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百年老礦面臨生死劫 工人放假兩年每月僅幾百元工資

  • 發佈時間:2016-03-24 09:26:0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煤炭行業日漸式微,各省市以及各大煤企去産能方案逐漸浮出水面,關閉礦井和轉崗分流成為煤企去産能的關鍵詞。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冀中能源位於石家莊、邯鄲等地的多個煤礦,作為河北省最大的煤炭集團,其去産能的壓力不容小覷。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儘管冀中能源還未出臺具體的去産能方案,但是由於旗下資源枯竭的老煤礦較多,目前冀中能源已經在主動去産能,石家莊、邯鄲等地多個礦區已關閉了不少煤礦。

  其中,井陘礦區去年已關閉最後一個礦,結束了上百年的採煤歷史。800多名工人放假兩年,扣除各種保險後每月僅靠幾百元工資生活。作為百年老礦,想通過打造旅遊項目來轉型升級,但因為身處霧霾重災區遭到質疑,可謂困難重重。

  同時,邯礦集團目前已關閉了3個資源枯竭的煤礦,因為“走出去”託管了其他的煤礦,成功轉移安置職工1100多人,成為轉型的樣本煤礦。

  現在,井陘礦區也在向邯礦集團學習,希望能在外邊承包煤礦,到時再把工人召集回來。

  煤炭行業去産能工作才剛剛開始,在河北省去煤和治理霧霾的雙重壓力下,隨著資源枯竭和虧損嚴重等礦井的陸續關閉,冀中能源所面臨的礦區轉型和人員安置等問題也越來越嚴峻。

  井陘礦區

  關閉最後一個煤礦

  位於石家莊井陘縣的井陘礦區是河北省著名的百年老礦,其在2008年喜迎百年華誕,同時正式變身為冀中能源井陘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希望能夠掀開百年煤炭企業再創輝煌的新篇章。

  可以説,人們對這座百年老礦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後,井陘礦區的煤炭資源開始枯竭,生産礦井相繼關閉,原煤産量由1974年的450多萬噸銳減到了2007年的35萬噸。2007年末,該集團通過擴張資源、挖掘潛力,使生産礦井和生産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增長,形成了以煤為主,多元發展的産業格局。

  然而,這也是井陘礦區最後的掙扎。

  時隔八年,隨著煤炭行業日漸衰落,這座百年老礦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風采。2015年7月份,冀中能源井陘礦區因為資源枯竭關閉了最後一個礦——井陘三礦,礦區挖煤的歷史就此畫上了句號。

  據史料記載,1912年,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段祺瑞,聯合閻錫山、王士珍等,在井陘礦區成立正豐煤礦。

  三礦即當年有名的正豐礦,鼎盛時期,三礦有職工6000余人,年産煤130萬噸,現在職工縮減到800余人,年産煤20萬噸。

  日前,記者從石家莊市一路顛簸,霧霾越來越嚴重,到達井陘礦區後,一副破落蕭條的景象,兩座辦公大樓裏空無一人。

  記者剛進入井陘三礦還遭到了保安的嚴厲呵斥,但後來聽説是了解煤礦工人的生存現狀,保安的態度明顯好轉。

  有聞訊趕來的工人操著濃烈的石家莊郊縣口音向記者訴苦,希望能夠反映這裡的狀況,煤礦關閉以後,工人失去了收入來源,生活很困難。

  他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礦區基本沒啥人了,只剩下保安和十幾個領導。七八百名工人放假兩年,領著幾百塊工資,有不少人都在家閒著,沒事幹。”

  作為百年老礦,井陘礦區曾創造過無數的輝煌,曾是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因煤而興,依礦建區。井陘礦區因此也聚集了很多人投奔於此,有些家庭三代人都在這裡謀生,從來沒想過任何其他的出路。但是,這幾年,隨著資源枯竭,以及煤價越來越低,挖煤的成本越來越高,有些礦實在挖不出煤,也只能關閉。

  但是煤礦關閉以後,幾代人的生存問題就顯得頗為嚴峻。

  “工人放假也是輪崗,各種保險礦上還給交著。”有井陘礦區管理層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礦上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在外邊承包礦井,目前已經跟40多個礦進行了洽談,一旦恢復生産就把工人召集回來。

