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劉慈欣:科幻最需要激情和思想

  • 發佈時間:2016-03-30 02:17: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海濱

  3月25日晚,“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落幕,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科幻作家劉慈欣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出生於山西陽泉市的科幻作家劉慈欣,在2015年憑藉科幻小説《三體》拿下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由此,默默耕耘了100多年的中國科幻,從他的筆下走出國門,登上世界科幻文壇之巔。

  與他筆下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相比,劉慈欣顯得平和而務實。

  1963年出生的劉慈欣,原是山西娘子關一家電廠的電腦工程師。從中國第一代科幻迷到中國科幻小説的寫作第一人,他迄今發表文學作品已達400萬字,代表作是長篇小説《三體》三部曲。

  《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該書的幻想源於經典物理中的三體問題,即三個體積品質相當的天體,在遠離其他星系以致其他星系的引力影響可忽略不計的情況下,三個天體在互相引力的作用下彼此圍繞運作,其運作軌跡將産生不可預測的混沌。劉慈欣通過大膽的想像和嚴謹的推斷,在三體星系的行星中構建了一個外星文明形態,並描繪了該文明在如同不可捉摸的命運一般的“恒紀元”與“亂紀元”的輪替中,數百次毀滅和重生。

  在《三體》中,宏大的、富有張力的想像隨處可見,為讀者建構了一個讓人震撼的新世界。劉慈欣説,從一個簡單的“想法”演變成令人“腦洞大開”的創意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我寫一部長篇小説,可能寫作只需要三四個月,而積累創意的過程,往往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同樣,《三體》創作也是一個煎熬的積累過程。”劉慈欣説,急功近利是出不來好的科幻作品的,要耐得住寂寞,這也是科幻寫作的樂趣所在。

  談及創意的靈感來源,他笑著説:“靈感怎麼來的,我不知道。如果知道,那就不是靈感了。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每個人的童年、少年時代,都會産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宇宙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嚮往。”

  “科幻文學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晴雨錶。只有一個朝氣蓬勃、處於穩步發展時期的國家,才能為優秀的科幻文學培育肥沃的創作土壤。”劉慈欣説,你觀察會發現,在科幻誕生的兩個世紀過程中,科幻最繁榮的國家也是國力最強盛的國家。

  “我寫科幻,歸根到底是因為我熱愛科幻,而不是為了寫給別人看或者獲獎。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劉慈欣説,從中學時代起,雨果獎就伴隨他成長。

  與娘子關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同,娘子關的地理特徵卻是閉塞的小區,這樣的土壤與科幻作家有什麼關係呢?

  劉慈欣説,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終生生活在斯里蘭卡的一個小漁村裏,但視野最為遼闊、想像最為豐富。這幾乎成了科幻界的普遍現象。

  雖然生活在偏僻的地方,但有了網路之後,資訊並不閉塞,資訊佔有率與大都市並沒有區別。更重要的是,遠離大都市,會産生對都市科技、文化的嚮往,這就是科幻的起點。他説,“我們並不缺少資訊,最缺的是科幻的激情和思想”。

  “我總是被問到,為什麼中國的科幻電影比美國的落後很多?”劉慈欣認為,個中差距就在於“科幻的情懷”。他説:“美國的科幻總是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這就是科幻的情懷。而這一點,可能是科幻的核心內涵。”

  現在,電影《三體》的外景已經拍完,正進行後期製作,如果順利的話,今年有望和觀眾見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