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 發佈時間:2016-04-07 03:31:0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水稻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預測,2016年我國水稻病蟲害將呈偏重發生態勢,重於常年,發生面積15.7億畝次。其中,稻飛虱、稻縱卷葉螟重發區域廣,二化螟集中危害現象突出,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風險高,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呈回升態勢,水稻白葉枯病、細菌性基腐病局部地區偏重發生。為了做好2016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到24%,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4%,水稻化學農藥使用量下降10%以上。
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強化分區治理,主攻重大病蟲和重發區域,培育稻田生態系統的控害能力,優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蟲品種、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強化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用藥,禁止使用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的農藥,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相融合,保障水稻産量、品質和稻田生態安全。
防控措施
(一)分區防控重點
1.華南稻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雙季稻種植區,重點防控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病毒病,注意防控二化螟、三化螟和白葉枯病。
2.長江中下游稻區。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大部、江蘇大部、浙江、上海單雙季稻混栽區和單季稻種植區,重點預防稻瘟病、稻曲病、病毒病,防控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紋枯病,局部防治稻薊馬、大螟、三化螟和白葉枯病。
3.西南稻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陜西南部單季稻種植區,重點預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紋枯病,注意防治粘蟲、白葉枯病。
4.黃淮稻區。包括江蘇和安徽北部、河南、山東單季稻種植區,重點預防稻瘟病、稻曲病、黑條矮縮病,防控稻飛虱、二化螟、紋枯病,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大螟、條紋葉枯病。
5.北方稻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內蒙古、寧夏單季稻種植區,重點預防稻瘟病、惡苗病、稻曲病,防控二化螟和紋枯病。
(二)主要技術措施
1.稻飛虱。華南、西南、長江中下游稻區重點防治褐飛虱和白背飛虱;黃淮稻區重點防治白背飛虱、灰飛虱。優先選用抗(耐)虱品種;應用生態工程式控制害技術,並儘量減少大田前期用藥,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藥劑防治重點在水稻生長中後期,防治指標為孕穗抽穗期百叢蟲量800~1000頭、穗期百叢蟲量1200~1500頭;優先選用對天敵相對安全的藥劑品種,于低齡若蟲高峰期對稻叢基部噴霧,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
2.稻縱卷葉螟。充分發揮水稻生長前期的自身補償能力,應用生態工程技術提高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重點防治主害代,保護功能葉。遷入代蛾始見期開始採用性資訊素群集誘殺技術,蛾高峰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壓低種群數量;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優先選用蘇雲金桿菌、甘藍夜蛾NPV、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均勻細霧噴施。如需要採用化學藥劑,防治指標為分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150個,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60個。
3.螟蟲。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翻耕灌水漚田,降低蟲源基數;從越冬代蛹末期開始應用性資訊素群集誘殺技術,蛾高峰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卵孵始盛期施用蘇雲金桿菌。化學防治二化螟,分蘗期于枯鞘叢率達到8%~10%或枯鞘株率3%時施藥,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點防治上代殘蟲量大、當代螟卵盛孵期與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重點防治每畝卵塊數達到40塊的稻田。
4.稻瘟病。種植抗病品種,實行品種多樣化種植,搞好種子消毒,避免偏施和遲施氮肥。重點落實適期藥劑預防措施,常發區秧苗帶藥移栽,分蘗期田間初見病斑時施藥控制葉瘟,破口前3~5天施藥預防穗瘟,氣候適宜病害流行時7天后第2次施藥。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
5.紋枯病。加強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蘗末期曬田。藥劑防治重點在分蘗末期至孕穗抽穗期,當田間病叢率達到20%時施藥防治。
6.稻曲病。種植抗(耐)病品種;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點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10~15天施藥預防,如遇多雨天氣,7天后第2次施藥。
