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秘上海張江藥谷:國內1/3一類新藥出張江 怎麼做到的?

  • 發佈時間:2016-04-11 14:50: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上海4月11日電(記者何欣榮、龔雯)整個公司不到20人,卻在去年拿到2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糖尿病藥物研發走在全球前列,獲得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優先審評資質,卻沒有一間實驗室……這是記者近期在上海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基地(張江藥谷)採訪時,聽到的一個科技創新案例。

  領銜這項研發的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力博士,曾經是羅氏制藥中國公司的首席科學官。“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但現有口服降糖藥物多以西方患者為對象研發。華領醫藥開發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劑,專門針對中國患者的發病特點,今年將完成二期臨床試驗,預計‘十三五’期間上市。”陳力説。

  像華領醫藥這樣的公司,在張江藥谷還有很多。統計顯示,目前張江藥谷的在研藥物品種超過300個,其中創新藥物超過150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組數據:國家食藥監總局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連續幾年,張江企業申報新藥的成功率,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

  在寸土寸金、商務成本很高的上海,這樣的創新是怎麼做到的?

  ——千方百計降低綜合成本。做新藥研發,週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一台實驗用的核磁共振儀,光裸機就要600多萬元。為支援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張江藥谷10年前開始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目前僅藥谷孵化器就擁有2700平方米的公共實驗室,為初創企業提供50多項技術服務。

  有測算顯示,僅採購儀器一項,藥谷孵化器10年來為企業節約成本數億元。不用自建實驗室、不用買設備,一個人只要有研製新藥的點子,背個書包就能來藥谷創業。

  此外,在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包括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技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相繼落戶張江。“不久前,利用蛋白質中心的冷凍電鏡設施,研究人員成功揭示了手足口病病毒抗體的作用原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研發出手足口病特異性藥物。”國家蛋白質科技中心主任雷鳴説。

  ——打造産業集群,構建創新生態。目前,張江藥谷擁有近500家創新型企業。“這麼多企業在一起,只有資源共用、上下互動,才能成為産業集群,否則只是簡單的集聚。”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公司總經理王蘭忠説。

  據介紹,從藥物篩選、藥理評估、臨床研究、中試放大、註冊認證到量産上市,新藥開發的每個環節,張江均有企業和平臺提供服務。豐富多元的創新生態,滋養出了一批個頭不大但活力十足的創新主體。

  以華領醫藥為例,其依託産業集群採用VIC(風險投資+智慧財産權+研發外包)模式,自己掌握新藥的智慧財産權,但將其他環節外包,從而使研發進程變得極為高效。“這是一種比蘋果公司還‘蘋果’的創新模式。”同樣採用VIC模式的卡南吉醫藥負責人唐明説。

  ——承接改革試點,接軌國際水準。2015年以來,包括生物醫藥代工試點、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品審評中心上海分中心等重要改革,相繼在張江啟動。這些改革試點使得張江的新藥研發環境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對創新主體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

  以生物醫藥代工試點為例,原來我國的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産許可相“捆綁”,中小創新企業的新藥要想上市,需自建廠房,費時費力且資源浪費極大。試點啟動後,研發企業可以將新藥外包給專業的代工基地生産,這不僅有利於新藥快速進入市場,還解決了産業化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目前,位於上海張江的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已經與京滬兩家新藥研發企業簽訂了代工合同,為國內新藥上市帶來“加速度”。

  得益於良好的綜合環境,包括陳力在內,不少曾在外資醫藥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的高端人才,紛紛選擇在張江創立公司研發新藥。

  展望“十三五”,王蘭忠表示,張江藥谷將加快建設醫藥總部園區,加強與附近醫谷的聯動發展。“新藥研發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20年的厚積薄發,使張江有了培育創新藥的苗頭。希望在‘十三五’期間,張江能拿出一批中國原創的世界級新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