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超越血緣的大愛親情

  • 發佈時間:2016-03-21 05:45: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唱念做打,演繹人生百態;生旦凈醜,唱出世間悲歡。王寬夫婦臺上兢兢業業唱好戲,台下盡心盡力做善事,退休後陸續收養6名孤兒,用善詮釋河南好人,用愛感動中國。

  退休後收養6個孩子

  “原來交通不便,我在西藏工作幾年才能回一次家,家中二老身體不好,平時多虧鄉親們照顧。”今年74歲的王寬出生在河南週口淮陽縣鄭集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6年到西藏豫劇團工作,在雪域高原堅守了26年。

  1982年調回鄭州工作後,王寬每次回家探親都不忘接濟生活困難的鄉親們。“每次回去都這家三百元、那家五百元地給。”妻子王淑榮説。有時,王寬甚至連返回鄭州的路費都不留。

  1999年,夫妻倆回老家探親,8歲的袁前良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小前良8個月時,父親去世,母親遠嫁他鄉。如今,爺爺奶奶日漸年邁,一家人全靠鄉親們的救濟度日。王淑榮當即拿出200元錢遞給孩子的爺爺,小前良突然跑上前來説:“奶奶,俺想跟您學唱戲!”説完,在院子裏拼命翻起了跟頭,夫妻倆心疼得直掉眼淚。

  不久後,村裏汪海波的媽媽也來到王寬家,請求夫婦倆收留小海波。王寬第一次在老家見到了汪海波,11歲的他又黑又瘦,光腳赤膊,正在廚房拉著風箱做飯,滿身滿臉是灰。這一幕,讓王寬和王淑榮不禁動容。

  接著,他們又見到了父母雙亡的汪文勝、汪文娜及汪儀欣。眼前的汪家3兄妹,最大的8歲,最小的才5歲,他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看人時目光躲閃。

  王寬夫婦商量後,決定資助這些孩子。之後,夫妻倆又收養了一名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孤兒,並給他買了一輛輪椅。

  從此,王寬和老伴對家鄉有了更深的牽掛。他們按時給孩子們寄生活費,經常帶些生活用品去看望他們。王寬還教孩子們每人一種樂器,並花四五千元在村裏裝了部電話,每天通過電話給他們糾正音法。一到假期,就把他們接到鄭州來。

  2002年,王寬夫婦不顧親戚們的反對,把幾個孩子接過來一起生活。“有個孩子的爺爺臨終時還叫著我的名字,我不管誰管!”王寬説。從此,王寬不大的老房子裏,多出5個孩子。

  17年含辛茹苦“養家”

  加上外孫,6個孩子就靠王寬夫婦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資來養活。為省錢,王寬煙不抽了,酒不喝了,一毛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但再精打細算,也時常入不敷出。

  此時,鄭州的戲劇茶樓正在興起,王寬一跺腳,決定去茶樓演出。王淑榮堅決反對:“你是國家一級演員,在河南豫劇界也算個名人,怎能出去‘賣唱’!再説,就算你想去,你這身體也不答應呀!”但家裏的經濟“窟窿”越來越大,王淑榮只能答應了丈夫,有時甚至陪老伴一起唱戲。

  在豫劇團當了幾十年的“臺柱子”,王寬的戲路很廣,生旦淨末丑全不在話下,還曾被豫劇名家常香玉誇讚為“難不倒的好演員”。他想,憑著自己的名氣和唱腔,被人點唱肯定不成問題。

  然而,初到茶樓,他遭遇了從未有過的冷落:“上臺率高的年輕演員一晚能掙幾百甚至上千元,而我冷板凳一坐就是一晚上。”連著幾天,沒人點王寬的戲。

  他推著自行車慢慢走在深夜的街道上,內心滿是苦悶和失落,這位老藝術家的尊嚴被摧殘得滿地零落。

  “王寬回家後老是一聲不吭,自己喝悶酒,我就知道他晚上肯定又被‘剃了光頭’。”王淑榮説,有好幾次王寬喝著喝著就哭了,她也只能跟著掉淚。

  一天淩晨兩點,王寬剛回到家裏躺下,茶樓經理打來電話:“王老師,您能不能回來一趟?有客人點您的戲。”他立即披衣騎車出門,只為了賺60塊錢。直到有一天,當地媒體偶然發現他們的事跡並加以報道,王寬在茶樓的情況才稍稍好轉,觀眾看他的眼神也“敞亮了許多”。