7.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鋸齒葉矮縮病。種植抗(耐)病品種;在單季稻和晚稻秧田期及本田初期預防,重點做好藥劑拌種或浸種,集中育秧,非種子處理秧田採用防蟲網或不織布全程覆蓋育秧,培育無毒壯苗;秧苗帶藥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帶毒稻飛虱遷入時適時防治。稻飛虱終年繁殖區晚稻收割後立即翻耕,減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8.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種植抗病品種,適當推遲播栽期。藥劑拌種或浸種,防蟲網或不織布覆蓋集中育秧,培育無毒壯苗;秧苗帶藥移栽。注意防治前作麥田、田邊雜草、秧田和移栽初期灰飛虱。
9.白葉枯病。種植抗(耐)病品種;重點採取種子消毒、培育無病壯秧、加強水肥管理、防淹、防竄灌、藥劑控制發病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病害常發區,感病品種在颱風、暴雨過後及時施藥防治。
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選用抗(耐)性品種防病蟲技術。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褐飛虱、白背飛虱的水稻品種,淘汰高感品種。
(二)生態工程式控制害技術。田埂保留禾本科雜草,為天敵提供過渡寄主;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保護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天敵的控害能力;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增強天敵控害能力。田邊種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減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種群基數。控制氮肥使用量,降低害蟲種群的增長速率。
(三)無病蟲壯秧培育和帶藥移栽控害技術。採用咪鮮胺種子處理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吡蟲啉種子處理劑拌種或浸種預防秧苗期稻飛虱、稻薊馬及飛虱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等病毒病;或採用20目防蟲網或不織布阻隔育秧預防稻飛虱及其傳播的病毒病;赤·吲乙·蕓苔、蕓苔素內酯種子處理或苗期噴霧,提高秧苗素質和抗病性,培育無病蟲壯秧。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藥,帶藥移栽,早稻預防螟蟲和稻瘟病,單季稻和晚稻預防稻瘟病、稻薊馬、螟蟲和稻飛虱及其傳播的病毒病。
(四)性資訊素群集誘殺技術。二化螟越冬代蛹末期、稻縱卷葉螟遷入代蛾始見期開始,集中連片大面積使用性誘劑誘殺成蟲,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幹式飛蛾誘捕器,提高防效。
(五)生物農藥控害技術
1.生物農藥防治蟲害技術。防治二化螟選用蘇雲金桿菌(Bt.),防治稻縱卷葉螟選用Bt.、短穩桿菌、甘藍夜蛾NPV、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飛虱選用球孢白僵菌,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短穩桿菌對家蠶高毒,臨近桑園的稻田慎用。
2.生物農藥防治病害技術。防治稻瘟病採用井岡·蠟芽菌、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黴素或春雷黴素;預防稻曲病採用井岡·蠟芽菌、井岡黴素A(選用24%高含量製劑)、申嗪黴素、蛇床子素,並可兼治紋枯病,與蕓苔素內酯或赤·吲乙·蕓苔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預防病毒病選用寧南黴素。
(六)釋放赤眼蜂防治害蟲技術。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縱卷葉螟遷入代蛾高峰期開始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頭/畝。
(七)深耕灌水滅蛹控螟技術。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閒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沒稻樁7~10天,降低蟲源基數。
(八)稻鴨共育控害技術。水稻移栽後7~10天,禾苗開始返青分蘗時,將15~20天的雛鴨放入稻田飼養,每畝稻田放鴨約15隻,稻穗彎頭前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可減輕紋枯病、稻飛虱、福壽螺和雜草等病蟲草的發生危害。
(九)合理使用化學農藥技術。防治稻飛虱,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應用吡蟲啉(不選用吡蚜酮,延緩其抗性發展);田間噴霧選用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蟲胺等。防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氰氟蟲腙、丙溴磷等。防治稻瘟病,選用三環唑、氯啶菌酯、丙硫唑、咪鮮胺錳鹽等。防治紋枯病,選用噻酰胺、氟環唑、丙硫唑、烯肟·戊唑醇。防治稻曲病,選用氟環唑、咪鮮胺錳鹽、烯肟·戊唑醇等。預防病毒病,選用毒氟磷等。水稻揚花期慎用新煙鹼類殺蟲劑,減少對授粉昆蟲的影響。
小麥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會商分析預測,2016年小麥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9.7億畝次左右。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大流行風險高,條銹病在西北、西南麥區發生程度重,麥蚜在華北和黃淮北部麥區蟲口密度大,紋枯病和白粉病在各麥區高水肥田發生普遍,葉銹病上升趨勢明顯。為有效控制小麥主要病蟲危害,將損失控制到經濟允許水準之下,確保小麥穩産增收,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葉銹病、紋枯病、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五病三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35%以上,高産創建示範片實現統防統治全覆蓋,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農藥使用量明顯降低。
防控策略
