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組織化是鄉村建設出路

  • 發佈時間:2016-03-24 08:29: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操戈鄧衛哲

  鄉村建設事關我國億萬農民切身利益,是縮小城鄉區域差距、調整經濟結構和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在3月22日舉行的博鰲亞洲“鄉村建設與治理”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推進鄉村建設的前提是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出路在加快農民組織化進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理事長溫鐵軍坦言,“鄉村建設的核心在人。我國億萬農民分散在300萬個自然村,只有組織起來的農民,才是這些分散小有産者的主體性;不組織,完全分散,是不可能有主體性的。”

  “鄉村建設需要錢。如何才能讓農民有錢,這就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的現代農業。”長期研究民營經濟的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説,發展現代農業要先做好三件事:一是充分賦權,讓農民和土地結合更緊密;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要補上,包括路、水、電和網路;三是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以提高農業適度規模化。

  保育鈞稱,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光靠農民不行,有些方面還要靠工商資本下去帶動,但單個農民主體性不夠,分散的農戶無法跟各種資本對接,因此,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農村發展、三産融合的前提和出路。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説,不能簡單地認為,把鄉村城市化就是最好的鄉村建設方法。拉美和非洲出現大量城市貧民窟的慘痛教訓證明,用城市建設模式建設鄉村的理念不可取。他同時提出,用工業化的模式來改造農業現代化也不可取。如果不是通過農民的自主積極性創造,單純把農民一改了之,讓企業去圈地,是經營不下去的。

  溫鐵軍説,談鄉村建設首先要明白一個基本常識,亞洲相對於西方而言,屬原住民大陸,未被殖民化過,農民從沒有被大規模減少過。這也就是我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出現大規模農場,只能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來發展適度規模的現代農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