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珠鏈小鎮繞桂林 有業有家多自尊

  • 發佈時間:2016-04-03 05:52:0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桂林小鎮多,小鎮故事多。所有的故事,都奏著一首主題歌-有家有業有歸屬,自信自尊自歡樂

  一條黑白珠鏈,閃爍三重尊重

  這種風俗有幾百年了,老百姓喜歡這樣表達,那就應該鼓勵引導。

  從空中看桂林,漓江兩岸的小城鎮如一串黑與白拼色的珍珠項鍊,並且是那種當下最受追捧的自然生長的不規則珍珠,而桂林城則是這珠鏈上最大的那顆吊墜。

  黑與白——黑瓦馬頭墻、白墻花角窗,尊重的是桂北建築風格與歷史文化底色,那是嶺南風情與八桂大地上各民族建築文化融合的結晶;自然生長的不規則小鎮古村,尊重的是秀甲天下的山水格局。

  尊重,是小城鎮和村落改造設計的出發點。尊重天賦小鎮的自然形態,尊重歷史留給小鎮的文化個性,尊重居住在這小鎮裏的人——記者在採訪中,沒聽到桂林的小城鎮規劃建設者喊這類的話,但卻看到了太多這樣的場景,聽到太多這樣的故事。

  “你看這條小河麼,”畫家也是參與特色小鎮建設的企業家杜林格站在漓江邊一條小河溝前一臉敬畏地説,“我們一點都不敢動它本來的路線和樣子,只是把它清理得更乾淨就好了”。

  這樣的小河溝,在靈川縣大圩鎮有很多條。從小鎮擴展、現代交通、現代工農商貿等角度,小河溝都算不得有利條件,但小鎮的規劃建設者們從沒想到要改造它們,更沒想到要滅了它們。它們已經流淌了幾千年了,自有它流淌的道理,更有它説不盡的歷史故事。杜林格告訴記者,眼前這條小河不僅見證了大圩鎮的千年興衰,還見過孫中山先生1921年底由漓江登陸桂林城,集師北伐、與共産國際代表馬林進行會晤、著手貨幣改革等激蕩人心的中華文明復興史。

  高大上的歷史要尊重,百姓娛樂的歷史也要尊重。車行漓江西岸由桂林向南,又一個黑瓦馬頭墻、白墻花角窗的小鎮引得記者停車採訪。與其他小鎮不同,這裡白色的山墻頂部,昂首矗立著一隻雄雞——輕靈中透著一股隨時準備投入戰鬥的精神氣兒。“這是鬥雞,我們六塘鎮的特色。”曾在此地工作過的桂林市副市長彭代元告訴記者,2013年,六塘鎮被確定為桂林市第一批示範小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當地有群眾建議把鬥雞文化表現出來,縣鎮領導認為“群眾的意見有道理,也有可操作性”,就決定將這只好鬥又好看的雄雞畫到小鎮建築的白色山墻上。沒想到,這一獨特的地域標識,不僅讓六塘的旅遊有了標識、多了遊客,還讓養雞戶們的專業水準迅速提高,小鎮還成長出雞醫生和“雞博士”。選種、育種、培育、訓練、比賽、餐飲、娛樂,一隻鬥雞滲入了小鎮的各個經濟生活層面,一些養殖戶還走出國門到越南、泰國考察拓展業務。

  雁山鎮,是漓江西岸的一個交通重鎮,水邊山前的小鎮寸土寸金。即使這樣,在鎮口竟然有一個小廣場。有了這小廣場,整個小城便沒了那種逼仄感,倒是多了幾分開放感。“為了保留住這幾棵古樹,也是滿足群眾的願望,政府沒賣這片寶地。”雁山區委書記黃洪斌告訴記者,小鎮另一個特點是建築風格多樣化,僅嶺南徽派建築就有三種,而且還有一棟紅頂的西式小樓站在黑白建築群裏。“本來是想按一種風格改造舊屋面的,但群眾提意見,覺得風格多些也好,我們就尊重大家的意見。”

  建築風格尊重群眾意見,鎮名村名錶達方式也尊重群眾意見。在臨桂區的鎮子或是村頭,並不見直愣愣地在一塊大石頭上寫某某鎮、某某村,而是用一幅鳳頭聯,很優雅地告訴遊客這地方叫什麼名字,有什麼風物文化。比如“廟臨國道往龍勝,坪下江灣到宛田”,就表示這個村莊叫“廟坪”,而且陸路去龍勝、水路達宛田。

  “這種風俗有幾百年了,老百姓喜歡這樣表達,那就應該鼓勵引導。”彭代元説。於是,全縣人近乎癡狂地想詞尋句,有的鎮竟然有十幾幅鳳頭聯,當時的臨桂縣成了“村名鳳頭聯”的吉尼斯之最。今天的臨桂區,寫鳳頭聯、挂鳳頭聯已蔚然成風,從村鎮名字到農家門神,精妙的對聯淋漓盡致地表達著自家的個性與追求。每當有外來人讀懂聯頭之意,主人家和在場的當地人都會從心底發出自豪的笑聲。

  有家有業,有歸屬有尊嚴

  這房我自己買下了,三個兒子全家人都在鎮上工作,都不出去打工嘍!

