資本流動大幅增加。這既放大了全球金融動蕩,也對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溢出效應的性質和規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權威統計顯示,當前共同基金持有的信貸工具比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提高了一倍,佔全球高收益債務的27%。其中,最大的10家資産管理公司管理著超過19萬億美元的資産。隨著這些資産的日趨集中,投資頭寸和估值延伸,市場敏感性擴大,流動性風險增加。當在一國或多國遭受損失,或投資者贖回份額時,這些機構被迫出售在多國的投資,啟動“傳染的投資組合”,金融動蕩便接踵而至。可以説,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投機資本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之源。
事實上,新興經濟體是金融動蕩的主要受害者。從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到至今影響未消的國際金融海嘯,新興經濟體深受其害。相比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的制度框架還不完善,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有限。尤其是那些對外部資金依賴程度較高的部門更是首當其衝,更容易受到來自其他市場的金融衝擊。另一方面,在信貸週期方面,新興經濟體往往處於該週期的末端,金融機構的資本緩衝能力更為單薄,更易遭受金融動蕩的波及。在經濟增長放緩、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背景下,不少新興經濟體資産價格縮水,企業盈利前景堪憂,主權評級蒙受額外壓力。
應對金融挑戰,維護全球金融穩定,需要各國同舟共濟,加強協調。發達經濟體在調整經濟政策時,不能僅評估本國的宏觀金融,更要考慮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和政策動態,進行全面有效的資訊溝通,確保其政策影響得到平穩吸收,減少外溢效應。同時,各國要協同努力,加強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並設計週全的宏觀審慎措施解決金融過度現象,防範共同基金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