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僵屍企業”擠佔信貸資金存隱憂

  • 發佈時間:2016-03-31 00:29: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流動性相對寬鬆是一個總體感覺,資金有的沉澱到設備廠房,有的繞在三角債中,不少被一些傳統行業的過剩産能凍住了,沒有流動起來,週轉率低。”一位銀行系統內部人士發出這樣的感慨。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這樣的現象在經濟下行期間越來越普遍。一方面,從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總量以及新增貸款等數據來看,進入到實體中的資金量並不少;另一方面,由於“借新還舊”類貸款所佔比重上升,以及大量“僵屍企業”佔用信貸資金形成資金沉澱,資金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這背後可能引發的深層次問題更值得關注:在對實體經濟更為謹慎的同時,銀行資金“脫實向虛”的趨勢更為明顯。

  乏力 “借新還舊”貸款難撐實體擴張

  根據央行數據,截至去年年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13.3%,狹義貨幣(M1)同比增速15.2%,均比2014年年底有明顯增加。與此同時,2015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3萬億元,為歷史最高水準,比2014年多增1.52萬億元;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73.1%,比2014年高11.7個百分點。

  這種態勢在今年也有所延續。今年1月,新增人民幣信貸達到2.51萬億元,創下單月最高紀錄,隨後2月降低到7266億元。儘管流入到實體中的資金量並不少,實體經濟卻一直復蘇乏力。能源局數據顯示,前兩個月,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2%。這也與近日發佈的工業運作數據相吻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至2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4%,比2015年12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指出,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相當一部分資金並沒有真正在實體經濟領域發揮作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有的企業從銀行貸了款,但面臨還款困難,不論從監管的導向還是銀行的實踐來看,銀行對這樣的企業都不好貿然抽貸,操作很多都以“展期”為主,但是這種用於“借新還舊”用途的貸款雖然也形成銀行的新增貸款,但和實體經濟的擴張實際關係並不大。

  雖然難以確切地統計數據,但業內人士表示,“借新還舊”類在新增貸款中佔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尤其是經濟形勢不好,一些依靠“借新還舊”維生的企業會更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借新還舊”類的貸款背後掩藏著巨大的風險。

  一位商業銀行基層工作人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借新還舊”也分很多不同的情況。如果這個企業所處的行業並未發生整體下滑,只是銀行自身經營不善,那麼企業未來還上這筆貸款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如果是這個企業本身所處的行業就不行了,那麼即使銀行今年給它續貸,但是這個企業明年極有可能還是無法還款。”該人士説。

  病因 資金沉澱“僵屍企業“形成資源擠壓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資金不論是以續貸的形式,還是以新增的形式,若投放到這類喪失生存能力的企業中去,都可視為是一種資金“沉澱”和“佔用”。看起來,資金是輸血到了實體,但實際上並未真正地再次流動起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M2增速目標定在13%,業內認為,這表明貨幣政策可能仍將維持一定的寬鬆力度。前不久,央行再次宣佈降準,自2016年3月1日開始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實際上,從2014年末開始,央行一直執行偏寬鬆的貨幣政策,多次降息降準。另外,央行還多次定向降準,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SLF(常備借貸便利)、MLF(中期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等方式滾動釋放流動性。

  但是,也有銀行業人士感嘆,流動性相對寬鬆是一個總體感覺,資金有的沉澱到設備廠房中,有的繞在三角債中,不少被一些傳統行業的過剩産能凍住了,沒有流動起來,週轉率低。

  “僵屍企業”佔用大量信貸資源的現象早已被諸多業內人士所警示。

  “我們就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地方上有企業本身已經不行了,欠了好多銀行債務,地方政府也會出來斡旋,希望銀行能夠以較低的資金成本繼續對其授信。從我們銀行的角度來看,我們如果真的停貸的話,企業為了生存,就想辦法從其他渠道融資,那樣成本更高,企業反而死得更快,銀行一分錢都拿不回來。”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某地分行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不良率考核的高壓之下,這種持續的資金投入有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證大集團總裁助理兼私募投資總監談佳隆對記者表示,由於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採取保護主義的政策,使得當前大量“僵屍企業”僵而不死,佔用了“廉價”的信貸資金卻不産生效益,週而复始地借新還舊來輸血已經成為常態。銀行為了補償利差收益損失,不得不向中小企業提出較高的融資成本,這才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久拖不決的根本原因。

  轉向 銀行資産配置偏好改變明顯

  實體經濟不振,沉積資金不僅降低了資金的流速,而且改變了銀行的風險偏好。某大型國有銀行信貸部人員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總體而言,在銀行不良率普遍有所上升的情況下,目前銀行確實放貸會放慢一些、慎重一些。在他看來,我國間接融資比例整體較高,在面臨經濟週期波動時,以企業為代表的債務人經營情況惡化,其債務作為其仍要支付的義務,造成企業資金緊張,因此,企業希望依靠續貸翻身;而以銀行為代表的債權人則持審慎態度,希望儘早離場。這種對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劇經濟關係的局部波動。

  一方面,除非上文所提及的“不得已而為之”,幾乎所有的銀行對不良率較高的地區、行業和客戶都採取收回或壓縮措施。記者採訪多家商業銀行人士獲悉,對於鋼鐵、煤炭、造船等過剩産能行業的授信,幾乎所有銀行都嚴格限制準入。

  “對生産型和製造業企業,連續經營又沒有盈利能力的、現金流為負的企業我們應該高度關注,也會視不同的情況差別對待;若是未來轉型當中被淘汰的企業,我們要加大退出、減退的力度,儘量地不要讓它在我行形成呆賬和損失。”中信銀行副行長孫德順日前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另一方面,在對實體經濟更為謹慎的同時,銀行資金“脫實向虛”的趨勢更為明顯。曾有業內人士測算稱,過去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表記憶體款,其主要投向大約90%是貸款,剩餘10%左右投資在債券市場。而在銀行理財的時代,其資産僅有35%以內可以配置在非標資産(貸款),而其餘65%以上都必須配置在資本市場。平安證券最新發佈的研報認為,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的路徑主要有結構性配資、兩融收益權回購和收益互換、股權質押業務和定增及員工持股等,這四類相加合計規模保守估計在1.1萬億元左右。

  曾剛表示,經濟下行週期,實體企業的信用風險有所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資金配置也發生了一個明顯的改變。“在實體不好的情況下,不能壓著銀行一直以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去放貸,銀行的錢有衝動流入到資本市場,去追求更高的回報。”他説,這種“脫實向虛”的核心原因還是在於實體經濟的調整還未結束,實體的投資機會不夠明確,而在去庫存和去杠桿的過程中,實體又將産生新的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