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融合作,需要政企攜手共促

  • 發佈時間:2016-03-24 07:31:01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製造業規模全國第一的工業大省,江蘇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記者注意到,在3月23日省經信委、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省銀監局聯合召開的全省工業企業融資聯席會議上,如何讓金融資本更多擁抱製造業成為熱議話題。

  引領新常態,

  産融合作更需“深準實”

  “金融在資源配置中處於樞紐地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省經信委副主任戴躍強表示,全省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取得新進展,與工業企業、金融機構的融合發展密不可分。

  政府牽線搭橋、促進“産融合作”,江蘇已堅持了15年。過去的一年,全省經信系統與人行系統緊密合作,向各級金融機構推介融資項目近8000項,促成近6000個項目與銀行達成合同性或意向性貸款協議,涉及中長期及流動資金貸款需求近4000億元。

  當前,工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國家和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工業提質增效的政策措施。其中,金融支援成為“工具箱”的重要內容:2月14日,人民銀行等八部委發佈《關於金融支援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3月2日,工信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印發《加強資訊共用促進産融合作行動方案》;3月11日,工信部聯合人民銀行、銀監會召開加強銀企對接促進産融合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經信委徐一平主任作為全國唯一的經信部門代表在主會場作交流發言。

  “引領經濟新常態,産融合作也要升級。”戴躍強對下一步産融合作提出了三個字:“深、準、實”,即更多深入企業一線、投放貸款更加精準、更加注重合作實效。

  政策“滴灌”,

  這些領域建議銀行深耕

  當天的會議上,省經信委各相關處室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新近出爐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向與會的50余家商業銀行負責人推薦值得深耕的領域。這些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圍繞企業製造裝備升級。省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需要通過大規模技術改造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今年2月,省政府發佈了《江蘇省企業製造裝備升級計劃》。“希望金融機構更多地支援企業技術改造,積極助推江蘇工業邁向中高端。”

  圍繞企業網際網路化提升。2月同步出臺的《江蘇省企業網際網路化提升計劃》明確,到“十三五”末,規模以上企業研發設計、生産管理、行銷服務等關鍵環節網際網路應用覆蓋率達到60%,關鍵管控軟體普及率達到65%;大中型企業網際網路應用及關鍵管控軟體應用實現全覆蓋,重點管控系統整合覆蓋率達到65%……目標背後,是巨大的金融需求。

  圍繞“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也必將成為産融合作的重要領域。省經信委相關人士建議,推廣小微企業融資培育成熟悉模式,以拓展首貸戶為重點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

  圍繞綠色製造水準提高。我省已明確,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和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內要分別下降3.5%和3.9%,“綠色製造”也理應得到金融的重點“關照”。

  擁抱製造業,

  金融業需厘清思想誤區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更高水準推進“産融合作”,一些思想誤區亟待厘清。比如,商業銀行對製造業發展信心不足。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高愛武介紹,1—2月份全省新增本外幣貸款餘額中,1/3進入了各類平臺,1/3進入了房地産及個人貸款,進入製造業的只有15%左右;而從過去5年看,進入製造業的本外幣貸款餘額減少了一半。

  “銀行不要誤判製造業。”高愛武強調,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的發展將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商業銀行需要轉換思路,精耕細作。“過去蘇南的村子裏,可以説是‘天天來新人’,銀行找‘新人’很容易;現在土地空間也不可能再承載那麼多的新工廠,銀行不能眼睛只盯增量,更要放在存量上。”

  省銀監局副局長譚震祥則提醒説,銀行資金對工業技改不感興趣,熱衷於放“平臺”甚至“類平臺”,其實風險很大。“我們注意到,這一塊的信貸及非信貸融資上漲很快,銀行放貸要審慎,建議更多投向製造業。”

  去産能,是當前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不少企業擔心,一旦進入去産能清單,就不能獲得金融支援。戴躍強就此專門向銀行“喊話”:“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一些落後生産線被淘汰,不等於這個企業就沒有希望;一些落後産能被壓縮,也不代表整個行業就不值得放貸。”

  當然,銀行最擔心的還是風險。交通銀行江蘇分行相關負責人説,在防風險方面,政府應當不吝出手。他建議,推動財政資金設立“工業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從而最大限度地防範金融風險。本報記者 杭春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