堅持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採取綠色防控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應急處置與持續治理相結合,專業化防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控策略,針對重點地區、關鍵生育階段的重大病蟲,採取關鍵技術進行科學防控,確保小麥産量和品質安全。推廣綠色防控、注重用藥安全,實現農藥減量控害。
防控措施
(一)分區防控重點
1.華北麥區:主要包括除東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麥區,即河北省長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東南部,北京、天津兩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麥區以麥蚜、麥蜘蛛、吸漿蟲、紋枯病、白粉病為主,兼顧條銹病、赤霉病;其他麥區以麥蚜、吸漿蟲為主,兼顧麥蜘蛛、葉銹病、白粉病。
2.黃淮麥區:主要包括山東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蘇及安徽兩省淮北地區,陜西省關中平原地區,山西省西南部等。以麥蚜、赤霉病、吸漿蟲、麥蜘蛛、紋枯病、白粉病為主,兼顧條銹病、粘蟲和地下害蟲。
3.長江中下游麥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浙江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陽地區。以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麥蚜為重點,兼顧條銹病、葉銹病、麥蜘蛛。
4.西北麥區:主要包括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及青海省東部部分地區。以小麥條銹病、吸漿蟲為主,兼顧小麥白粉病、麥蚜、麥蜘蛛。
5.西南麥區:包括貴州省、四川省、雲南省大部,陜西省南部,甘肅省東南部以及湖北、湖南兩省西部。以小麥條銹病、白粉病為主,兼顧小麥赤霉病、麥蚜和麥蜘蛛。
(二)主要技術措施
1.小麥赤霉病。在推廣種植耐病品種、加強健身栽培的基礎上,把握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時期,主動用藥預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強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中後期小麥群體數量,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創造不利於病害流行的環境。二是主動用藥預防。長江中下游和黃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麥區,應于小麥揚花初期主動噴藥預防,做到見花打藥;對高感品種,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藥劑品種可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多菌靈、福美雙、甲基硫菌靈、烯肟·多菌靈、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臘芽菌等,要用足藥液量,施藥後3~6小時內遇雨,雨後應及時補治。對多菌靈産生高水準抗性地區,應停止使用多菌靈等苯丙咪唑類藥劑,以保證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結束後,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確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發區,可結合其他病蟲防治,在抽穗揚花期實行兼治。
2.小麥條銹病和葉銹病。加強病情監測,實施分區防治。西南、漢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區,要封鎖發病田塊,減少菌源外傳。西南、西北菌源區常年早發、重發田要前移防治關口,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重點區域還要對田邊小檗等寄主進行防治,阻止菌源向黃淮和華北麥區擴散蔓延,減輕晚熟冬麥及春麥區流行風險。黃淮春季流行區,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預防措施,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己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3.小麥紋枯病。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當病株率達10%左右時,進行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井岡黴素A(選用高含量製劑)、多抗黴素、木黴菌、井岡·蠟芽菌等,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要用足藥液量,對準基部,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麥白粉病。在春季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到10%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晴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噴藥1~2次。
5.小麥吸漿蟲。高密度區要重點抓好中蛹期土壤處理和成蟲期噴藥防治等兩個關鍵環節,一般發生區做好抽穗至揚花前的成蟲防治。蛹期防治可在小麥孕穗期當每小方土樣(10×10×20cm)有蟲蛹4頭以上時,選用辛硫磷、倍硫磷等製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毒土後澆水效果更好。在小麥抽穗期,當每10復網次有成蟲25頭以上,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頭以上成蟲時,抓緊選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等農藥進行噴霧防治。重發區要間隔3天連續用藥2次,以確保防治效果。
6.小麥蚜蟲。當苗期蚜量達到百株500頭以上時,應進行重點挑治。穗期田間百株蚜量達10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於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參鹼、耳黴菌等藥劑噴霧防治。小麥穗期病蟲害混合發生時,及時開展“一噴三防”,即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面肥或生長調節劑等各計各量,混合噴灑。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釋放蚜繭蜂進行生物防治;華北麥區等蚜蟲遷入區可在3月中下旬,在田間放置黃色誘蟲板誘殺遷入的有翅蚜,以降低蟲口基數,減輕穗期危害。
