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補 第一個“吃螃蟹者”
- 發佈時間:2016-04-07 00:29: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月尾巴,蕭蕭風雨幾多寒。在自古被稱為“潮州屏障,粵閩咽喉”的廣東汕頭南澳島上,遠遠望去,一座座矗立的風機猶如巨陣,分佈于曲折的山脊上,在凜冽的風中不停地旋轉,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下稱“華能新能源廣東分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華能汕頭南澳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7月,其運營的華能南澳牛頭嶺風電場是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第一個可再生能源項目。該項目1999年4月動工建設,2000年7月正式投産,風電場共安裝單機容量為750千瓦的西班牙進口風力發電機組18台,總裝機容量為1.35萬千瓦。
彼時,中國的風電行業才剛剛起步,千瓦造價還高達1萬元左右。“在廣東範圍內,這裡的風況相對較好,而且風電項目分佈比較分散,消納較為容易,沒有被迫棄風,好的時候發電利用小時數可以達到2600小時。這個島上當時有一些小風電,我們發現效益還不錯,就在此落戶併發展了起來。”華能新能源廣東分公司領導張治頻解釋道。
之後的2006年和2009年華能新能源廣東公司又分別建設了南澳青澳風電場和南澳東島風電場,前者共裝有單機容量為850千瓦的丹麥維斯塔斯風力發電機組53台,總裝機容量4.5050萬千瓦;而後者則裝有單機容量為750千瓦的浙江運達公司WD49/750風機20台,總裝機容量1.5萬千瓦。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目前這91台風機僅由10名員工進行管理,2015年發電量共計15615.94萬千瓦時,發電利用小時數在2100小時左右,高於全國1728小時的平均水準,創造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南澳島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史上的意義並不止於此。2004年11月,華能南澳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投産,作為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中的示範項目,這座裝機只有100千瓦的電站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也是首家投入商業運作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而且,其與華能南澳牛頭嶺風電場構成了風力與太陽能風光互補發電的立體格局,使得華能成為國內首家在發電側將高壓並網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投入商業運作的發電企業。
“這些年運作下來,摸索了一些經驗,給其他地區提供了參考。”張治頻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風光互補的好處,一是風光同場,可以充分利用場地和現有電氣設施,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二是可利用風電和光伏晝夜出力特點,減小峰谷差。
在十幾年後的今天,這種能源互補利用的模式越來越火熱,成為能源“十三五”規劃中鼓勵扶持的重點方向。張治頻表示介紹説,目前華能新能源廣東分公司已經在贛州等地簽訂了兩個光伏開發協議,並著力發展農光互補示範項目。
此外,華能南方分公司汕頭電廠廢棄了原有4個露天煤場,從海門港直接輸送煤炭,利用多出來的50畝地和此前規劃的400畝第三期建設用地,投資1.2億元建設17MW光伏項目,與現有的煤電機組實現光電互補。目前該項目已獲得廣東省發改委備案批復,正在進行土建招標等後續工作,計劃今年上半年投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