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美商學兩界大咖共話中企海外“買買買”

  • 發佈時間:2016-04-03 07: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鄧敏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費城4月2日電 題:中美商學兩界大咖共話中企海外“買買買”

  中新社記者鄧敏

  “當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不單只是買或者收,更多的是戰略佈局和融入世界。”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一在4月2日開幕的美國沃頓商學院中美峰會上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説。

  在本次峰會上,多位中美商學兩界的大咖對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這一熱門話題發表了看法。

  據中國商務部初步統計,2015年中國企業實施的海外並購項目共593個,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從2016年最新並購案例來看,既有海爾收購通用家電,也有萬達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可以説從液晶面板、奢華酒店到金融交易所乃至咖啡機、殺蟲劑等無所不包。

  美國銀行一位負責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高管認為,中國企業正處於投資組合最多樣化的歷史新時期。

  在李一看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已從早前主要聚焦于能源和資源,發展到戰略板塊的細分,“對智慧財産權、品牌、戰略網路這些逐步開始升級。”他注意到,“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民企和國企正在聯手走出來,資金的分配不僅是國內的資本,而是更有效地、戰略性地也非常聰明地與國際資本進行結合。”

  李一的説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不久前安邦財團與美國酒店巨頭的“喜達屋爭奪戰”,雖然安邦財團最後退出,但起初提出收購要約的正是中國安邦保險與美國私募基金J.C.Flowers&Co、香港春華資本三家聯合組成的投資體。

  不過,對於安邦等中國公司在美投資,美國政商界的懷疑態度始終不減。前有仙童公司因擔憂華盛頓的反對而主動拒絕中國華潤微電子的收購,後有美國國會議員公開反對中聯重科收購起重設備製造商特雷克斯和重慶財信收購芝加哥股票交易所。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峰會上接受本社採訪時稱:“中國經濟增長後,企業實力一步步增強,都在把全球化當成下一步的戰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在美國進行投資、收購或並購,是他們當然的選擇。”

  已主導四家公司在美上市的易居中國董事會主席周忻則認為,無論是企業或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在海外進行多元配置,這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沒必然將其放大。“美國人當初到中國投資,也是資本的多元配置。只要符合經濟規律,有經濟上的需要,就沒有必要搞得非常緊張,像狼來了。”

  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瑞·蓋瑞特向中新社記者説:“我們已進入中美經濟關係的新常態時期,投資和跨國公司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對美國意味著兩件事,一是來自中國的投資,二是美國企業已深刻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如蘋果的大獲成功。”

  蓋瑞特説,25年前美國人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接受日本對美國大規模投資的益處,現在美國也遲早要適應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這一“新現實”、“新常態”。

  “中美兩國的體制存在很大不同,相互之間的深層次互信確實需要時日。”賓大沃頓中國中心主任張忠建議中國企業在人才使用方面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當初美國公司到中國投資也是大量使用本地人才,日本的豐田、本田在美國建廠也是多雇用當地員工。”

  “中國的全球化公司畢竟還是少數,不僅匱乏國際化的人才,對全球各個國家、區域的用戶市場和法律環境的了解也是一大困難。”雷軍的説法與張忠亦有相通之處。

  自1988年就來到美國的中國石化已在美國投資40億美元,其美國總經理張吉星也認為,無論在哪發展,都要尊重當地的法律,才能走得長遠、走得持續。

  談到本地化融合,友成基金會的副秘書長韓靖則從公益和慈善的角度為中國企業投資美國提出建議。他説:“我相信公益和慈善的話題是一個非常好的潤滑劑,能夠讓企業在進行經濟交流的同時真正融入當地。”韓靖説:“中國想實施大國戰略,還是要公益同行,與全球文化互相交融。”(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