  人過四十不學藝。但為了獲得更多演出機會,66歲那年,王寬自掏腰包拜師,學起“變臉”。從練踢腿、扎架子開始,每天練習數小時,一天下來,全身疼痛難忍。三伏天他窩在家裏,對著鏡子一練就是一整天。王淑榮則在旁“監督”,一次不行再來一次。

  經過半年的練習,王寬的“變臉”技藝爐火純青。“川劇裏的變臉只是變臉,而我的變臉,變成花臉就唱花臉,變成老生就唱老生。”王寬的語氣裏難掩自豪。憑著這一手絕技,他贏得了無數喝彩聲。

  那時的王寬為了趕場子,一晚上要去十幾個茶樓演唱,有時還要去外地演出,往往到家時已是次日淩晨5點。高強度的生活讓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但想到幾個孩子,他還是咬著牙堅持演出。

  2009年夏天,王寬心臟病復發,醫院下了病危通知單。轉到北京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後,醫生要求王寬儘量靜養,不要勞累,可王寬只休息了幾天,又開始“趕場”:“我的這些孩子都是孤兒,他們上學、生活都需要花錢。孩子們抱著我放聲大哭,我説孩子們放心,只要我在,不會讓你們上不起學,一定讓你們好好生活下去。”

  10年間,王寬風雨無阻地去茶樓唱戲。他説:“過幾年就唱不動了,要抓緊時間,掙足錢,養活孩子們,供他們上大學。”因為過度勞累,10年間他住了十幾次院,病危通知書就下了5次。

  家風浸潤愛相傳

  無論走到哪,王寬從不忘本。他的家是“淮陽縣駐鄭接待站”,來往的客人大多是家鄉的農民,有出差的,有打工的……王寬都熱情地迎來送往,“黨和人民把我培養成藝術家、黨員,我這輩子就要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

  2004年,王淑榮遇到一位張姓病友,因沒錢想放棄治療。得知這一情況後,夫婦倆帶著幾個孩子在鄭州街頭搞了個愛心募捐,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樂器進行演奏。那幾天正趕上下雨天冷,孩子們凍得哆哆嗦嗦的,最終籌到一萬多元,救了那位病友。

  汶川大地震和雅安地震時,王寬和王淑榮也帶著幾個孩子去現場表演募捐。有愛心人士提出為他們捐款,王寬一口回絕:“我們的生活還過得去,把錢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吧。”

  “我沒掙多少錢,力量太有限了,但我想幫助更多人,想讓孩子們也有這份心。”時光緩緩流淌,17年過去了,王寬雙鬂皤然。當年懵懂的孩子都已長大,紛紛參加工作、結婚。王寬希望孩子們步入社會後,能造福社會,本分做人。“善為本,孝為先。”這是他一直倡導的家風。

  家風浸潤,愛心綿長。王寬夫婦的每一次善舉,都在無聲地影響著孩子們。

  王海龍是王寬夫婦的外孫,這個當時被醫生診斷為活不過18歲的男孩,如今已26歲。雖然他下巴以下的身體部分漸漸失去了知覺,卻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2015年,參加《中國夢想秀》節目後,王海龍把得到的25萬元夢想基金全部捐給了西安一位尿毒症病人。

  在爺爺奶奶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都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汪雯娜在河南許昌職業技術學院上學時,每到暑假,都會和爺爺奶奶回到淮陽老家,教當地的留守兒童唱戲、樂器演奏和舞蹈。只要哪有需要,爺爺奶奶一個電話,孩子們就立刻回來進行義演。

  萬事皆空善不空,黃金非寶書為寶。如今的夫妻倆,日子清閒了許多。“值了!這輩子沒啥遺憾了!”王寬欣慰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