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求解東莞轉型密碼

  • 發佈時間:2016-03-22 05:44:4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開欄的話 近年來,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東莞模式”遇到“成長的煩惱”。面對困難和挑戰,東莞主動作為,改變過去主要依靠人力、資本、土地等要素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要驅動力,向改革要牽引力,取得階段性成果。今日起,本報開設“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東莞調研行”欄目,求解東莞轉型升級“密碼”,挖掘其轉型過程中的創新實踐,反映東莞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新活力、新動能,為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提供具有樣本意義的經驗啟示。

  一個項目,第一天拿到地,第二天就開始動工建設,這樣的“東莞速度”是否令你稱奇?一家外資企業來莞投資,不到3天辦齊10個證照,這樣的“東莞效率”是否讓你點讚?一家外貿公司,因一項口岸通關新模式的推行,一年省下通關費用1300多萬元,這樣的“東莞服務”是否令你拍手叫好?

  近日,記者來到製造名城廣東東莞,聽企業講述與改革有關的故事。

  與這些改革故事同時傳遞給我們的,還有東莞在外貿寒冬與製造業寒冬中飄紅的一組數據:2015年,東莞外貿進出口突破1萬億元,增速連續兩年在全國外貿總額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外貿依存度從2010年的193.4%下降為165.9%,以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徵的“四新”經濟蓬勃發展,逐漸取代“為人做嫁衣”的加工貿易……

  “近年來,由於長期快速發展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東莞發展遇到‘成長中的煩惱’。”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坦言。

  挑戰重重,但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東莞一個也沒落下。如何求解東莞轉型升級的“密碼”?經過為期一週的採訪,記者發現,“向重點改革要牽引力”便是答案。目前,國家和廣東省在東莞的50多項改革試點穩步推進,300多項“東莞版”改革全面鋪開,多項“東莞式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東莞已在多方面成為全國改革的“實驗區”。

  “三互”通關新模式:護航外貿穩增長

  30多年來一直堅持“外向帶動”戰略的東莞,是全國第五、廣東第二的外貿大市。如今,這裡數以萬計的外貿企業境況如何?記者來到東莞重要的水運口岸虎門港和陸運口岸寮步車檢場,一探究竟。

  “對我們企業來説,時間就是金錢,提高效率就等於降低成本!”在寮步車檢場,東莞友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報關經理高勇吉對新的通關模式十分滿意。

  “每次查驗掏箱平均裝卸費用400元。以前,海關、檢驗檢疫分開查驗,常常需要兩次掏箱;現在,兩家一起查,不僅節省費用,貨物損壞的幾率也小了。”高勇吉説。

  而在一派繁忙的虎門港,九豐集團副總裁胡恩鋒高興地告訴記者:“原來通關,我們需要分別配合海關、檢驗檢疫等4個部門上船工作,前後需要8小時;自從去年實施新的通關模式後,這些部門一次性上船,時效提升了50%以上。”他算了一筆賬:如果把節減的時間換算成貨船的租金,一年下來,企業單租金就可以節減1300萬元!“如今外貿形勢不好,企業日子也難過,新的通關改革是實實在在地給企業減輕負擔。”胡恩鋒説。

  這項讓眾多企業受惠的改革,就是東莞在全國率先啟動的“三互”大通關改革。據了解,目前,東莞以寮步車檢場、虎門港、跨境電商中心園區為突破口,在全國率先構建起“陸、水、網”三位一體的“三互”大通關模式,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東莞為何不遺餘力地以深化改革構建口岸通關新機制?東莞市委政研室主任葉淦奎告訴記者,東莞外貿依存度很高,傳統的外貿競爭優勢正逐步削弱,諸如資源、區位等先天優勢,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稅收、補貼等政策優勢已經難以持續釋放出穩定的紅利。同時,企業普遍反映,在進出口通關環節涉及部門過多,手續複雜,耗時較長。構建“三互”大通關模式,正是為了緩解外貿下行壓力、提升東莞投資“軟環境”,以在新一輪競爭中搶佔先機。

  “改革使企業通關效率倍增、成本減半。”東莞海關關長黃浦説。據了解,僅從水運“三互”通關改革來看,登臨執法時間由過去的2至6個小時,壓減到1至4個小時,集裝箱的平均查驗時間縮短了50%以上。“聯合查驗”減少了吊櫃和開箱次數,每個集裝箱分別可為企業節省200元和280元的費用。如今,東莞已成為國內貿易便利化程度最高的口岸之一。

  “三互”通關改革只是東莞近年來為實現外貿穩增長所推行的眾多改革中的一項。徐建華介紹,近年來,東莞落實國家和省外貿穩增長的有關政策,配套出臺了外貿“穩增長37條”措施,從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加強企業服務等方面綜合施策,全力以赴保障外經貿穩定發展。

  在一系列改革的牽引下,東莞去年不僅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而且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的樂土,合同外資、實際外資雙雙突破50億美元大關,在全國外貿持續低迷的形勢下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

  項目投資“直接落地”:助推産業高端化

  曾經,“東莞製造”被認為是低端的代名詞。如今,東莞正極力調整産業結構,希望以擴大高端製造扭轉昔日形象。如何孕育足以支撐未來發展的新産業?重大項目無疑是抓手。在東莞短短幾天,記者聽到了一個又一個新興産業項目迅速落地的故事。