  據他介紹,關井後,留守了一部分人員負責看場地,還有債權債務等工作的處理;還有部分30多歲年輕點的工人分到了焦化廠,有不少在礦區都是幹部待遇,去了只能做操作工;此外,礦上還與勞務仲介公司合作,為工人提供一些工作崗位,但煤礦工人也做不了太好的工作,包括礦上的副書記和區長,有不少到石家莊市區只能當門衛,工資大概在1800元-2700元。

  關一個煤礦容易,但是煤礦背後的這群工人如何安置成為關礦以後最重要的問題。

  有數據統計,全國20個省28家煤炭企業中,因資源枯竭、扭虧無望、高硫高灰,面臨關閉退出的原國有重點煤礦共115處,其中資源枯竭的煤礦70處,涉及在職職工30萬人。

  因此,在今年兩會上,有不少來自煤礦的人大代表建議,儘快研究出臺老國有煤礦退出機制,支援資源枯竭、災害嚴重、開採難度大、成本高、經濟效益差且扭虧無望的國有煤礦有序退出。

  中國煤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去年年底向《證券日報》等媒體表示,目前正在抓緊研究建立國有煤礦退出機制,已形成建議初稿。

  百年老礦面臨生死劫

  欲靠旅遊項目來轉型?

  必須承認,對於井陘礦區來説,靠採煤吃飯已經成為歷史,這是整個礦區所必須面對的一個殘酷現實,而轉型升級就成為礦區必須闖過的一道生死劫。

  早在2011年11月份,井陘礦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這座百年工礦區開始了艱難轉身。

  段家樓景區開發,被礦區確定為旅遊業發展的“一號工程”。按照規劃,礦區將以段家樓為龍頭,結合清涼山、臺陽山等自然資源,利用百年煤礦開採史積澱的文脈,打造以近代工業文明遺産為內容和特色的旅遊目的地。

  需要一提的是,中西合璧的段家樓即為當年煤礦高管們的辦公和居住之所。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目前,礦區政府、井礦集團(段家樓産權所有單位)已與一家商會達成合作,後者準備投資40多億元,實施以段家樓為核心的正豐礦建築群整體修復、煤礦博物館建設等工程。

  對於一個百年老礦來説,沒有煤炭了,向旅遊業轉型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這個常年霧霾環繞的地方,恐怕想來這裡旅遊的人並不多。

  由於井陘礦區最後一個礦已經關閉,礦區附近的小飯館葉門可羅雀,緊閉著門窗,而景區內更是幾乎空無一人。

  談到這個旅遊項目,帶記者從井陘縣城到井陘礦區的計程車司機忍不住苦笑,“這環境哪有人願意來啊”

  從石家莊市出發,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到達井陘礦區,路上的環境令人咋舌。因為會經過很多洗煤廠、鋼鐵廠、化工廠等重污染小企業,還有不少拉煤拉鋼的大卡車,一路上都是塵土飛揚。

  眾所週知的是,河北省是霧霾天氣的重災區,統計顯示,石家莊幾乎每兩天半就有一場霧霾。而井陘地區因為有更多的化工企業,比石家莊市區的霧霾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污染嚴重,石家莊市井陘縣上安鎮白王莊村村民出門都用口罩、帽子圍巾將自己武裝得嚴嚴實實。僅在白王莊村周圍,就緊挨著十多家生産白灰、工業鈣、建材等廠礦。

  除了井陘礦區,面臨資源枯竭的邢礦集團也在試圖向旅遊業轉型。

  已經在邢礦工作了20多年的王兵對於煤礦的衰落感到頗為迷茫。

  “啥也不懂,就知道下井挖煤,沒有技術,四十多歲了出去打工能幹啥?估計只能看大門。”他邊搖頭邊説,我們工人也很無奈,誰料到煤礦會是這種結局。冀中能源也是世界五百強,現在這些煤礦靠貸款活著。

  王兵還向《證券日報》抱怨説,礦上已經2個多月沒開工資,原來一個月5000多元,現在降到2000多元,就是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有的老工人在這下井三十多年,一個月上26個班,才開2090元的工資。

