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5900億美元應收賬款”不必恐懼

  • 發佈時間:2016-04-05 10:30:3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彭博社等媒體日前報道,過去兩年中國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增長23%,達到5900億美元,超過了台灣的年度經濟産出,且這種現象從傳統工業部門向科技和日用消費品部門蔓延。

  毋庸置疑,企業應收賬款的飆升勢必會影響到生産經營的正常進行,不僅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還會威脅著銀行和債券持有者的資産安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龐大的實體經濟供應鏈,其危害當然不可小覷。對此,全球最大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發佈報告稱,2015年中國企業破産率上升了25%,預計今年破産率將再上升20%。從外媒以頭條新聞的形式報道來看,似乎中國企業將面臨難以自拔的窘境。對外媒報道的用意以及裕利安宜的報告預計,不明經濟規律的外行人可能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擔心不已,甚至不排除産生一時難以消除的惶恐,也有可能讓一些企業高管在鉅額的應收賬款面前茫然失措。

  其實,作為擁有過千萬家企業經濟實體的我國,應收賬款達到5900億美元固然需要引起重視,但是企業高管切不可被應收賬款一事壓得喘不過氣來。首先,應收賬款的産生是企業生産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項經濟行為,無論哪一家企業都有應收賬款,哪怕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一的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每年的應收賬款金額依然巨大,應收賬款的本身並非“洪水猛獸”,是一項再正常不過的財務指標而已。其次,應收賬款的産生並不是欠款對象一味地為逃避債務而有意耍出的怪招或濫招,絕大部分欠款對像是因為暫時性資金週轉困難所致,絕不是等同於“死賬”之類無法收回的款項。再次,在當前各國建設誠信社會的大環境下,誠信經營已成為全球經濟體共同追求的目標,沒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因欠款失信而自毀,面對欠款絕大多數企業會想方設法償還。因此,過於擔心應收賬款問題無異於自尋煩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於企業而言,同樣需要防範應收賬款成為“死賬”,這既是加強企業現代經營管理的需要,又是提高企業管理水準抵禦資金風險的應有之義。具體來講,企業要從源頭強化對應收賬款的實時監控和及時催收,做到全面分析欠款對象的資金實力與企業發展前景,弄清楚欠款者的欠款真實原因,再有針對性制定好自身應對欠款的合法策略,便能夠贏得清收應收賬款的主動權。再就是,企業在對欠款對象的行業特點、産品的市場佔有結構、抵禦市場風險和資金風險的強弱等各種因素要深入實地調查摸底,也能增強化解應收賬款的實際能力。

  當然,在企業自身努力的基礎上,更是要不忘借助於銀行的力量來破解應收賬款的難題。其一,主動向提供服務的銀行説明企業目前應收賬款的實際情況,一來讓銀行了解企業的實際困難,二來為從銀行融資解決資金週轉難題展現誠意,以誠信來贏得銀行的理解與支援。同時,銀行在清楚服務對象的實情後,可以利用銀行自身的資訊資源,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為企業清收應收賬款提供欠款者在銀行的資金情況,特別是銀行還可以憑藉企業不具備的眼光和思維,幫助企業分析應收賬款的經濟結構與收回比率,為企業克服資金週轉困難提供新的途徑,既便於企業更好地收回欠款,又利於企業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産經營規模與市場拓展規模,避免企業因盲目擴大市場和經營範圍而引發不可預計的風險。

  其二,對於銀行來説,由於其擁有不同的人才結構和經濟研究機構,不僅能較好地預測國家的宏觀經濟走向,還能較好地把握行業政策的支援力度以及提高企業應對風險與識別風險的預判能力。筆者認為,若能從銀行的角度上化解好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就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銀行在對企業的調查中往往可以客觀地評價企業,往往可以真實地把準企業的“脈搏”,甚至連企業自身認為屬於商業機密的行為,銀行也會判斷得八九不離十,一旦銀行能夠站在企業利益的高度上“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的話,那麼就會幫助企業找到化解應收賬款風險的好辦法。

  此外,企業在借力銀行提供清收應收賬款的幫助上,要始終本著誠實守信、恪守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堅持依法合規理性地處置應收賬款,最重要的是對銀行提供的資訊要高度保密,不可以侵害欠款者的非法方式來處置應收賬款,如果能在銀行的配合下通過正常的司法途徑解決清收應收賬款的難題,那自然是最好的化解良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