7.麥蜘蛛。西南麥區在苗期和早春拔節期,其他麥區在返青拔節期,當平均33釐米行長螨量達200頭以上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馬拉·辛硫磷、聯苯·三唑磷等藥劑噴霧防治,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進行防治。
8.地下害蟲。西北、華北和黃淮麥區,在秋播拌種處理的基礎上,在返青期,當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蟲1~2頭時,可選用辛硫磷等內吸性藥劑灌根進行防治。
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小麥條銹病“帶藥偵察,早春預防”技術。實施“帶藥偵查、早春防治”,採取“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的技術措施,嚴格控制病情,防止擴散蔓延。
(二)小麥赤霉病預防技術。長江中下游及黃淮南部,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應于小麥揚花初期組織開展統一防治,主動噴藥預防。
(三)一噴三防技術。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葉銹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等合理混用,防病治蟲,防早衰抵禦“幹熱風”,達到一噴三防、省工節本和增産保産的目的。吸漿蟲重發區,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防治時間,在成蟲發生始盛期用藥。
一噴三防常用農藥種類如下:
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敵敵畏、抗蚜威、阿維菌素、苦參鹼等。
殺菌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氰烯菌酯、蠟質芽孢桿菌、井岡黴素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幾丁聚糖、抗倒酯、矮壯素、赤·吲乙·蕓苔等。
玉米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分析預測,2016年全國玉米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東北、華北地區玉米螟、地下害蟲、大斑病危害較重,黃淮海地區棉鈴蟲、二點委夜蛾、褐斑病、南方銹病發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區以蚜蟲、葉螨、小斑病發生普遍,預計發生面積11.8億畝次。為做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病蟲害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專業化防治面積達到34%以上。進一步擴大綠色防控示範與推廣面積,有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防控策略
針對玉米不同種植區域和生育期的重點病蟲害,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實施秸稈還田、種子處理、苗期害蟲防治、赤眼蜂防螟和心葉末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農藥減量、節本增效,保障玉米生産安全。
防控措施
(一)不同區域防控重點
北方春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蟲、雙斑螢葉甲、二代粘蟲、三代粘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
黃淮海夏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棉鈴蟲、二代粘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莖腐病、南方銹病、褐斑病、小斑病。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二代粘蟲、三代粘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
西北地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螨、雙斑螢葉甲,甘肅、寧夏兼顧莖腐病和大斑病,新疆重點防控玉米螟和三點斑葉蟬。
(二)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
1.地下害蟲(地老虎、蠐螬、金針蟲、耕葵粉蚧等)和玉米線蟲矮化病:利用噻蟲嗪、吡蟲啉等藥劑包衣或拌種,可同時兼治苗期薊馬、蚜蟲(矮花葉病傳毒介體)及灰飛虱(粗縮病傳毒介體)等。玉米線蟲矮化病發生較重的東北春玉米區,應選用含有7%以上克百威或5%以上丙硫克百威的種衣劑二次包衣。
2.玉米螟:秸稈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春玉米區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進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蟲;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産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在心葉末期噴灑蘇雲金桿菌(Bt.)製劑,或用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等藥劑與甲維鹽合理復配噴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他多種害蟲。
3.玉米莖腐病:種植抗病品種。利用咯菌晴·精甲霜懸浮種衣劑或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種衣劑處理種子,同時控制絲黑穗病、根腐病等。
4.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適時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藥劑防治提倡適期早用藥,在玉米心葉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葉期),噴施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岡黴素A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與蕓苔素內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藥量。