  小鎮看多了,就總結了幾條判斷標準,比如看小鎮建設是否成功,關鍵是看這裡的人有沒有歸屬感與自豪感,再往高裏説,就是看這裡的人民是不是有尊嚴地生活著。

  歸屬感與尊嚴都不是可以給予的東西,前者必是發自心底的認同,後者則賴於家業、職業、知識及生存環境等。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場景:三月的細雨中,記者走進有著“廣西畫扇第一鎮”的陽朔縣福利鎮一棟臨街五層樓。當地領導見一層廳堂有些臟亂,就對六十多歲的男主人説,老哥,你這屋子也太亂糊些了,好好收拾一下嘛。主人一愣,立即紅著臉加大嗓門説,“這房我自己買下了,三個兒子全家人都在鎮上工作,都不出去打工嘍!”

  “老哥”顧左右而言他的語言和臉上的表情分明是説:在這個鎮上我有房有家,一家子全有工作,這就夠了,就足以讓我自豪了,至於亂點臟點兒那實在不影響我的自信與尊嚴。

  這盪漾著自信與尊嚴的畫面讓記者想起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的話:“城鎮化不是簡單地把城鎮建漂亮,更不是簡單地將農民變市民,關鍵是讓農民進城後能就業,有穩定的收入,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下、過得好、有尊嚴。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不要只注重‘宜居’,重點要突出‘宜業’。”

  宜業,可以説是桂林小鎮建設的第一要務。為此,與小城鎮建設同步展開的,是特色産業培育。水果、蔬菜、竹木、商貿、文化、特色加工製作,一村一品,一鎮一特色。

  白沙鎮等幾個不在漓江岸邊的陽朔縣偏遠小鎮,只三年時間就成了金橘等特色果品之鄉,酸甜可愛的金橘不僅走遍大江南北,還坐船乘飛機去了歐洲的大超市。果園茶園花園裝點的小鎮成了陽朔新的旅遊景區,物流、民宿讓小鎮充滿活力。

  有了産業自是不愁就業。於是,外出打工的男女被吸引回家鄉。記者採訪的桂林小鎮人,自50後至90後,談起過往經歷,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在外地打過工。

  “當初要是這麼好,肯定不會出去了。”吳啟春的妻子望著窗下綠色的江水告訴記者,四處打工十幾年的兄弟妯娌四人因家鄉小城鎮建設而得以團聚,在漓江西岸雁山區新開發的旅遊綠道旁邊開了這家客棧,“一家人一起做,很開心,也安心。”

  如果説黑白珠鏈般的小城鎮是桂林的新景致,那麼,各種農家樂民宿客棧,則是桂林小城鎮的新景致。

  劉海峰的農家樂開在陽朔縣漓江支流遇龍河畔,與北歐來此開客棧的鄰居一樣,他安靜地等著遊客到府,而不是去河邊吆喝拉客。“以前可不是這樣,”他安靜地對記者説,前些年,大家都去撐竹筏,在河邊搶客,“不好,很亂,很沒有面子。”2013年政府建設特色小鎮,把河邊修整成了乾淨漂亮的步道,號召“農家樂回農家”,他非常贊成,就開了這間民宿酒店。讓他沒想到的是,安靜下來後,他的營業收入遠比吆喝拉客時高,因為“環境變好,建設得這麼漂亮,人家都更願意來旅遊了呀”。

  與安靜的劉海峰不同,恭城縣蓮花鎮的人是忙得不著家。鎮領導帶記者一連進了六家門,也沒有找到一個人——這裡的人是不鎖門的,也不關門。直到進了第七個門,扯著嗓門喊了半天,才從街上跑回一位,而這位叫蘇開鎮的老先生説,他正跟人談月柿的運銷生意呢。“我們這兒的月柿可是全世界最好的月柿呢……”老人家不失時機地給記者推介他們鎮的特産。

  黃祥興從來沒跟人談過生意,因為“鎮裏有專門行銷腐竹的合作社”,他和鄉親們只是堅守著六塘鎮最古老的腐竹製作技藝,最多知道今天鍋里正做著的腐竹是新加坡客商定下的。

  宜業,是桂林特色小鎮建設的宗旨,也使進入小鎮的前農民們迅速融入城鎮生活、享受著現代文明。

  這邊,六塘鎮和周圍村莊的黃祥興們只專注古老手藝,而把房前屋後的保潔與污水處理等城市叫做物業管理的雜事交給專業人士去做。那邊,夕陽下的蘆笛三村,山水畫中走來四位年輕媽媽,她們推著彩色的童車説著笑著從鎮子回家去。“小孩子慣壞了,每天都要去玩滑梯。”一個説,另一個告訴記者,她們喜歡每天在鎮子與村莊間的綠道上走走,“像逛公園一樣”。