  生物制藥企業紅杉公司,在東莞開展體外診斷試劑原料研發、生産項目建設。按照過去的做法,辦理國土證之後,再開展規劃、住建、消防等報建手續,最快也需七八個月,但該項目僅43天就完成全部審批,搶抓了施工黃金期。“按比計劃提前近半年開工來算,預計給公司多帶來過千萬元的産值。”項目負責人周利勤説。

  生産汽車轉向系統精密軸承的那智建信項目,在去年3月12日土地招拍挂中摘牌,次日就開始動工建設,刷新了從拿地到動工時間最快的“東莞速度”新紀錄。

  更值得一提的是東莞大手筆引進的華為終端總部項目,投資100億元發展手機終端産品研發。該項目從落地到建設進展神速,目前已完成總投資的17%,為智慧手機産業注入了新的核心競爭力。而事實上,隨著華為、三星、蘋果、小米、OPPO、金立等知名品牌的落戶,東莞智慧手機産業已初具規模,全球每6部智慧手機就有1部産自東莞。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項目,受益於東莞在廣東率先啟動的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曾幾何時,項目投資建設審批流程繁瑣、週期長的問題一直飽受投資者詬病。企業辦理項目投資建設報批,從立項到動工的審批時間最少要八個月,最慢要一年半。2014年8月,東莞啟動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試點,打造出了一條項目投資建設審批的高速通道。2015年11月,改革已在全市推廣。

  據介紹,改革以“寬進嚴管”為主要思路,通過建立企業依法承諾制、備案制和事後監管制,最大限度簡化審批內容、優化審批流程。“這項改革,最直觀的變化是,把多項程式變串聯為並聯,使項目投資建設整體審批時間減少3-6個月;更核心的價值是厘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責任,企業承諾書向社會公開,企業主體責任更明確,政府服務監管更到位。”葉淦奎説。

  “直接落地”改革不僅大受企業稱讚,更因優化了政府職能而得到改革相關部門的普遍歡迎。規劃局是該項改革的主要參與部門之一,該局副局長陳巡説,“先批後建”時,規劃局成了“審圖局”,忙於幫企業完善施工圖,行政效率低下,工作人員桌上材料堆了半米高,企業意見也很大。改革讓他們回歸了本位,少了微觀量算,更多專注于大規劃。

  改革帶來的多贏格局不止於此。改革後的東莞大地如同一塊磁石,源源不斷吸引著新興的産業項目。廣東粵海裝備技術産業園項目、中國電子虎門産業園建設項目、萬江嶺南文化創意産業基地……每一個項目就如同一顆種子,播撒下未來高端産業發展壯大的新希望

  據統計,2015年東莞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97.5億元,同比增長15.7%;2016年重大建設項目198個,總投資425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70.1億元,其中現代産業項目達148個。在重大項目的帶動下,東莞的智慧裝備、雲計算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迅猛發展,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已達47.9%。

  領跑商改2.0:打造創新創業之城

  最近,從事創意設計的陳先生利用一項企業集群註冊登記新政,在東莞南城區一個眾創空間租了一個5平方米的小空間。他感慨:“這是一個創客時代,集群註冊模式的到來,真正使創客公司註冊登記門檻降低,這就是改革帶來的實惠。”

  眾創平臺邦勝商務公司總經理余嵐則由衷地説:“集群註冊極大降低了創業成本。隨著東莞創業門檻進一步降低,受益的不只是創業者,還有創客服務商。”

  東莞在全國首創的這項新業態企業集群註冊改革,是該市商事制度改革邁入“2.0時代”的最好寫照。東莞市工商局局長范燕彬介紹,這項改革針對一些新業態企業無固定辦公場所導致辦照難的問題,允許託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經營場所)作為多個集群企業的住所登記,集群企業無需住所即可開展經營,為新業態企業、初創企業、小微企業創建了“零邊際成本”發展平臺。該政策推開短短半年多時間,全市已成立託管公司431戶,登記集群企業2873戶,有力推動了電子商務、企業管理、科技研發等新業態企業集聚發展。

  范燕彬説,東莞是全國首個全面推開商事制度改革的城市,早在2012年就啟動了改革,率先推行了先照後證、證照分離、註冊資本認繳制等具有開創性的改革措施,打造了東莞商改的“1.0版”,多項經驗成果被吸納推廣。

  2014年全國商事制度改革推開之後,東莞商改也邁入了“2.0時代”,繼續領跑全國。除了首創新業態企業集群註冊,東莞還在全國首創了市場主體“住所資訊申報+負面清單”登記管理改革,成為服務創業創新的新引擎;在全國地級市率先推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讓經營者足不出戶,即使身在異地,都可以輕鬆辦理營業執照。

  “東莞不是特區,沒有地方立法權,卻在商改的路上率先邁出步伐,能為國內其他地級市創造更多經驗,具有更實際的指導意義。”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這樣評價東莞的商改。

  2015年,平均每天有150家企業在東莞誕生。商改的推行,正在使昔日“製造之城”被賦予“創新創業之城”的全新內涵。范燕彬告訴記者,商改紅利的釋放,一方面使得東莞的市場主體快速增長,截至2015年底,市場主體總量突破70萬大關,比改革前的2012年增長31.8%,穩居廣東省地級市之首;另一方面有效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當前,東莞民營經濟發展熱情空前高漲,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新增市場主體7638戶,累計達到12954戶,比改革前翻了一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