5.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發病初期可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結合噴施井岡黴素A等生物農藥,或菌核凈、烯唑醇、代森錳鋅等藥劑防治效果更佳。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6.玉米蚜蟲:點片發生和盛發初期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等藥劑。
7.玉米葉螨:及時清除田邊地頭雜草,消滅早期葉螨棲息場所。點片發生時,選用炔螨特、噠螨靈、噻螨酮、阿維菌素等噴霧或合理混配噴施,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植株中下部葉片背面;加入尿素水、展著劑等可起到恢復葉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8.棉鈴蟲:産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滅卵,或卵孵化盛期噴灑蘇雲金桿菌(Bt)製劑、甲維鹽等。
9.二點委夜蛾:深耕冬閒田,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藥劑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可採用噴霧、毒餌誘殺和撒毒土等方式。
注:玉米上登記的防治病蟲藥劑較少,部分藥劑選擇參考了小麥、棉花等作物上的防治藥劑。
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秸稈還田、土壤深耕和播前滅茬技術
採取秸稈粉碎還田、深耕冬閒田和播前滅茬,破壞病蟲適生場所、降低病蟲源基數。
(二)白僵菌封垛、誘殺成蟲技術
北方春玉米區,在玉米螟化蛹前,採用白僵菌統一封垛;在玉米螟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成蟲,對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三)種子處理技術
殺蟲劑和殺菌劑合理混配拌種,或實施種子統一包衣。採取技術統一、集中連片、整村推進,可提高防病治蟲效果。
(四)苗期害蟲防治技術
玉米苗期,根據二代粘蟲、薊馬、灰飛虱、甜菜夜蛾、棉鈴蟲的發生情況,選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噴霧防治。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心葉末期施藥技術
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雲金桿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製劑防治玉米螟幼蟲;根據後期葉斑病和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害蟲的發生情況,混噴殺蟲劑和殺菌劑(如氯蟲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噻蟲嗪混合噴霧),有效控制後期葉斑病和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病蟲。推廣使用高稈噴霧機和無人機等新型植保機械,提升中後期防控作業能力。
(六)赤眼蜂防螟技術
在玉米螟産卵初期至卵盛期,每畝放蜂1.5~2萬頭,每畝設置3~6個釋放點,分2至3次統一釋放,將蜂卡或放蜂器具安放在中部葉片背面。
棉花
我國各棉區病蟲危害是影響棉花産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2016年,棉蚜、棉盲蝽、棉葉螨、棉鈴蟲、苗病、枯萎病、黃萎病、鈴病等病蟲將在各棉區普遍發生,棉薊馬、斜紋夜蛾、煙粉虱和紅葉莖枯病等偶發性病蟲將在不同棉區發生。為了切實做好2016年棉花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化學農藥用量,提高棉花種植效益,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和專業化防治面積分別達到18%和20%,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內,化學農藥用量下降10%以上。
防控策略
針對不同棉區、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蟲,以預防為主,充分發揮棉田生態調控和棉花補償作用,突出抓好秋冬壓低基數、種子處理、苗期預防、生長期控害、鈴期保鈴保産等技術措施。注重隱蔽用藥、精準用藥,降低化學農藥用量。
防控措施
(一)分區域防控重點
1.黃河流域棉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天津、山西和陜西棉區。重點防控棉盲蝽、棉蚜、棉葉螨、棉鈴蟲,預防枯萎病、黃萎病、苗病、鈴病、紅葉莖枯病,局部做好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棉薊馬、象鼻蟲、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2.長江流域棉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棉區。重點做好棉盲蝽、棉葉螨、棉鈴蟲、斜紋夜蛾、枯萎病、黃萎病的防治,預防苗病、鈴病、紅葉莖枯病,注意防治棉蚜、紅鈴蟲、棉薊馬、煙粉虱等。
3.西北內陸棉區:包括新疆、甘肅棉區。重點做好棉葉螨、棉蚜、棉鈴蟲、棉薊馬、棉盲蝽、煙粉虱、枯萎病、黃萎病、苗病的防治。
(二)主要技術措施1.播種期
預防對象:苗病、苗蚜、棉葉螨、棉盲蝽、枯萎病、黃萎病等。
(1)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和包衣棉種,做好種子藥劑處理。選用吡蟲啉、噻蟲嗪種子處理劑與枯草芽孢桿菌等殺菌劑混合再包衣,預防棉盲蝽、棉蚜、苗病、黃萎病。
(2)選擇避風向陽、地勢較高、排水方便田塊作苗床,選用土質肥沃、無枯萎病和黃萎病菌土壤制缽育苗,培育壯苗。
(3)清除棉田內和田埂、路邊雜草,減少棉盲蝽、棉葉螨蟲口基數。
2.苗期
防治對象:苗病、苗蚜、棉葉螨、棉盲蝽、棉薊馬、地下害蟲、枯萎病、黃萎病等。
(1)小麥、油菜收穫後推遲滅茬,秸稈在田間堆放2~3天,使天敵充分向棉株轉移,以益控害。
(2)苗病:遇低溫陰雨天氣時,及時噴施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黴素、甲基硫菌靈、噁霉靈等藥劑預防。
(3)苗蚜:長江流域棉區以自然天敵控害為主;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棉區直播棉3片真葉前,當卷葉株率達5%~10%,或4片真葉後卷葉株率10%~20%時,及時藥劑防治。
