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水壺”是“烏龍”還是確有其事?
- 發佈時間:2016-04-01 02:30:5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聞觀察
新華社記者楊紹功聶 可趙久龍
55.6%的不銹鋼電熱水壺使用高錳鋼,長期過量攝入錳會導致記憶力減退,建議選用304或430等不銹鋼材質的電熱水壺……近期,江蘇省品質技術監督局發佈的一份電熱水壺風險報告引發社會關注,不少人因此擔心自家的電熱水壺“有毒”。
不銹鋼電熱水壺到底會不會引起錳中毒?消費者還能不能放心地使用?事關公共安全的預警如何更科學權威?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電熱水壺曝出“品質問題”
3月17日,江蘇省品質技術監督局召開新聞通氣會,發佈了一季度小家電産品品質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結果,其中一份由江蘇省産品品質監督檢驗研究院製作的《2016年電熱水壺産品風險監測品質分析報告》指出:該院對市場上50批次的電熱水壺産品進行了品質風險監測,發現55.6%的電熱水壺産品錳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錳鋼的問題。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電熱水壺的錳含量越高,錳析出量也越高,高錳鋼中錳析出量多數在0.1mg/L以上。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金屬錳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産生記憶力減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報告建議消費者最好選用304牌號不銹鋼材質的電熱水壺。
報告發佈後,“電熱水壺燒水會導致神經紊亂”“過半電熱水壺會讓人變笨”“只有304鋼的水壺才能用”等內容在微網志、微信朋友圈流傳,引發了輿論高度關注。
南京市民李女士看到朋友圈裏流傳的文章後,很快轉發給身邊的朋友,並到家附近的超市購買了帶“304不銹鋼”字樣的熱水壺。記者採訪發現,在各大賣場和知名電商平臺,電熱水壺的介紹中紛紛添加了“304不銹鋼”字樣。
記者走訪了幾家賣場,銷售人員表示,最近來買壺的消費者確實增加了,銷售員會告知顧客有無“304”字樣並無影響,但顧客仍傾向於選擇有“304”字樣的産品。
有專家表示,不排除電水壺産品生産企業在選擇壺身不銹鋼材料時存在把關不嚴,為追逐利益降低成本選用廉價材質的現象,但不合格産品主要集中在小品牌或是雜牌。
不必“談錳色變”
對於“毒水壺”是否真有毒,一些科普機構和專家給出了看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冶金專家王國棟表示,用高錳鋼電水壺燒水時,無含錳的氧化物發出,並且通過煮水析出的錳含量非常微小,還不如食品和自來水等物品中的含量高,因此不會産生對人體有害的情況。
科普網站果殼網發文認為,江蘇質檢院的報告是參照SN/T2829-2011標準進行檢測。但這個標準裏,食品模擬物採用的是4%乙酸食品模擬液而不是日常用的水。此外,這個標準涵蓋的重金屬檢測範圍裏不包括錳。建議權威部門用正確的方式再測一次。
有專家提出,選擇不同的食品模擬物對試驗結果的精確度有影響。用4%乙酸測定熱水壺原材料中錳的含量,所得結果會比用水進行試驗的結果偏高。
此外,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進行分析,一些專家和廠商也提出,對於合格的水壺不必“談錳色變”。
3月23日,廣東省品質技術監督局在其微信公號中發文表示,成年人每天錳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11毫克。以(江蘇質檢報告)錳析出量最高1.168mg/L的那批次電熱水壺為例,要喝大概9.4升這種電熱水壺燒的水,才有可能超出可耐受量。
江蘇一位食品工程專家介紹稱,類似的“談錳色變”早在2012年也曾發生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當時就已做了科普:錳攝入的途徑主要是呼吸,胃腸對錳的吸收率僅為1%—5%,因此飲食不會造成錳過量、錳中毒。
事關公共安全的預警如何做到科學權威?
針對用酸性溶液做檢測是否科學這一問題,江蘇省質檢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用酸性溶液加熱、浸泡不銹鋼所獲“錳析出量”確實與燒水壺的實際工作環境有很大區別,但這確實合乎日常的重金屬檢測方法。該試驗進行的是一種“加嚴試驗”,用更為嚴苛的方法對潛在風險進行檢測。
就“加嚴試驗”的過程是否科學問題,記者致電江蘇省産品品質監督檢驗研究院辦公室,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此事的相關資訊現由江蘇省質監局統一對外發佈。記者又就此採訪了江蘇省質監局,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報告是該局“根據實施情況定期發佈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結果”,該局只是“對發現問題的企業按照管轄許可權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向社會發佈消費提醒。”
專家認為,如果相關檢驗報告能夠公佈詳細檢驗過程,讓相關部門來作公開研討,將更有利於消除質疑和困惑。
與此同時,一些冶金專家介紹,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選擇合格熱水壺是必要條件。買水壺首先要選擇品質合格,符合國家標準的商品,如果容器內外壁標有“GB9684”字樣,則代表符合國家標準,可以放心使用。
(新華社南京3月31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