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杭州是創業“天使之城”

  • 發佈時間:2016-04-08 09:31:11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好多C輪死的公司,犯的是同一個毛病,就是未勝先驕。”

  幾天前,IDG資本副總裁樓軍在朋友圈裏説了這樣一句話,顯然頗有感觸。

  C輪死,這是一個去年在投資圈裏已經熱議了一年,今年又在輿論的風口上再度被頻繁提及的詞——因為有太多尚未形成規模收入(或被證明商業模式)的創業公司,拿到了天使投資、拿到了A輪、拿到了B輪,最後沒有熬到C輪。比如博湃養車,這家曾被譽為擁有萬人技師的“重公司”,因為C輪融資失敗繼而被迫清盤,黯然離場。

  彈指間,創業還熱,資本卻冷了。

  2015年5月,IDG資本在杭州設立辦公室,成為首個在杭設立office的頂級風投機構,樓軍兼任負責人。進駐滿一年,對於杭州,他評價如何?對在杭州打拼的創客和準創客們,又有什麼建議?以及,對IDG在杭州的投資表現,他又打多少分?

  為還原最原汁原味的現場,且拋開那些虛華的描述,聽聽樓軍對錢江晚報記者是怎麼説的。

  説創業者:

  杭州“創業分”僅次於北京

  記者:在杭州設立辦公室後,有新投資項目(杭州)嗎?表現怎麼樣?

  樓軍:有的。新投資到現在還不足一年,目前沒法評價表現,一般早期項目2~4年(培育)才看得出來。

  記者:那之前在杭州投資的項目呢?

  樓軍:相當不錯,幾個“獨角獸”已經出來,貝貝網、挖財、銅板街……酷家樂是B、C輪,都是過億美元的項目了。接下去還投了彩家網路,也是前阿裏員工出來創業的。

  記者:從投資人的角度看,你覺得杭州創業者的整體水準如何?

  樓軍:杭州的小夥伴最大特點就是做事都挺紮實。就我們投資的項目看,有相當比例的創業者是前阿裏員工,基本功都練得不錯,特別是運營、地推,從阿裏學了很多東西。

  不過,現在回頭看,我個人覺得杭州創業者跟北京的相比,格局觀稍欠缺一點。北京(創業者)創業第一天就開始看全國市場,杭州的大多數一開始缺少全國視野。他們在阿裏平臺上看到很多、學到很多,但站在大平臺上做事情太容易成功,缺少碰撞。不過已經比其他城市好太多了,杭州網際網路創業氛圍能排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

  説投資環境:

  杭州丈母娘好,創業者挺幸福

  記者:創業者對杭州創業環境評價也不錯。

  樓軍:是的,杭州政府是我接觸過最開明的,特別是在創業、人才引進、招商引資方面。

  杭州有源源不斷的創業人才,不論是阿裏、網易還是浙大,每年都有人出來創業,有些有經驗,有些沒經驗,但都很有志向。leader(領導者)的輸送能保證,創業就成了一半。

  杭州市政府比較支援創業,對網際網路的理解在全國也很領先。他們很清楚,支援網際網路創業一開始肯定是不划算的:因為創業初期稅收肯定上不去,但扶持政策還是得有,特別是招商引資政策。杭州有很多創業園區,讓很多有經驗的創業者(不只是現任CEO)、高級技術人才,有交流的氛圍和場所,良性迴圈就起來了。

  還有一點,我在跟其他城市創業者接觸時很少碰到。杭州女孩對另一半是創業者感覺蠻自豪的,甚至杭州丈母娘也蠻支援創業。換成是上海的你試試,沒賺到錢的創業者多半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天天被女朋友罵。

  説心態:

  你一定要敢於犯錯

  記者:看項目時是否會比較創始人背景?