(4)棉葉螨: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棉區有螨株率低於15%時挑治中心株,超過15%時普治。
(5)棉盲蝽:長江流域棉區棉苗營養缽移栽前施好送嫁藥。大田百株若蟲量達到3頭時,進行藥劑防治。
(6)地老虎:採用昆蟲性誘劑誘殺成蟲,壓低基數。採用晶體敵百蟲配製毒土或毒餌順壟條施誘殺幼蟲。
(7)枯萎病、黃萎病:疏通“三溝”(圍溝、橫溝、廂溝),增施鉀肥,選用碳酸氫銨作追肥,藥劑防治初發病株。
3.蕾期
防治對象:棉盲蝽、棉鈴蟲、棉葉螨、枯萎病、黃萎病、紅葉莖枯病等。
(1)及時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時,注意清溝瀝水,降低土壤濕度,根據棉株長勢適時噴施縮節胺控制旺長。
(2)棉盲蝽: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重點防治早發、雜草多及與棗園、樹林相鄰棉田。採用昆蟲性誘劑誘殺綠盲蝽成蟲。當百株蟲量達5頭時實施藥劑防治,施藥時間應在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
(3)棉鈴蟲:非抗蟲棉及早發棉田,棉鈴蟲成蟲期採用性誘劑配套幹式飛蛾誘捕器,或條施生物食誘劑誘殺成蟲;當棉鈴蟲百株低齡幼蟲達10頭時,優先選用棉鈴蟲NPV、甘藍夜蛾NPV、Bt.(抗蟲棉田禁用)、茚蟲威防治。
(4)棉葉螨:點片發生並有擴展態勢時,選用殺螨劑控制危害。
(5)枯萎病、黃萎病:初見病株時,及時用藥挑治,控制病情擴展。
(6)紅葉莖枯病:及時補充鉀肥,預防發病。4.花鈴期
防治對象:伏蚜、棉葉螨、棉鈴蟲、鈴病,注意防治棉盲蝽、斜紋夜蛾、煙粉虱等。
(1)鈴病:及時去空枝、打老葉,摘除爛鈴和斜紋夜蛾卵塊,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和鬱閉度。避免過多、過晚施用氮肥,防止貪青徒長。鈴病常發區,以花蕾和幼鈴為重點適期噴藥預防。
(2)棉鈴蟲:採用性誘劑配套幹式飛蛾誘捕器、生物食誘劑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當抗蟲棉百株低齡幼蟲10頭、非抗蟲棉累計百株卵量100粒時,進行藥劑防治。
(3)當伏蚜、棉葉螨、棉盲蝽、斜紋夜蛾等蟲口密度達到防治指標時,優先選用生物源、低毒、環境友好型藥劑,並注意與蕾期藥劑輪換。藥劑防治指標,伏蚜:單株上中下3葉蚜量平均200~300頭,全株均勻噴霧;斜紋夜蛾:百株2個卵塊,在二齡幼蟲分散前挑治;棉葉螨:點片發生時挑治,連片發生時全田防治;棉盲蝽:百株蟲量10頭。
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清潔田園和秋耕技術
棉花收穫後及時拔除棉稈並清潔田園,清除病蟲殘體。秋耕深翻,有條件棉區秋冬灌水保墑,壓低病蟲越冬基數。
(二)選用抗(耐)病蟲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抗枯萎病、耐黃萎病品種,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選用抗蟲棉優質高産品種。
(三)種子處理技術
種子包衣應根據本地苗期主要病蟲種類,選用吡蟲啉或噻蟲嗪種子處理劑、赤·吲乙·蕓苔、蕓苔素內酯等藥劑與枯草芽孢桿菌、苯醚甲環唑、咯菌晴等殺菌劑混合處理種子。
(四)生物源農藥和天敵保護利用技術
1.生物源農藥。棉鈴蟲卵孵化始期噴施棉鈴蟲NPV、甘藍夜蛾NPV、Bt.(抗蟲棉田禁用),斜紋夜蛾卵孵化始期噴施斜紋夜蛾NPV,不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還可有效保護天敵。應用藜蘆鹼防治棉蚜、棉鈴蟲。預防苗病、枯萎病、黃萎病,採用10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處理種子,苗期和花蕾期隨水滴灌施藥或葉面噴霧。防治鈴病,採用多抗黴素葉面噴霧。
2.人工釋放赤眼蜂。棉鈴蟲成蟲始盛期人工釋放卵寄生蜂螟黃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000頭/畝,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降低棉鈴蟲幼蟲量。
3.天敵保護利用。棉花生長前期注意保護天敵,發揮天敵控害作用。小麥、油菜收穫後,秸稈在田間放置2~3天,有利於瓢蟲等天敵向棉田轉移。苗蚜發生期,當棉田天敵單位(以1頭七星瓢蟲、2頭蜘蛛、2頭蚜獅、4頭食蚜蠅、120個蚜繭蜂為1個天敵單位)與蚜蟲種群量比,黃河流域棉區高於1:120、長江流域棉區高於1:320時,不施藥防治,利用自然天敵控制蚜蟲。長江流域棉區棉花苗期至蕾期一般年份不施用化學農藥防治苗蚜。
(五)昆蟲資訊素誘殺害蟲技術
棉鈴蟲越冬代成蟲始見期至末代成蟲末期,連片大面積使用棉鈴蟲性誘劑,每畝設置1個幹式飛蛾誘捕器和誘芯;長江流域棉區斜紋夜蛾常發區,連片大面積使用斜紋夜蛾性誘劑,每畝設置1個夜蛾型誘捕器和誘芯,群集誘殺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連片施用生物食誘劑,于夜蛾科害蟲(棉鈴蟲、地老虎、三葉草夜蛾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以條帶方式滴灑,每隔50~80米于1行棉株頂部葉面均勻施藥,可誘殺成蟲。
(六)生態調控和生物多樣性控害技術
西北內陸棉區棉田周邊田埂和林帶下種植苜蓿等作物,培育和涵養天敵,增強天敵對棉蚜、棉鈴蟲、棉葉螨的控制能力。棉鈴蟲常發區,棉田套種玉米、苘麻條帶,誘集棉鈴蟲,集中殺滅。
(七)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藥劑
防治蚜蟲選用啶蟲脒、烯啶蟲胺等;防治棉盲蝽選用丙溴磷等;防治棉鈴蟲選用茚蟲威、氟啶、多殺黴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防治棉葉螨選用噠螨靈、炔螨特等;預防枯萎病、黃萎病選用乙蒜素、噁霉靈、甲基硫菌靈等。
馬鈴薯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會商分析預測,2016年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土傳病害、地下害蟲等病蟲在西南、西北、華北等主産區中度偏重流行,預計發生面積近9000萬畝次。為控制馬鈴薯重大病蟲危害,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病蟲防控處置率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佔防控面積的3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下。
防控對象
依據馬鈴薯不同種植區重大病蟲發生特點,確定以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等“四病三蟲”為重點,兼顧環腐病、瘡痂病、青枯病、豆芫菁等病蟲為防控重點對象。