  “不過礦上現在出不來煤,出一噸也是賠一噸。井下工人也開始輪休,輪休的話一個月工資就只有幾百塊。”説起來他頗為絕望。

  面對資源枯竭,邢礦集團也不得不尋找其他的出路,它同樣相中了旅遊産業。

  近日,冀中能源邢礦集團與山西和順縣人民政府簽署“天河梁大峽谷——牛郎織女景區”合作開發協議,標誌著該景區正式納入邢礦集團大峽谷項目開發範圍,也標誌著邢礦集團向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生態農業于一體的旅遊休閒産業邁進了一步。

  但是,王兵等礦上的工人並不好看上述旅遊項目,他認為“投資的錢可能又打了水漂,沒有人會想到來這旅遊”。

  與井陘礦區所面臨的情況類似,邢臺的污染情況更加嚴重。冀中能源在邢臺這座灰色的工業中心經營著六家大型煤礦和幾十家相關工廠。

  根據環保部公佈的2015年空氣品質排名,空氣品質相對較差的後10個城市依次為保定、邢臺、衡水、唐山、鄭州、濟南、邯鄲、石家莊、廊坊、瀋陽。重霧霾區河北省佔據了七個席位。

  有河北省環保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石家莊、邯鄲和邢臺等地作為重污染和霧霾整治地區,去煤治污任務依舊嚴峻,而且對於煤礦區來説,在這種環境下,向旅遊産業轉型可謂艱難。

  邯礦集團關閉3個礦井

  轉移安置職工1100多人

  實際上,隨著多年的高強度開採,河北、安徽及東北三省等老煤炭産區,普遍面臨著資源枯竭、礦井衰老、生産經營困難加劇等問題,大規模轉産轉移壓力越來越大。

  《證券日報》記者在實地調查中還了解到,除了井陘礦區關閉的最後一個礦,冀中能源邯礦集團旗下的陶一礦也已于2015年10月份關井。

  邯礦集團(原邯鄲礦務局)于1958年建局,隨著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開採,邯鄲礦區煤炭資源逐漸減少,煤炭行業的整體形勢,加快了一些老礦的關閉進程。

  “煤炭行業寒冬持續,邯礦集團陶一礦主動去産能,提前幾年閉井,也是迫於市場和限産的壓力,不得不走這條路。”有邯礦集團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地質條件複雜,噸煤開採成本高達350元,出一噸煤虧200多元,繼續採只會越虧越多。

  據了解,陶一礦1976年建成投産,至今累計生産煤炭1600多萬噸。截至2014年底,煤炭可採儲量已不足50萬噸。陶一礦被確定為邯礦集團首個資源枯竭礦井轉型發展試點,開始探索資源枯竭礦井轉型發展之路。

  相比井陘礦區,邯礦集團關閉礦井後所面臨的情況要好很多。

  2014年11月19日,邯礦集團與山西呂梁市方山新星煤業公司簽訂了煤礦託管協議,邯礦集團山西方山分公司正式成立。陶一礦方山公司的成功託管,在呂梁地區樹起了託管煤礦的樣板,打響了冀中能源邯礦集團品牌。2015年下半年,陶一礦又先後與太原婁煩、古交兩家煤礦簽訂託管協議。

  按照陶一礦的模式,去年以來,邯礦集團對煤質差,産量低,成本售價倒挂且沒有資源支撐的礦井實施暫緩開採或者有序關停。

  從去年10月份到現在,邯礦集團對3個低效礦井進行關閉,轉移安置職工1100多人。通過一系列産能結構性改革,邯礦集團煤炭主業的品質效益大大提升,總成本比計劃降低5.5億元,單位成本控制在每噸220.5元,創十年來最低水準。

  上述邯礦集團人士還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近日,邯礦集團康城礦的190名職工安置到兄弟單位郭二莊礦,加上去年分流的142名,郭二莊礦共計妥善安置該礦332名職工。

  至此,康城礦成為陶一礦之後第二個停産的資源枯竭型礦井。

  “集團內資源枯竭的礦井都將陸續關閉,陽邑礦也將在2017年底前關閉。”該人士還表示。

  事實上,在冀中能源旗下,有很多礦區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煤礦資源枯竭,在去産能的壓力下,必須關閉。但是,能夠像陶一礦一樣帶領工人“走出去”就業的並不多,大部分在閉井後面臨著人員安置等問題。

  冀中能源宣傳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這種形勢下,煤企不得不開始去産能,公司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去産能小組,十幾個人負責此事,但最終的方案現在還沒出來。(李春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