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寨羅斯柴爾德在華行騙三年 企業政府頻繁中招

  • 發佈時間:2016-03-26 07:28:00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寨羅”在華行騙達三年

  近日,國內某頂級高校校長會見山寨“羅斯柴爾德”繼承人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與“山寨羅”相關的尷尬事件並非個例。2013年以來,這個自稱英國著名財團主要管理人的“奧利弗·羅斯柴爾德”(見圖)頻繁現身多個中國金融及學術機構,蒙著面紗的他還屢屢成為“座上賓”。

  我們送走了“空手套白狼”的“王木匠”,也揭開了“氣功大師”王林的神秘面紗,如今“洋騙子”也來了。在國內外互動交流越來越頻繁的當下,又是何種面紗,能在長達3年的時間裏遮住“山寨羅”的臉?

  “山寨羅”現身名校

  這所高校官方網站曾有報道稱,2月1日校長會見來訪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繼承人之一、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資産主要管理人“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一行,並希望雙方未來能加強合作和交流。

  文章中還提到,奧利弗是國際金融投資家、企業戰略家,同時也是國際慈善家,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紅十字會等十多家公益基金會和慈善組織機構負責人。曾于2013年、2014年多次到訪中國,出席由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亞洲産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辦的國際金融與産業科技創新合作座談會等活動。

  隨後,有媒體對奧利弗其人展開調查,查閱位於倫敦的羅斯柴爾德檔案館資料,竟未發現此人。2月5日,英國羅斯柴爾德集團的代表回應確認,“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並不是其家族成員,也不涉足集團的任何業務。

  3月23日,這所高校的副校長就此事坦承:“的確存在著甄別方面的疏忽。”另有該校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校方在甄別國外捐贈人時,僅以其參與國內多種大型活動和多個頭銜為參照依據,對捐贈人的實際身份背景欠缺考慮。未來將會對捐贈人背景加強甄別。

  ■聲音

  有人冒充“羅斯柴爾德”一事引發網民熱議。網民“5x_c”説:“校長的善意是希望能夠通過更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支援,為師生爭取捐贈的努力。隨著對外交流的加強,外國人來華交流、投資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當遇到被賦予‘頭銜’和‘標簽’的人或事時,不平等的心態往往導致‘自蒙雙眼’的現象發生。”網民“太一生水”説:“雖然打臉,但學校表態挺好的。畢竟如果真羅斯柴爾德來了,必須校長親自會見啊。現在發現弄錯了也敢於承認,這種態度很好。”

  該校博士生小陳説:“學校被騙事件反映了校方對來訪人員資訊審查不嚴格、確認不徹底的現象,高等學校作為此類人物的高頻接觸者,應將此事件作為警示,完善一套資訊審查和認證制度,讓這些騙子無處下手。”

  企業政府頻繁中招

  記者調查發現,“中招”的不只是一所名校。2013年起,“山寨羅”的身影頻繁亮相於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其中還包括浙江某名校。

  其中,2015年9月是“奧利弗·羅斯柴爾德”最繁忙的月份:9月12日,“奧利弗·羅斯柴爾德”參觀訪問了盤古智庫·香山書院;9月13日,“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一行在北京和數位國內企業家,交流探討企業社會責任;9月16日,“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一行在淄博市、區領導陪同下考察調研;9月中旬召開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期間,寧夏銀川國際會堂貴賓廳展出了國木金絲楠,“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也進入會展參觀並試坐了倣故宮龍椅寶座;同月,“奧利弗·羅斯柴爾德”還出席了在深圳召開的第四屆慈展會主論壇,並作了主題為《企業與商業如何雙贏——重塑公益慈善規劃與加強國際協作》的演講……

  此外,2015年10月,由浙江大學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辦、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承辦的第八屆“世界創業論壇”(WEnF)上,“奧利弗·羅斯柴爾德”作為嘉賓出席。

  ■聲音

  山東建築大學教授鄧相超表示,“山寨羅”的招搖撞騙行為能夠屢屢得逞,説明我們盲從的心理嚴重,還缺乏理性的甄別和質疑態度。

  南開大學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院院長關信平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也導致了解一個人、一個組織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過去有公章作為權威性的證明代表,但是現在各種活動、項目運作資訊公開化程度較高,不用找誰來證明自己,這也造成了交流雙方之間的鑒定模糊。”

  “此外,‘尊重客人’是我們的傳統,從文化上來説,我們的社會有一種對於外國人的基本信任。”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邱澤奇説,這樣一種信任成為普遍的社會心態之後,就有了“洋騙子”滋生的土壤。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褚松燕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儘快完善我國《徵信業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措施。“將信用記錄逐步推廣到社會各領域,以‘信用記錄’的模式助力健全法制社會。”褚松燕説,國內一旦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體系,自然會縮小行騙人鑽空子的空間,那麼“蒙著面紗”的外國人也就難有行騙機會。

  據新華社

  ■新聞銳評

  “山寨羅”可恨

  “缺心眼”更可怕

  “山寨羅”的招搖撞騙行為固然可恨,而我們盲從的“缺心眼”就更可怕。

  外賓到訪,以誠相待也是人之常情。接待假冒的“山寨羅”,並非我們企業家無知,也不是高校校長無智。心懷鬼胎的“山寨羅”公然利用名人效應,編造諸多頭銜實施公開行騙,失去的是國人的信任。

  不過,在譴責“山寨羅”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在國內外互動交流越來越頻繁的當下,我們應改變盲從的媚外心理,樹立理性的甄別意識,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異國他鄉的訪客。當遇到被賦予多種“頭銜”和“標簽”的人或事時,應擦亮眼睛,多留一個心眼,避免“自蒙雙眼”的現象再次發生。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