  樓軍:我更看重創業者本身的理念、格局觀,還有學習能力。我們內部分享時常説,看CEO最主要看三個能力:找錢、找人、定方向。剩下的該交給團隊做,不該CEO做。

  在我看來,創業者分兩類:一類是想贏的,一類是怕輸的。想贏和怕輸有本質區別。想贏的人,不會考慮能不能贏,而是考慮怎麼才能贏;怕輸的人,一開始就懷疑自己能否做到。怕輸其實是怕犯錯,但做事本來就是多做多錯,你一定要敢於犯錯。

  記者:你怎麼考量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

  樓軍:投一個項目前我們會跟創始人近距離接觸,聊得蠻深的,去了解他、感受他,而不是描述他,不然看簡歷就可以了。每個投資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所以我們看一個創業者,能看到他的不同面,儘量湊成更完整的判斷,這樣就不易看錯。

  記者:巨頭公司的高管離職創業已成風潮,他們會比普通創業者更得投資人青睞嗎?

  樓軍:我也喜歡(這類創業者),但有一種我不會給錢——他沒有融到錢就不離職,這樣的人我一定不投。他們一般是看到同事離職創業融到錢了,出於攀比心理而非“all in”心態創業,all in不一定成功,不all in一定不會成功。創業如果不是全心投入很難成功,就算偶然成功了,成長速度也比別人慢,不適合像我們這樣的VC去投,因為我們要培養的是10億美元+的企業。

  記者:會一票否決嗎?

  樓軍:不會,IDG非常扁平,每個人都只有一票,即使熊曉鴿(IDG創始合夥人)也只有一票,光他一個人支援這個項目成不了,光他一個人反對,這個項目也不會下馬。有些人支援,有些人反對,支援票數夠了就投,這是IDG堅持的遊戲規則。

  説投資取向:

  不會拼命投“90後”

  記者:很多投資人去年開始收緊口袋,所謂的“資本寒冬”影響到IDG了嗎?

  樓軍:我們不會因為資本寒冬或資本泡沫,看或不看某個領域。IDG比較資深的合夥人,看了兩個經濟週期,十幾波起伏,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我們一直保持自己的投資節奏。只不過泡沫期同樣一個公司估值高點,投的人更多些,寒冬期時同樣優質的項目估值低點,但我們對項目的判斷標準從沒有變。

  記者:據説90後創業失敗率非常高,IDG兩年前創立90後創業基金,現在情況如何?

  樓軍:我們去年投了100多個項目,近20個是“90後”創業。創立“90後”創業基金是因為IDG希望能更重視年輕人創業,那時我們看到接下來的“90後”將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我們對創業者的判定標準和投資標準沒有方向性的改變,因而去年我們最後投的項目中“90後”創業者只佔10%。

  “90後”創業群體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我們並不會一定拼命地投“90後”,那太過了,不是一個成熟的投資人該做的事。

  記者:“講故事”,還能從你手裏拿到錢嗎?

  樓軍:講故事?看你怎麼講了。有的創業者同時做好幾件事情,拿出一個項目來融資,融不到,又換另一個項目再融。這樣的人,我絕對不投。如果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其創始人在尋求投資時,展示的不是核心技術,而是他認識多少人,有多少領導關係,我絕對不投。網際網路創業,永遠是用戶説了算,這是網際網路江湖裏的文化。

  説IDG:

  去年我投了中國的喬布斯

  記者:這一年,哪個項目你印象最深刻?

  樓軍:就是Rokid。

  記者:你跟Misa(Rokid創始人)不是認識好多年了嗎?

  樓軍:他去年給我印象最深刻,他在做一個非常前沿的項目,一開始就飽受爭議。因為在馬車時代你總也講不清如何去做汽車的事。

  記者:這個項目討論時有遭到反對嗎?

  樓軍:有,這個項目太前沿了。IDG幹了20多年投資,沒有一個項目是全票通過的,只要湊夠票數就投。不過當年投臉書時,也是部分人堅決要投,一個人一分錢都不肯投,吵到後來都要掀桌了。任何一件偉大的事都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

  Misa説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要投資我,希望你們相信我。對這事你們産生猶豫,我隨時把錢給你。我需要的是讓我們變得更好、提出更多挑戰的投資人,而不是更有錢。”

  記者:去年的阿裏校友創業瑯琊榜,上榜300多家公司,只有他家是做硬體的。我問他怎麼看,他説做硬體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樓軍:哈哈,他是多堅持多有理想啊。我説服團隊,説這是中國的喬布斯。Misa現在成敗説不好,但這個項目即使失敗我也不後悔。我們就是要投這樣有創新性、有理想的創業公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