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款熱銷新能源車是怎樣煉成的?

  • 發佈時間:2016-04-07 07:30:45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代工業中,造一輛汽車,需要花費怎樣的精力,尤其當它是一輛“從未有過”的車?

  從擁有電池技術到造出全球續航里程最高的純電動車,深圳企業比亞迪花費了7年時間。而後數年,每款新能源車研發背後幾乎都凝聚了比亞迪人精益求精的追求,這不僅關乎“工匠精神”,更關乎對一款世界上還沒有過的創新産品的不斷求證和驗證。

  以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秦為例,3000名工程師參與研發,上市前造了數百台樣車,北至黑龍江、南到海南,累計行駛數百萬公里,不斷測試高溫、低溫和高海拔、高濕度等不同環境下車輛的使用狀況;而為了穩定和安全,零部件經歷數萬小時模擬測試,超過200台整車進行碰撞測試……

  於是,在秦和唐等新能源車的熱銷下,2015年,進軍汽車製造業只有12年的比亞迪超過美、日的競爭對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這一年比亞迪銷售6.17萬輛新能源車,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11%。而更早些時候,比亞迪電動大巴進入日本,成為出口日本的唯一中國汽車品牌,還簽下為倫敦製造標誌性“紅色大巴”的大額訂單,實現在全球50多個國家、近200個城市運營。

  不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汽車産業群總工程師廉玉波卻提醒,“工匠精神”不能用“做了多少”來衡量,要快速掌握前人積累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有創新。真正的創新都很難,新的東西都要經過嚴格的驗證、實驗,確認無誤才能應用,如此,精益求精才值得。

  做“從零開始”的事情

  2003年,作為“電池大王”的比亞迪宣佈正式進軍汽車産業。雖然3年後其首款量産燃油車型就已上市,但直到7年後,比亞迪的首款純電動車e6才最終推出。

  “從進軍汽車業開始,比亞迪就已經開始新能源車的研發。”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説。但沒想到的是,讓“電池大王”做一款量産電動車竟然比做一款燃油車還難那麼多。

  一台車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不是換換電池和電機那麼簡單。廉玉波告訴記者,汽車的發動機沒了,就沒了真空來源,而使用液壓裝置的助力轉向和剎車系統就都要換成電動,同時用發動機驅動壓縮機的空調也得換成電動空調,以發動機作為熱源的制熱系統也沒有了,都要靠空調實現。並且,這些零部件很多都要重新按電動汽車的要求來研發設計。在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台車完全是按照電動車的要求來開發的時候,比亞迪做的是“從零開始”的事情。

  與很多公司選擇在傳統燃油車車型上改一下動力裝置做新能源車不同,為了要做一台續航里程不能太短、性能和駕乘體驗不能輸于燃油汽車的電動車,比亞迪完全按照一款新車的要求去全新研發設計一款電動車。

  首先要解決的是重達600公斤的電池放在哪。廉玉波説,電池重,其佈置就會對整車帶來很大影響,電池的安全性也需要平衡,而當時全世界都沒有此類的設計先例。

  經過測試,e6的電池最終被置於整車中間的地板下。“這裡有整車的包圍,更安全,對電池性能影響最大的溫度也最容易控制,同時也儘量不影響乘坐的舒適性,以及不對其他人機工程産生影響。”廉玉波説。

  這種從零開始的設計也獲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認可。e6推出後不久,德國戴姆勒的工程師來考察,經過試駕,認為這是一款足夠成熟的車型。而後戴姆勒與比亞迪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開發騰勢電動車。廉玉波説,後來包括特斯拉和歐洲的一些新能源車都選擇將電池放在同一位置,這説明比亞迪的方案在全球獲得了認可。

  1200小時只為一次實驗

  精益求精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技術的多少不能用做了多少(實驗)來衡量,碰撞實驗做了500次的車就比做100次的車更好麼?”廉玉波告訴記者,有些人可能起點低,可能沒有掌握已成熟的技術,所以就要做更多實驗,而掌握了足夠技術的人可能就不需要那麼多實驗了。

  2010年與生産賓士的德國戴姆勒在騰勢電動車上的合作讓比亞迪看到了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廉玉波説,德國人在傳統汽車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底盤的操控性、轉向輕便性、人機工程,以及整車的安全、設計、造型,尤其是工藝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有強項,而和賓士合作,比亞迪最看重的就是在這些傳統汽車製造工藝上的提升。

  德國賓士在造車方面對整個過程的控制也讓比亞迪折服。“任何一個細節,沒有重要不重要之分,都嵌入在過程的環環之扣之中,常常我們覺得一個細節的追求過於極致,而他們這部分沒做好就不會進行到下一環節。”廉玉波説。

  在沒有任何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車輛“電動”部分,比亞迪則一遍又一遍地嘗試和實驗,尋求最優的方案。

  “做電動機實驗的臺架,一套差不多要3000萬成本,而比亞迪有10套。需要用在車上的電動機,我們每10台一起做實驗,僅高強度實驗就要做1200小時,這相當於讓一台車跑上50萬公里。”廉玉波告訴記者,一款發動機在裝上車之前的實驗就有幾千小時,在裝上車後還要進行路面實測幾百萬公里。“只有全部測試合格後,這臺電動機才會被應用在上市量産的車型上去,而一旦哪出現問題,測試和實驗就有可能從頭再來”。

  2013年底,比亞迪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型秦上市,這是比亞迪最新一代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的第一款産品。而為了這款車的量産上市,3000名工程師參與了這款車的研發,上市前生産的實驗與試駕樣車達五六百台。“一款新車,至少要做三四輪的整車實驗,這還不包括碰撞實驗。每一輪一般造出來30-50台工程車,每輪實驗發現的問題都要在下一輪中改進。”廉玉波説,這還是整個過程中沒有出現重大錯誤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錯誤需要重新設計改進,那實驗就不止三四輪。

