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揚州國家高新區如何打造區域創新集聚區

  • 發佈時間:2016-04-06 03:32: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揚州國家高新區作為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陣地”和“引領者”,將如何來打造區域創新集聚地?揚州市科技局局長楊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我們將抓住新時期産業發展規律,做好産業發展規劃,集聚豐富的創新資源,加快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優化提升發展環境,把高新區打造成産業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産業集聚地和創新集聚區。”

  建載體,造先發優勢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揚州高新區按照“集中佈局、集約用地、集聚産業”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以“特色園、園中園”建設為抓手,著力加大空間整合、産業整合和資源整合力度,已形成以數控裝備製造業為主導,生物技術、新型光電、現代服務業三大新興産業為支撐的“一主三新”發展格局。

  市科技局副局長錢東介紹,高新區始終把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方略,以爭創自主創新先導區為目標,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導向,形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産學研結合創新機制,著力突破區域、産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瓶頸,充分釋放和發揮科技成果産業化的優勢和潛力,形成了新興産業的先發優勢、現代服務業的配套優勢、傳統産業的品牌優勢,全面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

  高新區內,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産力促進中心、留學生創業園、江蘇省數控機床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平臺,其中僅中科院揚州中心已建11個分中心,還有10所著名大學研發機構和項目孵化基地。近三年,累計專利申請量達3123件,累計專利授權量達1526件。

  除此,高新區科技金融發展迅速。目前,已成功創成省級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範區,從而為全面推進科技金融工作提供了實踐基礎,為高新區企業發展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如今,在園區註冊的創投機構達13家,基金規模達13.3億元,是江蘇省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範區、蘇中蘇北首個省級創業投資集聚發展示範區,也是上海股交中心在蘇中地區的唯一合作夥伴。

  “我們為加快構築科技金融共同體,學習借鑒深圳等地經驗,在省內率先啟動科技企業上市基地建設,力求使基地成為培植‘小巨人’企業的搖籃、助推企業上市的服務商和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目前,已有焊接機器人、智慧靜電濕式除塵設備等14個具備上市前景的科技項目落戶基地,總投資超3億元。”楊蓉説。

  新定位,破解發展難

  記者從揚州高新區發展規劃中看到,今年起,高新區將立足資源條件和現有基礎,要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為抓手,提升産業發展層次,儘快形成産業結構高級化、産業佈局合理化、産業發展集聚化、産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産業集群,逐步推進産業向“細分、高端、服務、集群”轉型,重點發展智慧裝備、生物技術産業兩大主導産業。

  這是高新區産業發展的新定位。楊蓉説,“按照‘完善産業鏈,專業化集聚’的原則,把數控裝備製造産業打造為支柱産業,把生物技術、新型光電及現代服務業等産業培育成新興産業,從而推動揚州高新區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為把揚州建設成為江蘇省經濟新高地和發展新一極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但事實上,揚州高新區面對區域經濟的競爭加劇,以及環境資源約束日趨嚴峻和高端人才短缺等諸多因素的挑戰。如何破解?“從區域層面及戰略高度視角,市委市政府將出臺重點支援政策、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引進高端實用人才、實施創新企業培養工程、加大科技金融服務等,為新興産業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錢東説。

  揚州高新區在發展智慧裝備上,將通過“特色升級、新興切入、核芯帶動”三種途徑,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培育扶持力度,營造有利於數控裝備製造業集聚發展的優良環境,形成傳統製造裝備、新興製造裝備與智慧製造裝備齊頭並進的新格局,成為全市傳統機械裝備製造業升級的“加速器”,建設國內領先的數控裝備製造集聚區。

  同時,逐步完善數控裝備製造産業鏈,實現“政+企+院”聯合發展的模式,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培育,逐步壯大産業規模、強化産業集群效應,實現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無縫銜接。揚州高新區在發展生物技術産業上,將以生物健康産業園為核心載體,深入挖掘和整合多方力量,走“錯位化”發展道路,研發先進生物製劑,製造數字化診療裝備,培植高端養老産業,並推進抗塵肺一類新藥、菲蒙保健品等一批生物醫藥項目建設,帶動生物環保及技術服務業快速崛起,以及打造健康養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同時,還將著力整合資源,強化創新,開拓國際醫藥研發外包産業,打造集醫藥新技術研發應用平臺、生物製劑産品産業化基地、高端醫療設備製造推廣中心為一體的特色化生物技術産業基地。到2017年,這裡要建成60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50家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産學研合作關係或者設立大學科技園,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60家,聚集各級各類科技領軍人才100名,園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超1200億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