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黃花城水長城“三絕”

  • 發佈時間:2016-03-26 07: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溫來生文/圖

  位於京郊懷柔區九渡河鎮西水峪村境內的黃花城水長城以“水”著稱。這裡融青山、碧水、古城垣為一體,至美至極,嘆為觀止。這裡既有水庫,又有長城,是北京界內乃至全國都非常少有的山水相連的長城,其中獨享世間少有的水中“蛟龍”三絕景,更是堪稱世界奇跡。

  “一絕”之城水兩相戀

  尋山路拾級而上,只見崇山峻嶺中閃現出一條白色“長龍”,時而沒入水中,時而蜿蜒在山頂,這就是景色秀美壯觀的黃花城水長城。

  黃花城歷史悠久,形制獨特。仲夏時節,這裡的室宇村舍會淹沒在漫天的黃花之中,因而得名“黃花城”。據史載,黃花城長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4~1592),隋、唐以後曾多次修繕。明朝大修長城,京城北面的長城大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很好的修復加強。黃花城位於明十三陵的東北側,為拱衛皇陵龍脈的一個重要關口,東連慕田峪,西接八達嶺,全長14.2公里,盤旋于山脊之上,環繞在灝明湖畔。此處長城不僅是守衛京師的北大門,而且成為護衛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是明長城精華所在,有“京師北門”之稱。

  相傳,明朝時期朝廷派一位叫蔡凱的大將軍主持建造,但因山勢險峻、工程浩大,歷經多年才修好。朝廷幾多不滿。朝中姦佞趁機以“工期過長,投資太大”告了蔡將軍一狀,結果蔡將軍竟被斬首。後來皇帝意識到這裡有蹊蹺之處,便派人調查,見蔡將軍修築的長城極為險峻、堅固,用米湯固定的磚石竟敲擊不出一絲裂紋,而且所經賬目筆筆清明,終於明白這城墻絕非偷工減料之作,於是便重新為蔡將軍樹碑立墓以示“平反”,並在城下顯著的岩石之上,刻上顏魯公體“金湯”二字。

  “二絕”之長城出入水

  水長城緣何而來?魅力何在?就在於水庫大壩修起來後的“長城三入水”。

  其實,造就“水下長城”奇觀的原因,並非因為最初建此段長城時有意而為。1974年,修建西水峪水庫(灝明湖),大壩截留,水位上升,把處於低谷部位的三段長城自然斷開,看上去就是山上的長城進入水中,又從潭水的另一側上山的景象,由此形成了“似巨龍戲水、水沒古城垣”的世間奇觀,故而得名“水長城”。

  古城敵臺入雲端,一泓碧水抱石垣。登城之上,只見一段長城從北面的山上蜿蜒而下,一段長城在南側的山坡呼嘯而上,最低點是一個小水庫,被稱為“二龍戲珠”。而從水庫西側的公路向東看,能同時看到山上的長城和水庫里長城的倒影。罕見景致,世間難得一見。

  水中,水長城很靜,無絲竹之亂,無案牘之勞形。巍峨的長城纏綿起伏,沿青山起舞,然後一頭扎進美麗的灝明湖,然後又從水下“挺身而出”,三起三落,魅力無窮。這樣的人間美景是自然與人工的力量渾然一體的傑作。殊不知,淹沒了三段長城墻體,卻造就了山水相連的長城景觀,更是京郊獨特的可近距離觸摸的“山間碧玉,水中長城”。而像黃花城這樣三段長城入水的景觀,在國內絕無僅有。於是,有詩云:“城抱碧波漣,水沒古城垣;城水相呼應,壯美自悠然。”

  “三絕”之明栗滿坡生

  置身長城環繞的百畝大明板栗園,可看到形態各異的40余株古樹盤根錯節,那巨龍戲珠之軀和撐掩蒼天之冠,令人讚不絕口。據當地老輩人説,這些老栗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在懷柔,各種古樹數量很多,可為何只有黃花城一帶有如此大面積的明代古栗樹森林呢?據説,在當時,黃花城長城不僅僅是拱衛京師的北門,同時也是保衛皇陵、抵禦外患侵擾的重要關口。士兵們戍邊、修城,生活十分艱苦,卻絲毫不敢怠慢。可朝廷撥發的糧草有限,將士們經常餓肚子。於是當時守城將士就帶領士兵們,三分守邊,七分墾種,在距離長城不遠的空地上栽植板栗,做糧食充饑。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十萬株古栗樹了。

  如今,這些明代古栗樹依然根深葉茂(未嫁接過),雖然歷經數百年人間的風風雨雨,飽經風霜,但仍能開花結果,堪稱一絕。如此大面積的古栗園,實為京郊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奇葩,而其中最古老的“板栗王”,樹齡在600年左右。難怪有詩讚曰:古栗蒼蒼滿坡生,歷經風雨仍從容;不吝獻出豐碩果,顆粒飽滿譽滿城。

  每年6月栗花盛開時節,漫步在百年古栗園,放眼望去層層疊疊,板栗花一叢叢、一簇簇挂滿整個樹冠,黃的像沙,綠的似海,與古老的明長城交相輝映,微風襲來,飄來陣陣芳香。如今,遊客更是喜歡站在長城腳下,臨水而立,看蒼勁的百年古栗樹吐蕊,栗花怒放,感受古樹新生、延續生命的別樣風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