  要賣到全世界去

  在深圳比亞迪位於坪山的總部工廠,記者現場觀看了一台比亞迪S6車型的碰撞實驗。這臺車以50公里/小時的速度正面撞上壁障。兩側的高速錄影機完整記錄下碰撞的每個瞬間,隨後工作人員上前檢查作全面數據收集。在這臺S6後幾百米,幾十台碰撞後的各種比亞迪車型停放於此。

  “我們每天至少有兩台車做碰撞測試。”廉玉波告訴記者,一款新車做碰撞測試至少要做50台車,一般都會超過100台,如果要達到“美標”標準則要碰撞200台左右。在比亞迪,一款新車研發的成功背後是差不多兩百台車在這裡完成碰撞挑戰,而另外還有相當於兩三百台車的零部件分別完成各種測試和實驗,如此一台車才能上市。

  而對於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這種測試就更為複雜和嚴格。電動部分的儲能設備是電池,溫度對於其性能影響明顯,於是在秦這樣一款油電混合動力車型上,比亞迪的工程師將車分別開到海南、黑龍江、敦煌等地,測試車輛在高溫、低溫、高濕度、高海拔等環境下的性能。廉玉波説,這樣算下來,一款新車上市前為了實驗和試駕就要生産五六百台車,實路跑上上百萬公里。

  據統計,近年來,比亞迪在各類車輛測試和研發實驗室方面投入超過10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是在傳統車的實驗之外專門針對電動車的測試和實驗。

  2015年,比亞迪的純電動大巴K9齣口到日本,成為中國汽車業首個進入日本市場的本土品牌。同年,比亞迪還獲得倫敦的51台純電動大巴訂單。截至目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全球50多個國家、近200個城市。

  “比亞迪的車是要賣到全世界去的,因此在研發設計標準上,不是簡單按照中國的標準,還要按照歐洲、美國的標準,可以説比亞迪車的技術性能、要求、適應範圍在未來都要做全球級的標準。”廉玉波表示。

  策劃統籌:劉麗 楊磊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馬芳 曲廣寧

  ■對話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汽車産業群總工程師廉玉波:

  工匠精神不能僅用做了多少實驗來衡量

  南方日報:2010年,比亞迪與生産賓士的德國戴姆勒合作進行騰勢電動車的研發,在這次合作中,比亞迪如何看待賓士的造車技藝?

  廉玉波:賓士為什麼選擇和比亞迪合作?比亞迪為什麼要跟它合作做電動車研發?這裡面,比亞迪有技術,所以賓士看上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而比亞迪看中賓士的則是它在傳統汽車製造方面積累的經驗。

  德國賓士在傳統汽車製造方面有100年的經驗,在底盤的操控性、轉向輕便型、人機工程,以及整車的安全、設計、造型,尤其是工藝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有強項,而和賓士合作,比亞迪最看重的就是在這些傳統汽車製造工藝上的提升。

  比如,賓士認可了我們生産的純電動車型e6是一款成熟的純電動車型,但同時認為在做工精細、設計和底盤操控、懸架調校等方面還可以提升。

  賓士造車的技藝還體現在對於過程的控制,每個細節一絲不茍。任何一個細節,沒有重要不重要之分,都嵌入在過程的環環之扣之中,常常我們覺得一個細節的追求過於極致,而他們這部分沒做好就不會進行到下一環節。另外,對於整個造車流程的控制,一個地方出現問題如何倒回來解決改進,德國人對這樣的一套閉環系統瞭如指掌。

  南方日報: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型進入了日本、德國、英國、美國等市場,你覺得比亞迪在這些市場獲得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廉玉波:比亞迪出口海外的最主要是純電動大巴、純電動計程車等車型,這種車型是比亞迪率先研發並推向市場的,因此在這一細分市場,比亞迪的品牌知名度很高,歐美大多廠商還沒有這樣的産品。

  此外,我們的純電動大巴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城市經過了試用,每個城市有幾個月的試運作。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柏林、英國倫敦,以及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幾十個國家的城市,比亞迪純電動大巴試運作的過程都讓他們對於車輛性能、安全、設計有了足夠的認識,可以説通過了歐美等城市苛刻的要求,也獲得了認可。

  南方日報:你如何理解現代企業的“工匠精神”?

  廉玉波:比亞迪每天碰撞測試兩台車,也可以更多,但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技術,獲得技術進步。因此,我認為,工匠精神不能用做了多少(實驗和測試)來衡量。碰撞了500次的車型是否就會比撞了100次的車更安全?這不一定。可能撞500次的車仍沒有達標,而只撞100次的已經遠遠超過了標準。

  掌握技術的程度跟手段、研發能力、技術的起點以及所掌握技術的綜合性都有很大關係。當然實驗多肯定會積累很多的經驗,但是完全靠自己積累,而忽視人類100多年造車的經驗也不對。你為什麼要從零開始?

  所以現代工匠精神要提升創新的理念。首先,要能夠快速地學習前人的經驗,其次,還要有所不同,這就是自己的創新。而對於創新,則必須所有重來一遍,要知道創新都不是一下就很成熟的,新的東西都要經過嚴格的驗證、實驗,確認無誤,才能夠真正實現應用。

  同時,對於經驗的積累,我們的技術也在成熟,未來新的一些技術就具備了一定的基礎,需要做的測試和實驗也會比一開始要少。比如經過秦和唐兩款油電混合動力車型的研發,我們再推出油電混合動力車型,檔次就會更高,輕車熟路,不用再像以前那麼難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