  沿著這曲水流觴式的水岸綠道來到鎮子上,十字街邊,楊小平正與丈夫支攤賣豆腐。做豆腐及製品是秀峰區的傳統,魯家村尤其有名。廣東、貴州、湖南等地的遊客來桂林,都會來此品嘗這一地方名吃。楊小平和丈夫有工作,每天傍晚來這裡“做點小生意”。“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女士免費一碗!”楊小平的自信、開朗,引得路過的人不餓也湊上前品嘗一番。記者想跟她算算收支賬,她忙得沒工夫答話,邊上的食客笑道,總得有個一二十萬。

  這個鎮子上的人都忙得沒工夫多説話,但開口時嘴裏會溜達出幾句英語、日語來,因為外國遊客一年比一年多,多得他們料想不到、應接不暇,不得不學幾句外國客套話兒。

  宜業的小城鎮建設,成為桂林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引擎。

  讓人民安居樂業的事業,得是“書記工程”

  既然是關乎人民群眾的事業,那就必須所有的一把手來擔當。

  世人只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不知桂林小城鎮冠八桂。桂林市建委主任黃欽很是為桂林的小城鎮“長在深山人不知”而抱不平,因為“廣西全區100個示範鎮裏有23個在桂林,全區獲批的89個中國傳統村落,有49個在桂林”。這些小鎮古村如一幅幅水墨畫,描畫在青山綠水之上。當然,黃欽也承認,大家不了解也有些道理,因為,“過去並不是這個樣子,大多數小鎮跟全國各地的小城鎮面貌差不多。”而且,2012年底,桂林市城鎮化率僅為42.78%,低於全國平均水準,更與國際旅遊城市定位不符。

  2013年,桂林啟動了特色小鎮示範工程。“我們要解決的是農業人口進入城鎮之後‘幹什麼’和‘生活怎麼樣’的問題,是要實現人的城鎮化,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在美麗的小城鎮裏安居又樂業。”趙樂秦説,既然是關乎人民群眾的事業,那就必須所有的一把手來擔當,於是,示範工程被定名為“書記工程”,從此,在桂林凡涉小城鎮建設的事就被幹部群眾統稱“書記工程”。

  這通俗明瞭的四個字,讓各級幹部明白了責任重大,無可推託;讓群眾明白了,這是要動真格的了。

  雖是“書記工程”,但市委下發的文件卻是群眾聽得懂的話。比如,“只有桂林的環境好了、口碑好了,桂林才是真正的好了”,比如“調整産業結構,使周邊農民在鄉鎮有工可做”。

  這類準確又樸素的話,説到了群眾心裏,便成為示範鎮啟動的動力。而很快修整出模樣的示範鎮們,不僅建築鮮亮、鎮容整潔、道路通暢,更兼污水有處理、做飯洗澡有沼氣煤氣、看病有醫院、上學不用跑遠路、跳舞有廣場,最關鍵的,當然是進了鎮子的人“有工可做”。這一切讓人民群眾更加相信“書記工程”是為人民的事業。於是,小城鎮建設由“書記工程”變成人民意願。

  “好多人找我,要求自己集資建這條路,不等了。”平樂縣沙子鎮書記淩熙説起當年群眾的建鎮熱情,激動得眼眶濕潤了。因為不是第一批示範鎮,又不在著名的旅遊線路上,沙子鎮當地群眾有些急,就找到這位年輕的書記,有捐資的,有出謀劃策的。有了人心就不怕困難,於是,這個唐朝初年湘桂驛道上的古老集鎮,破舊的石板路和數百年的破舊建築,稍加修整,便與不遠處的現代道路與太陽能路燈一起,構成一個從歷史中走來的鮮亮又多彩的小鎮。與小鎮一同改造成功的還有萬畝沙田柚、萬畝山藥種植和萬畝柑橙三個基地。

  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小鎮建設,也主動愛護著自己的小鎮。

  漓江西岸草坪鎮外,一個中年婦女正精心地掃著人行綠道,見一絲茅草,就彎腰撿起來,那份用心讓記者不忍打擾她。問邊上正擇菜的人,才知道她並非保潔工,而是飯店的老闆娘,“她每天都是這麼掃呀掃的”;靈川縣江頭鎮,家家門前小溪流,水中魚兒遊,想吃魚了就門前撈一條下鍋。沒有人會往溪裏扔臟東西,也沒有誰家的魚丟過。這景致這民風為小鎮招來了遊客,傳播了美名……

  桂林小鎮多,小鎮故事多。所有的故事,都奏著一首主題歌——有家有業有歸屬,自信自尊自歡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