防控策略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優先採用抗病品種、種薯處理和健身栽培等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強化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眾聯防聯控相結合,力爭將馬鈴薯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閾值以下。
防控技術措施
(一)分區防控重點
西南及武陵山種植區:包括貴州、雲南、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市),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蟲,兼顧青枯病、瘡痂病、蚜蟲等病蟲。
西北種植區:包括甘肅、寧夏、陜西、青海、新疆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兼顧環腐病、瘡痂病、蚜蟲等病蟲。
華北種植區:包括內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瘡痂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蟲、蚜蟲,兼顧青枯病、地下害蟲。
華東、華南種植區:包括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蚜蟲,兼顧病毒病、青枯病、地下害蟲。
東北種植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重點防控晚疫病、早疫病、蚜蟲,兼顧病毒病、地下害蟲。
(二)重點防控技術1.晚疫病
苗期:(1)推廣抗病脫毒種薯。(2)種薯處理。提倡小種薯播種,需切塊的,切刀用高錳酸鉀或福馬林浸泡消毒;種塊可選用噁霜·錳鋅或霜·錳鋅等藥劑拌種,旱作區可用馬鈴薯專用浸種劑加上述兩種藥劑混合拌種,種薯拌藥後避光晾幹播種。(3)健身栽培。推廣高壟、大壟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避免與茄科類、十字花科類作物輪作或套種,禁止與番茄輪作。
生長期:(1)控制徒長。在現蕾期有徒長跡象時,採用烯效唑或馬鈴薯專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均勻噴霧控制徒長。(2)依據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監測結果,確定防治最佳時期。(3)中心病株處理。當發現中心病株時,要連根將薯塊全部挖出,帶出田外深埋或銷毀,對病株周圍50米範圍內噴施霜·錳鋅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藥劑進行封鎖控制。(4)流行期藥劑控病。依據預警系統監測結果,從現蕾期始間隔期7天噴施1~2次保護性殺菌劑,如代森錳鋅、丙森鋅、雙炔酰菌胺等進行預防;田間見病後,應立即組織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選用治療性殺菌劑,如烯酰嗎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氰、霜·錳鋅、錳鋅·氟嗎啉等藥劑噴霧防治2~4次,施藥間隔期5~7天,噴藥後4小時遇雨應及時補噴。注重輪換用藥,適當利用有機硅助劑提高藥效。(5)收穫前預防塊莖感病。馬鈴薯收穫前2周進行殺秧,把莖葉清理出田外集中處理。殺秧後地表噴施一次霜·錳鋅或醚菌酯預防塊莖感病,選擇晴天收穫。
貯藏期:入窖前剔除病殘薯,在陰涼通風處堆放3天。貯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貯窖。貯存量控制在貯窖容量的2/3以內。貯藏期間加強通風,溫度控制在1~4℃範圍,濕度不高於75%。
2.早疫病
(1)農業防治。選用早熟耐病品種,增施有機肥;生長期加強肥水管理,適量增施鉀肥,適時噴施葉面肥;雨後及時清溝排漬降濕,促進植株健康。(2)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丙森鋅或代森錳鋅等藥劑1~2次,發病較重時,用百菌清、異菌、噁唑菌酮·霜氰等藥劑防治,隔5~7天噴1次,連噴2~3次。
3.病毒病
採用優質脫毒種薯播種。生長期根據蚜蟲發生情況,採用吡蟲啉、啶蟲脒等藥劑加礦物油進行噴霧防治。
4.黑痣病
(1)農業措施。選用乾淨無病種薯播種;實行三年以上輪作,最好與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田間一旦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帶出田外較遠處深埋,病穴內撒入生石灰等消毒。(2)化學防治。A.藥劑拌種。播種時薯塊用咯菌晴懸浮種衣劑(或異菌)加滑石粉拌種,拌勻後直接播種。B.壟溝施藥。播種時用醚菌酯懸浮劑(或異菌)進行溝內施藥,使藥物均勻附著在土壤和芽塊上,然後覆土。C.苗期葉面噴霧。苗期用醚菌酯懸浮劑進行葉面噴施。(3)生物防治。用木黴菌或雙核絲核菌生物藥劑,發病期噴霧防治1~3次,或播種時用木黴菌拌種,可減輕發病。
其他土(種)傳病害防治方法可參考黑痣病。5.地下害蟲
主要包括金針蟲、蠐螬、螻蛄、地老虎等。
(1)農業措施。A.秋季深翻地,減少越冬蟲源。B.清潔田園。清除田園及周邊雜草,帶出田外處理,減少幼蟲和蟲卵數量。(2)物理措施。誘殺成蟲,田間安放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地下害蟲成蟲,控制蟲源基數。(3)化學防治。A.拌種。可選用辛硫磷拌種。B.播種、苗期毒土處理。選用吡蟲啉、噻蟲嗪、辛硫磷、氯氟氰菊酯、氯吡硫磷、敵百蟲等與適量土壤、細沙拌勻溝施,或拌入底肥中,苗期順壟撒入土表。C.灌根。用辛硫磷、噻蟲嗪等藥劑,在苗期結合灌水灌根。(4)生物防治。可選用苦參鹼、白僵菌、蘇雲金桿菌等生物製劑,播種時土內施藥或苗期灌根。
6.二十八星瓢蟲
(1)農業措施。在成蟲産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塊。(2)化學防治。抓住幼蟲分散前的有利時機,可用阿維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進行葉背噴霧,施藥間隔期7~10天。
7.蚜蟲
(1)農業措施。剷除田間、地邊雜草,切斷蚜蟲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2)黃板誘殺。針對遷飛性蚜蟲,可用黃板進行誘殺。(3)藥劑防治。用吡蟲啉、噻蟲嗪、啶蟲脒等藥劑,加少量洗衣粉提升防治效果。
五、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
針對晚疫病,結合系統監測及田間調查結果,從馬鈴薯現蕾期至開花期始,組織專業化防治隊,開展“統一時間,統一指標,統一技術”的統防統治,將晚疫病重發流行風險降至最低。
保護地蔬菜
保護地蔬菜害蟲種類多,常年發生的主要有粉虱、害螨、蚜蟲、薊馬等4類害蟲,一般造成損失30%以上,嚴重時甚至絕産。由於保護地特殊的栽培環境,化學農藥降解難度大、污染嚴重。生物防治技術是農業生産中替代化學農藥使用、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的有效途徑。為做好防控工作,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保護地蔬菜重要害蟲防治處置率90%以上,害蟲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5%以下,減少化學農藥使用50%以上,提高蔬菜品質。
防控策略
針對保護地蔬菜害蟲發生特點,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採取“提前預防、壓前控後”的防控策略,以農業措施、物理隔離和生態控制等減少蟲源基數技術為基礎,天敵昆蟲釋放和生物農藥應用為主,將害蟲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
適用範圍
本方案適用於南、北方保護地設施蔬菜生産的害蟲防控,要求設施內的溫濕度、光照和密閉性控制良好。
主要生物防治技術
(一)利於天敵昆蟲釋放的蟲源基數控制技術
1.清潔田園:前茬作物采收後及時拉秧清園,徹底清除殘枝、落葉、根等,集中棚外深埋或漚肥。
2.生態保護天敵:棚間空地種植芝麻、苜蓿等有利於天敵昆蟲繁衍的植物。
3.安裝防蟲網:在棚室上、下放風口和入口處安裝40~60目防蟲網,阻隔害蟲侵入。
4.棚室消毒:覆蓋防蟲網後,密閉熏蒸或藥劑均勻噴灑墻壁、棚膜、緩衝間1~2次。夏季休棚時,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燜棚7~15天。
5.土壤消毒:種植前15~20天浸泡土壤(水至土面5~10cm)進行厭氧處理,同時均勻撒施0.5~1kg/畝石灰進行消毒或藥劑處理。
(二)天敵昆蟲釋放技術
1.害蟲監測。定植後採用色板監測或目測害蟲種群發生情況,發現害蟲即可開始防治。
2.釋放技術2.1粉虱類
天敵品種:麗蚜小蜂、斯氏鈍綏螨、小黑瓢蟲和煙盲蝽。
釋放技術:定植後7~10天釋放,麗蚜小蜂按2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5次;斯氏鈍綏螨按10000頭/畝,隔20~3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4次;小黑瓢蟲按2000頭/畝,隔20~3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4次;煙盲蝽按1000頭/畝,隔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次。
2.2害螨類
天敵品種:胡瓜鈍綏螨、巴氏新小綏螨、智利小植綏螨。
釋放技術:定植後10~15天釋放,胡瓜鈍綏螨或巴氏新小綏螨按5000~10000頭/畝,間隔25~30天后再按20000~30000頭/畝釋放一次;智利小植綏螨按3000頭/畝,隔15~2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3次。
2.3蚜蟲類
天敵品種:食蚜癭蚊、瓢蟲、蚜繭蜂。
釋放技術:定植後7~10天釋放,食蚜癭蚊按200~3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4次;瓢蟲(卵)按20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4次;蚜繭蜂按3000~5000頭/畝,隔10~15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次。
2.4薊馬類
天敵品種:東亞小花蝽、胡瓜鈍綏螨、巴氏新小綏螨。
釋放技術:定植後7~10天釋放,東亞小花蝽按300~400頭/畝,隔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4次;胡瓜鈍綏螨或巴氏新小綏螨按5~10頭/株,20天后按20~30頭/株再釋放一次。
(三)生物農藥防治技術
生物農藥防治技術作為天敵昆蟲釋放技術的補充,當保護地害蟲發生量較多、天敵控製作用暫時不足或失效時使用。使用時注意避免生物農藥對天敵昆蟲的殺傷作用。
通常在害蟲點片發生或盛發初期施藥,可選用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殺蟲、殺螨劑。粉虱類可選用礦物油、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殺菌素等藥劑;害螨類可選用礦物油、藜蘆鹼、瀏陽黴素等藥劑;蚜蟲類可選用藜蘆鹼、魚藤酮、除蟲菊素、苦參鹼等藥劑;薊馬類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多殺菌素等藥劑。
柑橘橘大實蠅
為做好2016年柑橘大實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柑橘大實蠅危害,切實保障柑橘産業安全,特製定本方案。
防控目標
防治處置率達到8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到60%以上,總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確保柑橘大實蠅不大範圍擴散蔓延。
防控策略
採取分區治理、分類防治、聯防聯控的防治策略,加強柑橘大實蠅發生期監測,重點應用成蟲誘殺、撿拾落果和蟲果無害化處理等措施。
防控措施
(一)重點防控區域
以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川、陜西等省(市)的柑橘主産區及其他柑橘大實蠅重發地區為防控重點區域。
(二)主要技術措施
1.成蟲回園監測。採用挂瓶法、點噴法等方法監測成蟲回園始期,準確確定防治時期,做好分類指導,為大面積防治提供依據。
2.成蟲誘殺。根據監測情況,在柑橘大實蠅羽化始盛期至盛末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期間誘殺成蟲。(1)挂瓶(誘捕器)誘殺。對於蟲果率3%以下的果園,可採用糖醋液等食物誘劑挂瓶(誘捕器)誘殺成蟲,每畝懸挂8~10個,每7天換1次誘劑。(2)點噴誘殺。對於蟲果率3%以上的果園,使用蛋白餌劑點噴柑橘樹冠葉片背面,每畝噴10個點,每點0.5平方米,或糖醋液每畝噴三分之一柑橘樹,每株樹噴三分之一樹冠。每隔7天噴藥1次,蜜橘類一般要噴3~5次,椪柑類和橙類一般噴4~6次。
3.撿拾落果與蟲果處理。撿拾並處理蟲果對控制翌年害蟲基數作用較大。(1)撿拾落果。從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期撿拾園中落果,並摘除未落的蟲果,每7天一次。山坡果園在坡下挖淺溝攔截蟲果收集。打蠟加工廠、零散交易點及無人管理橘園蟲果收集後集中處理。(2)處理蟲果。撿拾和摘除的落果就地置於塑膠袋中,紮緊口袋密封悶殺。約7~10天后蟲果內幼蟲死亡,爛果埋入土中作肥料,蟲果處理袋可重復使用。也可將收集的蟲果,送往蟲果處理池中浸泡滅殺,或喂魚、喂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